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峯山之戰關乎金國國運,戰前金軍主將太過理想的計劃致全局被動
蒙金戰爭中的三峯山之戰是雙方最後的戰略決戰,此戰之後,金國再無野戰部隊可以和蒙古部隊抗衡,“自是兵不復振”,苦苦掙扎的金國也只能等待着自己最後的滅亡了,都説參與此戰的15萬金軍差點圍殲拖雷部,但其實就戰事的發展來看,金軍在三峯之戰前就屢屢受對方牽制,總體戰略也出了很大的問題。
説到三峯山之戰,就必須要説金國後期能夠和蒙古對抗,關河防線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依靠關中和黃河沿線,這些金國尚可以控制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金國暫時擁有了和蒙古對峙的國力,同時依靠關中和黃河的險要,能夠削弱蒙古騎兵的機動作戰能力,期間大昌原之戰,倒回谷之戰都已金國擊敗蒙古而告終,尤其是倒回谷之戰,名將速不台也戰敗了,可以説金國的關河防線雖然無力持久的和蒙古相抗,但是絕對起到了削弱了蒙古大軍南下的能力。
對此,成吉思汗在臨死前,留下了借道宋境進入金國腹地的計劃。
《元史.太祖本紀》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
簡單來説,就是借道宋境,由漢中沿着漢水東進,攻打鄧州和唐州,鄧州是河南的西南門户,相當於是在金國背後踹一腳,讓金國不得不從關河防線調軍回援,以此來減弱蒙古正面進攻的防守阻力,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執行了這個戰略。
不過窩闊台在執行借道宋境計劃時,被後世認為是有私心的,想要坑死拖雷,我個人先表達自己的觀點,窩闊台絕對有殺拖雷的心,但是這次軍事行動功有沒有藉機除掉拖雷的心思,沒人知道,只能説有很大的可能。
因為這個借道宋軍的計劃本來就是整個伐金軍事行動中風險最大的,雖説蒙古部隊戰力強悍,但是不代表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將自己置於險地。
《宋史.理宗本紀》八月己未,大元兵破武休,入興元,攻仙人關......冬十月,癸酉,大元兵破蜀口諸郡。
當時宋朝內部對於是蒙古的態度還是不明朗的,到底要不要和蒙古聯盟爭吵不斷,宋朝最希望看到的情況是,蒙金雙方死磕兩敗俱傷,是不可能主動借道給蒙古部隊的,所以説拖雷是從大散關經武休關打進漢中的,之後才沿江而下,攻入金國境內的,所以説這支偏師所要面對的壓力是最大的。
拖雷這支部隊必然是孤立無援的,南宋不主動打你就不錯了,不會給予拖雷所部任何幫助,而金國在面對蒙古三路大軍征伐的情況下(窩闊台的計劃是,其本人率中路軍,攻金的河中府,直下洛陽,蒙將斡陳那顏率左路軍直下濟南),金國必然是暫且集中兵力剿滅拖雷這支偷襲部隊,再回師和蒙古其他兩路部隊交鋒,所以説這支借道宋境的部隊,必然面臨沒有後勤支持以及支援,同時還要面對數倍於自的敵人部隊,是窩闊台滅金行動中風險最高的,可是窩闊台任命拖雷為此路蒙古軍的主帥,的確有故意坑拖雷的嫌疑,畢竟拖雷曾經和自己搶過汗位。
成吉思汗臨死前雖然令窩闊台繼任汗位,但是因為有庫裏勒台的存在,需要召開部落大會討論汗位歸屬,所以説窩闊台並未在成吉思汗死後就立刻繼任汗位,蒙古的大汗之位空缺了兩年,期間由拖雷監國,最終窩闊台是得到了察合台的全力支持才登上汗位的,所以説拖雷是對窩闊台的汗位有威脅的人,那麼任何在汗位上的人,都要考慮除掉對自己有威脅的人,所以我才説,窩闊台有想要除掉拖雷的心思。
而且拖雷的死也是很蹊蹺的,是在三峯之戰後,班師的途中,因為窩闊台而死。
《元史.睿宗傳》五月,太宗不豫。六月,疾甚。拖雷禱於天地,請以身代之,又取巫覡祓除釁滌之水飲焉。居數日,太宗疾愈,拖雷從之北還,至阿剌合的思之地,遇疾而薨,壽四十有闕。
