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導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為何滅亡?從君主不作為的角度入手,分析齊國滅亡原因,被秦國安撫成囊中之物,齊國如夢初醒後,整個中原都成為秦國囊中之物
在《大秦帝國》,裂變、縱橫、崛起、天下等四部影視劇中,齊國都是以一個富庶的強國存在的,商鞅實行變法時,齊國則進行吏治改革,同樣取得一定的成果;齊國軍隊戰鬥力也很強,“齊技士”是與秦鋭兵,魏武卒齊名的部隊;齊國在合縱連橫策略中總是處於被動狀態,先是被燕國死咬不放,差點被樂毅滅國,後又被秦國忽悠成盟友,最後被不明不白地滅國。
強大的齊國,其國力一直都在秦國之上,即使在戰國後期,齊國也能與秦國拼一拼,為什麼會不戰而降呢?藉助《大秦帝國》這部影視劇,我們來談談歷史上的齊國。齊國是戰國時代的一個老牌諸侯國,它的開國之君是西周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在武王伐紂的戰爭當中,姜子牙被譽為是功臣之首,周武王姬發平定天下之後便將東海之濱的齊國分封給了姜子牙。
齊國地理資源優越,政治清明,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非常強大
姜子牙雖然是一個異姓諸侯王,但在西周的地位還是十分崇高的,而齊國自從立國開始就是一個實力非常強盛的諸侯大國,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發展經濟的天然優勢,它背靠東海,在海上貿易這一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後世很多歷史學家們的研究當中,海上絲綢之路,實際在商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雛形,而在西周時分封的齊國無異於是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一股力量。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同時,齊國的軍事實力也是非常強盛的,那個時候齊國的技擊之師可以説是名震天下,在整個天下所有的步兵當中恐怕只有魏國的魏武卒能與之相提並論,甚至在後來的戰爭當中,齊國更是依靠着軍師孫臏的計謀在桂陵和馬陵兩次戰爭當中大敗當時中原地區位居的軍事實力巔峯的魏武卒。
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相比於其他幾個諸侯國來講,它的發展一直都是有條不紊的,雖沒有什麼大的功勳,但也沒有跌入過低谷,尤其是在齊威王進行變法之後,齊國更是呈現出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
秦國進行滅國戰爭,齊國為何袖手旁觀?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在戰國中後期,選擇了對中原局勢不作為,無論是其他的五個國家在抗擊秦軍的過程當中遇到了怎樣的艱難阻礙,齊國都是置之不理的。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齊國為什麼要選擇不作為呢?哪怕在戰國後期,它的軍事實力比不上秦國,但是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大國也並非是非常薄弱的,可它為什麼就要袖手旁觀作壁上觀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結果,為什麼在戰國後期的時候選擇對中原局勢袖手旁觀?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齊王田建被君王后養成昏庸君主
第一個原因自然還是領導層面的原因,齊國最後的一任君主齊王田建可以説是齊國曆代君主當中最無能最昏庸的一任君主,田建並沒有多少執政的本領,在他登基的前期幾乎都是依靠着自己的母親君王后為他出謀劃策,在母親垂簾聽政的日子裏,田建的生活可以説是過得非常的安穩,每天只需要縱情享樂就可以治理天下安頓國家大事,君王后為田建承擔了太多的責任,以至於這個兒子被她養成了一位昏庸的君主。
君王后去世之後,田建並不能夠很好地處理齊國所遇到的政治事件,這個時候的田建迫切的需要一位能夠代替君王后位子的人,需要一個能夠替他處理好這些複雜事件的人,就在這個時候後勝出現了。
丞相後勝總覽齊國大權
後勝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大奸臣,是一個只顧自己貪財享樂,又對權力有極高慾望的人,憑着田建的信賴後勝成為了齊國的丞相,總攬齊國的大權,可以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有的時候人們只有後勝而不知有齊王,田建就這樣長居後宮當中,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由着後勝在齊國為非作歹,不多時就將齊國弄得一片烏煙瘴氣,百姓們也是一片的怨聲載道,軍隊更是成為了一盤散沙,讓齊國的綜合實力大幅度降低。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齊王沉迷於美色之中,奸臣當道
