湧現更多高層次人才的源頭活水

湧現更多高層次人才的源頭活水

核心閲讀

《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印發,提出“面向世界科技競爭最前沿,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羣眾新需求,面向國家治理大戰略”,“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強國”。

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從哪裏來?研究生教育是“源頭活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即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脱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從1949年的在學人數僅629人,到2020年預計突破300萬,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為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國。然而,在“從大到強”的轉變過程中,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對研究生教育規律的認識還不到位,對緊缺人才培養不夠有力等。

前不久,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面向世界科技競爭最前沿,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羣眾新需求,面向國家治理大戰略”,“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強國”,標誌着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邁上新台階、進入快車道,開啓了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篇章。

今天的研究生,就是明天科研創新的主力軍

回想起19年前的面試,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長聘副教授胡又凡記憶猶新。那時的她,是一位天文系本科生。“我的本科專業與電子學關聯不大,會不會影響直博申請?”心中正在忐忑,只聽彭練矛教授微笑着説:“歡迎你來北京大學。”

這是一次“不拘一格降人才”。看中胡又凡科研潛力的彭練矛教授,剛剛開始碳納米管的研究。“我和一些同學對這個領域比較陌生,彭老師就將很多老師請來授課,還帶我們參與了多個研究項目。不多久,我們就能獨當一面,成長得特別快。”胡又凡説。

如今的胡又凡,已成為碳納米領域的中堅力量,主持和深度參與了多個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在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盡我所能育人才,栽下梧桐留人才”培養的青年才俊還有很多:“80後”許海濤,碳納米產業化方向發展帶頭人;“85後”魏楠,計算碳管顏色的開拓者;“90後”邱晨光,主攻碳基芯片集成化工藝研究……

研究生教育究竟有多重要?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列舉了一組數字:70多年來,我國累計培養了1000多萬博士、碩士,他們有力支撐了科技創新和國家戰略發展;作為研究生培養主體的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工作和“973項目”等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產出了全國8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和社科重大成果。

“今天的研究生,就是明天科研創新的主力軍,他們的學術能力、學術作風、志向追求,決定了中國科研創新的高度,決定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速度。”洪大用強調,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國際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戰略性、重要性更加凸顯,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更為迫切。

然而,我國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對研究生教育規律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學校還片面追求規模擴張,高質量、個性化培養不足;學科專業調整機制還需完善,對緊缺人才培養不夠有力;導師規模不斷擴大,總體素質有保障,但一些導師責任沒有壓實、指導能力不強,師德師風建設仍需加強;研究生培養機制還不完善,分類培養體系建設有待持續深化,差異化、多渠道投入機制尚不健全,對重點學科、基礎學科保障還不到位;法律法規滯後於實踐發展,對分級管理和分類評價有影響,一些單位內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學位“注水”現象。

“新問題新挑戰提出了新任務,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推動研究生教育深層次、結構性變革,加快發展更多機會、更好品質、更佳體驗、更強力量的研究生教育。”洪大用説。

深化培養體系建設,研究生教育突出“嚴”字

“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啓發性的點睛之筆。這個‘研’字,要全面準確地理解。”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説。

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土木系2015級直博生郭宇韜家在四川,汶川地震時,他所在的教學樓被“撕”開一道裂痕,裂痕旁就是他的教室,報考大學選專業時,他選擇了土木工程。

“我國在建的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如果採用新型結構,在伶仃航道的疏浚量可減少500餘萬方,但設計面臨困難,原方案准備照搬日本的。我的導師聶建國院士認為我國在該領域應當有自主創新,指導我進行其中受力機理的研究,成果運用於工程,節省鋼材近2萬噸。”郭宇韜説。這些年來,他一直不忘導師的諄諄教誨:“做研究不問文章數量,只問科研價值、工程價值、社會價值,只問研究是否有創新和提高,是否有利於國家和人民。”

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是高層次創新人才,突出“研”字,首先要突出“嚴”字。根據《意見》,我國研究生教育將嚴把“入口關”,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精準選拔人才,把願意讀書、忠誠可靠、德才兼備的好苗子選拔出來;嚴把“過程關”,抓住課程學習、實習實踐、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評閲和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落實全過程管理責任;嚴把“出口關”,合理制定與學位授予相關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強學風建設,敢於讓不合格的學生畢不了業,倒逼學生潛心治學。同時,用好學位授權點評估、學位論文抽檢等手段,加強研究生教育質量監督,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為作為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學術型研究生鑽研探究,讓人類‘知’的半徑擴增;專業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標是成為某一實踐領域的專精人才。突出‘研’,絕不是説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學術或理論研究。”楊斌分析認為。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正是《意見》明確提出的研究生教育關鍵改革舉措。《意見》要求,要更加註重分類培養,進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知識創新能力培養;強化產教融合,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深化研究生培養體系建設,是“固本培元”之舉。