因為當年窩闊台生病了,拖雷得知消息後“痛心疾首”,祈禱天地,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來代替窩闊台遭受病痛,之後喝了巫水,在班師途中就死了,這就很奇怪了,古人相信這種説法還可以,我們現在來看,不可能是拖累的祈禱應驗了,再説拖雷應該沒那個心思,要是窩闊台掛了,那麼汗位會是誰的,他依然是有力的競爭者,他會祈禱自己代替窩闊台死?現在很多人都懷疑是不是他喝的水有問題,會不會窩闊台就是裝病,之後讓人監視拖雷,拖雷才有這麼個表達心意的行為,之後喝了有毒的水,畢竟拖雷也是多年征戰的人,應該不會因為一次軍事行動就把自己身體拖垮了,而且在他死前也沒有什麼身體虛弱的表現,就是突然掛了,這太謎了。
當然我還是那句話,窩闊台有殺拖雷的心思,但是拖雷之死到底和他有沒有關,沒人知道。
話説回來,窩闊台滅金計劃制定後,兩路大軍正面突進,也就是攻打洛陽和濟南,而拖雷強行繞道宋境,渡過漢水攻打鄧州和唐州,鄧州和唐州就在南宋京湖戰區重鎮襄陽的北面,是想要在金國薄弱的地方差一刀,畢竟南宋暫時是不打算攻打金國的,坐山觀虎鬥是最好的選擇。
而金國最後的野戰部隊在移剌蒲阿手裏,他的計劃是先滅了拖雷這支少數部隊,之後再北上和蒙古相持,計劃是好的,可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就可以看到這支10多萬的金軍部隊,對於金國來説絕對是主力部隊,但是就戰力而言,並不客觀,並不是所有部隊都像金國後期建立的忠孝軍那麼能打仗。
當時金國已經得知了拖雷這支部隊沿着漢水而來,移剌蒲阿在如何對付這支蒙古軍隊的問題上太過狂傲。
《金史.完顏合達傳》北兵渡漢江而北,諸將以為可乘其半渡擊之,蒲阿不從。
金軍大多數將領的意思是設伏,在蒙古部隊渡江的時候突然襲擊,這樣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擊潰對手,只是移剌蒲阿不接受這個計劃,他的意思是,自己手握10多萬主力部隊,完全可以全殲拖雷所部,這樣可以一勞永逸,避免擊潰拖雷後,蒙古再次渡江襲擾金國後方,不能説錯,只是説他太狂了,蒙古一方國力是強於金國的,蒙古可以接受失敗,但是金國不能,移剌蒲阿沒想過,放拖雷從容過江,要是沒有殲滅他怎麼辦?那麼金國必然面臨被內外夾擊的局面。
《元史.太宗本紀》庚寅,拖雷渡漢江,遣使來報,即詔諸軍進發。
在拖雷渡江後,窩闊台得到消息後,隨即開始在正面戰場向金國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移剌蒲阿快速殲滅拖雷,不然主力機動部隊深陷鄧州唐州一線,金國在正面戰場沒有足夠的兵力防禦。
《金史·移剌蒲阿傳》邏騎乃知北軍在光化對岸棗林中,晝作食,夜不下馬,望林中往來,不五六十步而不聞音響,其有謀可知矣......兩省議入鄧就糧,辰巳間到林後,北兵忽來突,兩省軍迎擊,交綏之際,北兵以百騎邀輜重而去,金兵幾不成列,逮夜乃入城,懼軍士迷路,鳴鐘招之。
在拖雷渡江和金軍初戰不利後,拖雷隱藏了軍隊,讓移剌蒲阿想要乘勝追擊的計劃沒有實現,一直沒有找到蒙古軍隊的主力,一度讓移剌蒲阿以為拖雷已經南撤,直到騎兵發現了,蒙古騎兵在棗林中,後來,因為缺乏軍糧,所以在金軍在撤往鄧州的途中,路過這片棗林附近時,被蒙古人突襲了,金軍難以維持行軍隊列,倉皇逃入鄧州城。
但是這只是《金史》的記載,《元史》是沒有這麼記載的,而且為這樣的記載也不太現實,當時是十二月末,棗林中的棗樹上也就只能有些枯葉,那麼這樣的棗林如何隱藏兩三萬人,而且還有戰馬,蒙古軍隊長途奔襲,可能還要保證一人兩馬,來隨帶輜重,這麼大規模的部隊,需要多麼大的棗林才能完全隱藏,要等到離近了,聽聲音才能察覺這支部隊的存在,這太不現實了,而且既然明知道林子裏有蒙古人,路過時還特意設防,這是作死嗎?