有的人説後勝為了登上丞相之位,為了能夠從田建手裏獲得更多的權力,便往民間尋找了一位與君王后極其相似的女子,田建的前半生幾乎都是生活在君王后的庇護之下的。因此,他對君王后有着非常深的依賴,再看到那位容貌與之君王后的女子的時候,就更加沉迷於後宮無法自拔。
後勝也就輕而易舉地在頂替了田建的位置,雖然他不是齊王,但是在那個時候卻是勝似齊王的,有這樣的一位奸臣當道,齊國的發展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不多時齊國也就迅速的衰敗了下來,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去抗擊秦國了。
後勝與秦國暗通款曲,影響齊王重大決策
第二個原因,則是上面説到的奸臣後勝與秦國的暗通款曲,那個時候因為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十分的複雜,所以每一個國家都是不缺少“間人”,所謂的“間人”一方面是指的那些為國家探聽消息的人,一方面是指那些散佈流言的人,其實戰國時代有很多流言的紛擾都是這些人有意而為之的,比如説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王就是受了流言的影響認為廉頗有與秦國沆瀣一氣的可能,因此才會疑心廉頗讓趙括去代替他的位置。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而在這個時候,秦國也沒少在齊國身上下功夫,有這些人做中間的橋樑,後勝便很容易與秦國的官員們勾結在了一起,受了秦國不少的賄賂,又因為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齊王田建的決策,甚至很多時候它就是那個決定齊國下一步動向的人,所以當他收受了秦國的賄賂之後,自然也就倒向了秦國的陣營。
在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他自然不能夠成為反抗秦國的那一方,因此到後來,無論是其他的五個國家受到了怎樣的攻伐,齊國都是置之不理的,所以實際上齊國在最後的那段時間裏,所有的糊塗決定與後勝都有着分不開的關係,説後勝是齊國曆史上的千古罪人也不是不可以的。
齊國與秦國不相鄰,使齊王產生僥倖心理
第三個原因則是一些僥倖心理在作怪,我們都知道在地理上,齊國與秦國實際上是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的,這就導致了在戰國時代,由秦國發動的戰爭當中,極少是直接針對齊國的,因為兩個國家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也就説明哪怕是在齊國攻城略地,這些土地也很有可能不能夠有秦國來實際掌控?
因此,直接對齊國發動戰爭,秦國是得不償失的,也正是這種假象迷惑了齊國人,讓齊國人覺得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友好的,秦國對齊國發動直接戰爭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這種戰爭不存在的原因,更多的是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如果齊國所處的位置是像韓、趙、魏這幾個國家那樣的話,想必齊國絕對不可能在戰國時代還能夠獨善其身。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齊國被秦國安撫,滅國戰中,齊國未支援其他國家
事實上,秦國一直都把齊國當成是他的盟友,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在發動滅國之戰時,必須要杜絕一切可能發生的偶然因素,尤其是在攻打像楚國魏國這樣的中原大國的時候,一旦有國家與這幾個大國暗通款曲,為其提供援助,那麼秦國很有可能功虧一簣。
就像是滅魏國的那場戰爭,秦國滅亡魏國並不是靠的軍事實力上的硬碰硬,而是採取水淹大梁的方式,如果在這個時候,齊國給予了魏國物資上的支撐,給了魏國軍事上的支援,一旦秦軍自顧不暇,那麼魏國很容易從水困當中解脱出來,之後必將是一場惡戰,很有可能讓秦國之前的謀劃全部付諸東流。所以秦國必須安撫好齊國,讓齊國能夠與其他的幾個國家斷絕關係,至少讓他在滅國之戰當中不給其它的國家提供援助。
因此,在秦國的邦交政策上面對齊國一直都是非常友好的,甚至齊國也被這種友好關係的假象所迷惑了,所以到最後的時候也就沒有去幫助其他的五個國家,一直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以為如此作為便可以保全它的宗廟社稷。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討論
齊國如夢方醒,卻發現中原成為秦國囊中之物
可是齊國的如意算盤卻被秦國澆了一盆涼水,在其他的五個國家相繼滅亡之後,齊國成為了秦國最後要針對的目標,這個時候的齊國才如夢方醒,它明白了之前的友好關係完全就是一種錯誤,也完全就是一種假象,才明白秦國一直都沒有把齊國當成是盟友,當成是對等的國家,而是一直視為囊中之物,並且一直用計策狠狠地掌控在了手中。