導師是研究生學術道路、價值塑造的引路人。“導師指導能力提升行動”,將把政治表現、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實效等納入導師評價考核體系,明確導師指導行為“十不得”,建立師德失範責任認定和追究機制。

課程教材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工程。“課程教材建設質量提升行動”,構建研究生課程知識體系,提升研究生課程教材建設質量,試點打造研究生精品示範課程,同時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

突出“研”字,質量為要。“質量提升和管理行動”,強化研究生全過程培養質量管理,完善學位論文抽檢制度,完善監督懲戒機制,開展研究生教育質量專項巡查,檢查結果與資源投入形成聯動,提高學位授予單位質量保證的底線思維和自覺意識。

同時,研究生教育還將開展“基礎學科深化建設行動”,支持一批事關原始創新支撐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基礎學科,以及具有極高保護傳承價值的“絕學”、冷門學科,為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夯實長遠基礎;開展“博士生教育提質行動”,超前佈局博士生教育,差異化擴大博士生規模,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營造更好的支撐環境。

加快培養一批緊缺人才,為推進科技創新作出貢獻

“新冠病毒不僅攻擊呼吸系統,還會造成消化系統損傷。我們發現,近八成新冠肺炎患者有消化道症狀,近七成危重患者入院時肝功能異常,近五成出現腹瀉。”今年2月,在導師黎培員教授帶領下,華中科技大學消化內科2018級碩士研究生方丹據此進行了研究。“我們的研究讓患者肝損傷等消化系統問題引起了高度關注,為臨牀治療提供了參考。”方丹自豪地説。

“研究生教育要着眼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已經佈局20所高校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並實施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衞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洪大用介紹,研究生教育將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建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學科分類發展和動態調整新機制,按照高校自主調、國家引導調、市場調節調的工作思路,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北京大學黃如院士—葉樂副教授課題組的博士生王志軒,是如何做到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的?“交叉領域的碰撞,往往能擦出創新的火花。”導師葉樂這樣解釋。

2016年剛入學的王志軒,先學微電子器件,再進行系統的集成電路設計方向學習,並深入到物聯網、人工智能領域。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和北大信研院的資深工程師切磋交流。“北京大學建立起跨學科、校企協同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新模式,致力於在科研上‘捅破天’、在產業上‘腳踏地’,努力培養優秀人才。”北京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

交叉學科,常常藴藏着無限可能。記者瞭解到,我國將開展“交叉學科高質量發展行動”,探索建立交叉學科發展特區,設立一批交叉學科中心,搭建交叉學科發展的國家級平台,構建放管結合、規範有序、相互銜接的交叉學科發展體系。同時,還將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行動”,打造國家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推動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

參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航天級圖像壓縮芯片應用於探月工程,解決了5G通信核心微波器件關鍵問題,研發出我國首個信息安全領域國際標準WAPI……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這些項目成員中60%是研究生,80%的高水平成果出自研究生。這5年授位的1600餘名博士研究生中,論文選題來自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佔76%。

國之重器、國之利器,離不開源源不斷的高端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中,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着眼於戰略支撐和高端引領,成為重中之重。

洪大用介紹,我國將組織“雙一流”建設高校和一流企業(院所),統籌一流學科、一流師資、一流平台等資源,以超常規方式加快培養一批緊缺人才,為推進科技創新作出貢獻。同時,開展“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在已經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重要作用的國際可比學科和方向上儘快取得突破;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科,以及服務治國理政新領域新方向上,取得創新性特色性成果。

“研究生教育代表的是國家最高教育水平,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一定要有大視野、大胸懷、大擔當、大格局,才能在國際競爭舞台上爭得一流。”洪大用表示,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共同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開創新時代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

圖片説明:

圖①: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教授劉良(右二)帶領研究團隊完成首例感染新冠肺炎患者遺體的解剖和病理分析,為臨牀治療提供了關鍵依據。

程 敏攝(新華社發)

圖②: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吳凡調試微納衞星實驗設備。

新華社記者 何 山攝

圖③:江西省新餘市仙女湖區九龍山鄉城上村,江西農業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孫玥(右)指導農民在冷水田育秧。

趙春亮攝(人民視覺)

圖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研究過程中,一批高校研究團隊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華社記者 郭 程攝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6日 05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01 字。

轉載請註明: 湧現更多高層次人才的源頭活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