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緩解教育資源焦慮 在線教育大規模應用成趨勢

教育資源分佈不均是我國長期以來的教育難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補齊農村辦學條件短板。

近年來,在線教育的快速發展,打破了教育的時空限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均等共享,為解決教育難題帶來了可能。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跨越教育鴻溝,實現教育公平,要更好發揮線上教育的作用,規範線上教育教學,未來教育發展方向是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轉變,線上教學將成為全民流行的生活方式。

教育鴻溝亟待“填平”

當前,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依然存在分佈不均問題,給教育工作者、家長帶來了長期的教育資源焦慮。相比於大城市,三四線以下城市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師資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差距。在現實情況中,優質的師資和生源都更傾向於向上集中,三四線城市及縣域的名師往往在初露頭角之後,就因名校挖角或私立學校高薪聘用等原因,外流至中心城市或經濟更為發達的地區,不同區域間的教育鴻溝也由此形成。

教育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優質教育資源在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分佈差異越發明晰。2019年全國城區幼兒園的師生比是1:15.07,本科學歷的教師佔總比重的29.86%。而鄉村幼兒園的師生比則為1:29.75,本科學歷的教師佔比僅為17.55%。

教育部數據分析,同地區的不同家庭,也因為經濟收入層次的不同,造成了孩子所能觸及到的高品質教育資源存在着不小差異。這令家庭承受高昂代價的學區房、各類數不勝數的兒童學習班、以及不同種類的學習輔導材料,讓大量普通家庭加入獲取高品質教育資源的爭奪戰。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教育資源更為匱乏。近年來,廣大農村地區人員想方設法讓子女到縣城等城市入學就讀,加上鄉村教師待遇較低及基礎設施相對落後,鄉村中小學幾乎成為了“留守兒童”集中地。

以教育大省山東為例,有統計顯示,初中升高中平均錄取率整體在55%左右,但農村地區高中入學率則只有25%。大學尤其是優質高校來自農村的生源比例越來越低,已是不爭的事實,數據顯示,重點高校農村生源佔比目前僅10%左右。

即使通過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實現“一個都不能少”,傳統的教育方式也無法做到個性化,不能滿足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從而導致接受能力慢的學生跟不上,而接受能力快的學生卻要浪費時間聽自己已經會了的知識點。同時,老師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備課、作業批改、教研任務等,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給每個學生做精細化輔導。

打通教育資源聯通“最後一公里”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在線教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讓人們意識到數字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深刻變革的可能。

去年疫情期間,多地“停課不停學”使在線教育迎來爆發式增長。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户規模達3.81億,佔網民整體的40.5%。

疫情到來,給教育教學活動帶來很多變化,在線教育極大豐富了教育教學活動形式,為教學帶來極大便利。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認為,信息技術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打通了優質資源聯通“最後一公里”,江蘇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着力提升鄉村學校特別是農村教學點寬帶網絡接入速率。全省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100M及以上覆蓋率達100%。面向全省建檔立卡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常態化贈送手機流量,目前已惠及11萬人,確保每一個學生在線學習“不掉線”。

隨着信息技術的進步,在線教育積極推進新型教與學模式的變革,拓展了課堂教學空間,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在山西工商學院院長牛三平看來,在線教育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教學資源線上共享,為疫情時代教學帶來極大便利。

與此同時,一些在線教育企業積極探索,將優質課程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向不同區域的學生平等地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破解教育難題。例如,在課後練習和針對性學習方面,學生和家長可以無需受制於本地師資,通過智能手機,就能通過小猿搜題等智能軟件得到詳細、全面的解題指導,並獲取相關知識點的教學視頻,獲得差異化、個性化的教學指導。

不僅如此,不少在線教育企業還針對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開展了廣泛戰略佈局。例如,猿輔導公司在成都、西安、鄭州等地設立分部,助力中西部地區智能教育發展,通過吸引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投身到在線教育,進而留在家鄉熱土助力教育均衡,這些也正是在線教育企業推動上述區域擴大本地師資力量積累的有力嘗試。

在線教育大規模應用成趨勢

實踐證明,大規模線上教育的實踐對推動信息化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專業性、針對性和規範性不足,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無論如何,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深入發展和大規模應用是必然趨勢,在國家層面,當務之急是解決好“路”與“車”的短板。

當然,線上線下的教學各有優缺點,目前各方也都在不斷探索。葛道凱説,比如上網課存在近視率增加,一些學習習慣不好、自覺性較差的學生效果比較差等情況。目前許多學校、教育機構等也在研究,如何讓傳統教學方式和現代教育技術緊密結合,發揮各自的特長優勢,彌補各自薄弱環節。適當的時候,教育等相關部門會出台相應的政策,一方面推動傳統教育教學和信息化技術更好結合,另一方面也規範這類教育教學方式。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看來,當前的線上教育雖全方位滲透到生活中,卻仍處於初級階段。她呼籲公眾理性看待和運用線上教育。當下的線上教育以單向輸出為主,雙向互動很少,但不可否認,人工智能參與基礎教育是時代趨勢。

為此,劉希婭建議,加強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階段應用的專業研究。在規範研究導向的基礎上,注重研究如何採用互動式學習方式,避免單向傳輸,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研究團隊方面,探索以學校引進專業人士進行技術研發,實現“教育+互聯網”模式,探索建構“人機協同”“A1教師與真人教師協同執教”的教學模式,兩者優勢互補,融合教育。

此次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還暴露了在線教育終端過多、優質資源過少;技術有門檻,對教師信息素養要求過高;與在線教育相適應的學生管理、教學評價缺乏基本經驗等問題。

專家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建設教育專用網絡,構建泛在的網絡學習空間,為教育教學提供快速穩定的網絡保障,支持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同時,加大線上教育的軟硬件建設投入,有效吸納社會力量投入線上教育資源建設,鼓勵校企合作共建數字化育人平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15 字。

轉載請註明: 助力緩解教育資源焦慮 在線教育大規模應用成趨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