這個時候的齊國人非常的憤怒,也非常的後悔,它想要奮力一搏,想要與秦國一較高下,想要與秦國打一場曠世持久的戰爭,可是當它冷靜下來一看的時候頓時間心灰意冷,那個時候周圍已經沒有任何的國家可以給它提供幫助了,放眼望去,偌大的中原都已經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
除去東海之濱的這小小一隅都已經成為了秦國的天下,齊國再也沒有盟友可以依賴了,再也沒有人可以幫助它,可是這個時候的齊國依舊沒能夠死心,它想起了幾百年來的輝煌歷史,想要憑藉着幾百年以來積攢下來的歷史與秦國拼死一戰,可是當回過身看向自己國家的時候,又一次的心灰意冷了。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齊國為自己的不作為付出巨大的代價
這個時候的齊國已經是一片凋零,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繁華景象,軍隊不再強盛,經濟也不算發達,政治一片混亂,整個國家已經衰敗到了極致,再轉身去看看秦國,國內是一片強盛的景象,人民安居樂業,軍隊富足強盛,重型武裝部隊已經打到了齊國的邊境,兩個國家的差距已經沒有辦法去彌補了,那怕齊國人有心用生命去堆積出一次勝利,但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它們不得不承認,齊國將要面臨的滅亡的結局。
可是這個時候,齊王田建還沉迷在後宮中不聞世事,當後勝將這個消息帶給田建的時候,田建先是恍惚了一段時間,接着便採納了後勝的建議向秦國投降了。一個偌大的諸侯國,一個在西周開國時期就已經立國的諸侯國,一個稱過了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經過了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的諸侯國,最終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轟然倒塌了。
筆者感慨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沒有燕國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沒有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慷慨,沒有趙國拼死一搏的底氣,也沒有它北上建立代國渴望東山再起的希望,更沒有楚國最終大敗秦軍20萬的實力和想要擁立昌平君崛起於亂世的魄力,它有的只是魏國最終滅亡時對於壽終正寢的接受,或者是韓國舉國投降的那一絲絲哀涼,這個國家就這樣被畫上了句號。
沒有一點點的抵抗,甚至也沒有掀起一丁點的波瀾,或許他們也是不甘心的,但是這一點點都不甘心在秦國的鐵騎面前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最終這個國家就這樣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風沙當中。不知道上千年前的祖先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會作何感想?
在如今山東濟南郊區的山上還能夠看到齊國曾經齊長城的遺址,那是一段已經飽經風霜的斷壁殘垣,我們彷彿能夠在那些古老的石刻上面,看到曾經的先祖征戰的風聲,可是當一個國家存在一段文明當中的時候,它所要做的並不是沾沾自喜,所要做的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積極努力的去為自己的天下自己的臣民謀取實際的利益。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綜述
筆者認為,事實上,齊國在最開始的時候是非常強盛的,哪怕到了春秋時期也有齊桓公這樣的霸主出現,在整個天下都是非常具有競爭實力的國家,後來又有着齊威王的變法,獲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重大戰役的勝利,憑藉一己之力將魏國從超級大國的地位上拉了下來,後來又有鄒忌諷齊王納諫,齊國的政治一片清明,更有軍師孫臏和將軍田忌的默契配合,讓齊國的威名一次次的傳播出去。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在後來的發展當中卻慢慢的衰敗了下去,它不再有曾經能讓燕、趙、韓、魏皆朝於齊的輝煌,君主不在廣開言路,軍隊也不再努力發展,國家開始頹廢了下去,就這樣在歷史的風沙當中開始漸漸的支撐不住,更何況再後來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還對其他國家的困難置之不理,最終落得了一個孤立無援的下場。
齊國的滅亡事實上是不值得人們同情的,一個連自己都不能夠為自己的發展去努力的國家,它一定沒有辦法在歷史上面生存,如果它能夠像秦國那樣砥礪前行,能夠像秦國那樣積極努力的進行變法,進行軍隊上的改革,進行政治上的革新,那麼齊國一定是一個非常強盛的諸侯國,可惜歷史不允許我們假設齊國的結局也已經沒有辦法更改了。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國語》、《戰國策》、《漢書》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52 字。

轉載請註明: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