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3-12歲,是孩子人格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孩子將來成長為什麼樣,完全取決於這個黃金階段接受的教育和薰陶。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就如何成長。在漫漫人生長路中,幼年養成的習慣,會以無比頑強的姿態,參與孩子們的生活,成為決定他們工作生活、行為舉止的重要力量。
一位知名教育學者説:
都説“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孩子出現了下面幾個習慣,請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幫孩子及時改正,為孩子的美好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窩裏橫,出門慫”
晨媽有個好朋友,夫妻倆工作很忙,就請公公婆婆在家幫忙照顧孩子。
都説隔代親,老人把孫子簡直疼上了天,孩子漸漸習慣了爺爺奶奶的寵愛,在家無法無天,一點小事不如意就開始哭鬧耍性子,動不動就拿小拳頭打爺爺。
但是沒想到在家不可一世的“小霸王”,在學校卻成了唯唯諾諾的“小綿羊”,被同學欺負了一聲也不敢出,被老師點名提問,滿臉憋得通紅不敢説話......完全沒了在家的“囂張氣焰”!
孩子之所以窩裏橫,是因為家裏都是慣着順着ta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而等到出門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危機感加重,感到自身孤立無援,內心會有強烈的受挫感。
如果不加以引導,長期下去,孩子“兩極分化”的心態就會愈發嚴重,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習慣了家人的寵溺,就無法面對外來的風雨。
在家做慣了自我中心的小皇帝,將來進入集體,又怎能去和他人正常相處?
前幾天,晨媽看到一則新聞,一名6歲大的孩子趁着媽媽凌晨去晾被子,將媽媽反鎖在門外,無論媽媽怎樣勸説溝通,就是拒絕開門。
就這樣,母子倆“對峙”了兩小時,最後媽媽不得已,只好叫來消防員求助。
消防員本着儘量不破壞門窗的原則,語氣温柔地跟孩子溝通,希望孩子能開門,沒想到孩子仍只是重複“我不會”,不得已,消防員只好破窗而入,總算讓媽媽進了門。
網友們紛紛評論,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就這麼“橫”,如果不好好管束規訓,真不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因此,我們教育孩子要從日常小事中,建立起應守的原則和底線,不能讓孩子把哭鬧視為達成心願的手段,也要注意鍛鍊孩子與人相處的良好心態,在家不驕,出門不怯。
放縱自我,不懂自律
我鄰居家的女兒婷婷,去年到奶奶家過了一個暑假,回來體重漲了20斤!
奶奶心疼孫女,每天變着法做好吃的,生怕孩子吃不好,老人家説:小孩子胖點沒事,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長大了就好了。
婷婷回家之後,就養成了大吃大喝的習慣,媽媽帶她去體檢,醫生説,孩子營養過剩,必須要開始控制食慾才行。
婷婷媽媽意識到,控制孩子的食慾不僅是為了保證健康,更關係到意志力和自律能力的培養。
她開始每天六點起牀,風雨無阻陪着孩子一起運動鍛鍊。
不僅如此,她還説服爸爸一起,戒掉了吃零食、刷手機的習慣,給婷婷營造出自律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榜樣。
大家去逛超市,婷婷看到琳琅滿目的糖果躍躍欲試,媽媽就會提醒她:
婷婷雖然答應了,但是心裏很不情願,回家之後,媽媽又告訴她:
經過半年的堅持不懈,婷婷不僅恢復了健康的體重,還把這份堅持自律一直延續了下去:
以前寫作業磨磨蹭蹭三心二意,現在學習格外專注用心,根本不用父母催促,成績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
以前節假日睡到日上三竿還賴着不起牀,現在早早地就起來運動,婷婷説現在一天不鍛鍊,就渾身不舒服!
以前玩起手機就不撒手,現在婷婷説,應該把時間花費到更有價值的地方——閲讀、英語、運動!
諺語説:“自律者最自由”,能夠戰勝放縱慾望的孩子,註定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願我們都能夠以身作則,讓這筆財富伴隨孩子一生。
輕言失敗,畏懼挫折
之前有個流行詞彙叫“草莓族”,形容當代青少年在温室裏長大, 外表光鮮,卻無法承受挫折,輕輕一碰就變成一團稀泥。
這樣的孩子,在當下也依然屢見不鮮。
很多父母總是傾盡全力想把最好的條件給予自己的兒女,可凡事過火,就容易讓孩子成為温室的嬌花,只能享受安樂,不能經歷患難。
著名的宋家三姊妹的父親宋耀如,對女兒們愛如珍寶,但是他絕不會寵溺孩子,而是經常運用各種生活中的小事去磨鍊她們的意志品格,讓她們做好準備,來應對人生可能出現的風雨。
宋耀如説,玉器是細琢出來的,才幹是苦練出來的,讓孩子們堅強起來,才能戰勝生活中的種種磨難。
一位教育家説過:
“有幸福童年者,往往會有不幸的成年”,讓孩子接受恰當的挫折教育,是為人父母必修的功課。
晨媽曾聽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當年她在德國訪學,寄住在德國當地朋友家裏,這位朋友住在富人區,家境很好,老師發現平常大方熱情的夫婦倆,對兩個兒子卻格外“小氣”:
老師對這對父母的做法表示不解,他們解釋道:“為了孩子們現在能應對挫折,就要從家庭開始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
深以為然。越早讓孩子明白挫折是人生稀鬆平常的經歷,孩子就能越快磨鍊心智,成長為懂責任、有擔當、敢挑戰的人。
請告訴孩子,遇到挫折,不要沮喪氣惱,只要多堅持一下,收穫的便是柳暗花明,喜樂成功。
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接受採訪,記者問:
記者驚奇地問:
科學家説:
都説如果孩子是腳,那麼習慣就是鞋,父母就是做鞋的工匠。
路上多有坎坷,願我們能讓孩子們穿着舒適得體的鞋子,伴隨他們走過跌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