《元史.睿宗傳》拖雷舉火夜行,金合達聞其且至,退保鄧州。
《金史.完顏合達傳》禹山之戰,兩軍相拒,北軍散漫而北,金軍懼其乘虛襲京城,乃謀入援。時北兵遣三千騎趨河上,已二十餘日,泌陽、南陽、方城、襄、郟至京諸縣皆破,所有積聚焚燬無餘。金軍由鄧而東,無所仰給,乃並山入陽翟。既行,北兵即襲之,且行且戰,北兵傷折亦多。
元史中是記載,當金軍主將完顏合達得知拖雷來襲後,直接退保鄧州了,金史記載的是,拖雷在渡江後,就迷惑性的向北進軍,金軍只能去堵截蒙古軍隊,期間發生了多次小規模衝突,直到最後的決戰地三峯山。
不管怎麼説,可以肯定的是,移剌蒲阿放拖雷渡江,計劃是美好的,想要讓漢水斷絕拖雷的歸路,問題是你要有辦法圍殲這支蒙古部隊啊,可實際結果卻是,拖雷這支部隊完全實現了預先的戰略目的,牽制了金國的重兵集團,移剌蒲阿以及眾多金國將領什麼辦法也沒有,無力遏制金軍的北上,而且隨着正面戰場上,窩闊台率領蒙古大軍渡過黃河,這支金國最後的機動部隊還要回防都城,結果就尷尬了,金國陷入了內外夾擊中,這對金國是極其不利的。
而且這支10多萬的金國機動部隊戰力也會堪憂的,雖稱謂精鋭但和蒙古士兵比起來還是遜色的,在金軍回防行軍途中,面對蒙古騎兵的輪番騷擾沒有什麼辦法,直到三峯山才找回了些面子。
《金史·移剌蒲阿傳》合達又議陳和尚先擁山上大勢,比再整頓,金軍已接竹林,去鈞州止十餘里矣。金軍遂進,北軍果卻三峯之東北、西南......乃率騎兵萬餘乘上而下擁之,北兵卻......須臾雪大作,白霧蔽空,人不相覿。時雪已三日,戰地多麻田,往往耕四五過,人馬所踐泥淖沒脛。軍士被甲骨僵立雪中,槍槊結凍如椽,軍士有不食至三日者。
在三峯山,拖雷所部尚未和主力匯合的時候,在此金軍對蒙古軍發動了最後的猛攻,結果因為連日大雪,加上將士三天沒吃飯,所以擁有兵力上優勢的金軍並未殲滅拖雷所部,反倒是給了蒙古元軍支援拖雷的時間,其實這大雪也不是張眼睛了,怎麼的?只落在金軍這一邊?你金軍將士有多慘,蒙古人也差不多啊,當然蒙古人的抗旱能力以及禦寒衣物可能要比金軍強,但是這不代表蒙古軍隊就不受影響啊,仗打到這個份上,就沒有什麼退路了,可是金軍還是沒有殲滅拖雷所部,金軍的戰力可見一斑,倒不如當時真的就遏制拖雷渡江好了。
之後的戰局就不可控了,得到支援的拖雷反包圍了金軍十餘萬人,在圍困多日後,蒙古人故意放開了一條通往鈞州的通路,金軍如逃難般從包圍圈跑出來,混亂之中,蒙古騎兵突擊,那簡直和屠殺無異了。
《元史.睿宗傳》遂奮擊於三峯山,大破之,追奔數,流血被道,資仗委積,金之精鋭盡於此矣。
至此金國最後一支機動部隊覆滅,金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抵擋蒙古的鐵蹄了,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在鈞州城破後被殺,移剌蒲阿在敗逃途中也被抓獲,因不肯投降被殺,金國也就沒有什麼希望了。
總的來説,三峯山之戰是金軍在前期沒有實現殲滅拖雷所部的戰略目的前提下,被動的陷入了蒙古內外夾擊的局面中發生的戰役,在戰前,金軍就已經失去了戰略主動優勢,本來可以在拖雷渡江時尋機擊潰蒙古軍隊的,但是金軍因為主將的個人固執,讓拖雷輕鬆渡江,局勢瞬間就不可控了,而這10多萬的金軍戰力也是堪憂,沒能及時在三峯山先擊潰拖雷,反倒是讓陷入了蒙古軍的反包圍中,只能説金國國運衰敗,天命不站在金國一邊,而且就算這一仗打贏了又如何?對蒙古所造成的損害並不大。
參考資料《元史.太祖本紀》《元史.太宗本紀》《元史.睿宗傳》《金史.完顏合達傳》《金史·移剌蒲阿傳》《宋史.理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