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諸葛亮與世長辭的五丈原,在如今的哪個地方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經典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發生在諸葛亮病逝前後,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李福、費禕、姜維和司馬懿。故事梗概如下:

隨着病情越發加重,諸葛亮心知自己命不久矣。為了消除魏延這一隱患,諸葛亮先後找來了馬岱、姜維和楊儀等人,授以密計。得知諸葛亮病重,後主劉禪連忙派尚書李福來到五丈原。

李福問諸葛亮,一旦諸葛亮去世,有誰可承擔接替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先後説出了蔣琬和費禕的名字。但當李福問及蔣琬、費禕之後的人選時,諸葛亮已與世長辭。

按照諸葛亮臨終前的囑咐,姜維和楊儀不敢舉喪,悄悄下令全軍撤退,並命費禕前往魏延軍營,通知魏延負責斷後。不過,魏延對諸葛亮臨終前讓楊儀代理丞相職權之事非常不滿,認為楊儀沒有能力。同時,魏延認為只要派人將諸葛亮的遺體運回蜀漢安葬即可,北伐大軍無須全線撤退,自己留在前線繼續北伐。

費禕佯裝同意魏延的主張,謊稱回去與姜維商量,迅速離開魏延軍營,將魏延之語告訴了楊儀和姜維。楊儀果斷下令,全軍開始撤退。此時,魏延終於明白費禕是在欺騙自己,不禁大怒。馬岱表示自己願意協助魏延除掉楊儀,魏延便與馬岱一起率部南下。

此時,司馬懿也察覺諸葛亮病逝,率部追擊。姜維、楊儀等人按照諸葛亮臨終前的佈置,在途中設下埋伏。同時,姜維、楊儀還製作了一個木人,裝扮成諸葛亮模樣,出現在兩軍陣前。司馬懿大驚,以為中了諸葛亮的計策,倉皇退去,北伐大軍得以安全撤回漢中。

與真實的歷史相比,小説中出現的這一故事情節可謂有真有假。首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世人皆知,是歷史的真實。但諸葛亮在臨終前找到馬岱並授以斬殺魏延的計策,卻並非是歷史的真實。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諸葛亮對於魏延與楊儀的矛盾態度模糊,不忍心處罰其中的任何一方,便派費禕進行調解。由此可見,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只是同僚不和而已,並未到達魏延會反叛的程度。

《三國志?魏延傳》載:“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在這段記載中,而已看不出諸葛亮有除掉魏延之意。之所以後來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主要還是費禕的舉動徹底激化矛盾所致。

至於小説中提到的司馬懿被木人所嚇退的情節,也不是歷史的真實。關於這段歷史,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中有着詳細的記載。該傳稱,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

這件事情後來傳到民間,當地百姓將其編成了一句諺語,叫做“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得知後,還説出“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這句話來遮醜。不過,這段記載中並沒有出現所謂的“木人”。因此,這個故事完全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姜維、楊儀在退軍途中突然回軍正面迎擊司馬懿,為何司馬懿立即下令退軍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是擔心諸葛亮並沒有死,之前的撤軍不過是諸葛亮的誘敵之計而已。作為司馬懿而言,避免進行戰略決戰而將諸葛亮拖垮是他的既定戰術。因此,為了保險起見,選擇退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上面提到,諸葛亮是在五丈原病逝的。那麼,五丈原這個地方究竟在哪兒呢?這個地方就在如今的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蔡家坡鎮。此地距離西安約二百六十里,距離寶雞市一零一十二里。五丈原是一塊長約八里、寬約二里、面積約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平原。

巧合的是,西晉建國後,諸葛亮之孫諸葛京被任命為郿縣縣令。而當時的五丈原就在郿縣的管轄範圍之內。或許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五丈原便出現了祭奠諸葛亮的廟宇。千百年來,五丈原的諸葛亮廟經過多次擴建。上世紀八十年代,諸葛亮廟又經過了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時至今日,五丈原諸葛亮廟已成為海內外三國愛好者祭奠諸葛亮的聖地。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