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方言背後的歷史與楚國的倔強,不服周敢稱王,敢為天下先!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經典

先講個武漢段子,二哥們吵架,一個罵的很慘。
罵人者説:你服不服周。
被罵者説:我就不服周。
罵人者繼續説:你跟老子再説一次。
被罵者説:不服不服就不服周。
罵人者:動手開打,被罵者受傷。
被罵者:隔幾天修養好之後,和罵人者約架,這次成功打贏罵人者。打完甩出一句話,個斑馬,你服不服周。(不服周今日依然廣泛應用)
由方言可以見文化淵源,武漢方言中著名的不服周就是來自春秋時期的故事,也是為何春秋時期別的國家都叫公如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之類,唯獨只有楚國稱王,最有名的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説的就是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那麼事情到底如何?其實在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中就説過這個故事下面看我來個昨日重新!
春秋時期,周天子不把楚國當正統的諸侯看,很是看不起楚國,於是楚國也對周天子很不感冒,在行動上很不尊重周天子,冒犯那是難免的二者很不對盤。
周朝天子位,從周武王傳到第四代時候周王是周昭王。
周昭王野心比較大,一直想繼續擴大周朝疆域,於是親率大軍,南侵荊楚。
周昭王野心比較大,一直想繼續擴大周朝疆域,於是親率大軍,南侵荊楚。(不服我弄死你)
那時候楚國還很弱小也沒有組成健全的國家制度,根本不敢硬抗,於是楚國人都分頭躲藏了起來。
以堅壁清野戰術抵抗周昭王大軍
周昭王大軍過了漢水,剛一踏上楚國疆土,頓時傻了眼,到處深山老林,就是看不人毛,頓時也很蒙逼,楚兵不知所蹤,迎戰的居然都是一些毒蛇猛獸,更誇張的是還有犀牛出沒,看見周天子的大軍,就兇猛的橫衝直撞,撞得周軍人仰馬翻。
周天子的軍隊在叢林中成立孤軍,密集隊列完全無法展開,反而要面對毒蛇猛獸的攻擊,不僅如此軍隊還疫病流行,非戰鬥減員嚴重眼看就要支持不下去。無奈的周昭王只好帶着大軍回去了,當然也不是全無收穫,周昭王大獲楚人的財寶,滿載而歸。
周天子的軍隊在叢林中成立孤軍,密集隊列完全無法展開,反而要面對毒蛇猛獸的攻擊,不僅如此軍隊還疫病流行,非戰鬥減員嚴重眼看就要支持不下去。無奈的周昭王只好帶着大軍回去了,當然也不是全無收穫,周昭王大獲楚人的財寶,滿載而歸。(被劫掠的楚國人)
三年後,嚐到甜頭的周昭王,故技重施以“南巡”名義,又一次親帥大軍攻掠楚國。
上一次的旅遊行軍因為猛獸和氣候問題無疾而終,這次周天子學聰明啦,帶着自己最強悍的御林軍守衞鎬京的“西六師”出征。
他們過漢水後,果不其然沒有見一個楚兵,以為還和上次一樣,楚國沒大軍抵擋,正準備武裝巡邏進而搶劫的時候,猛聽得一陣鼓響,前後左右湧來無數穿着破衣爛衫的楚人,還有跟隨而來的無數猛獸,人帶頭衝鋒,猛獸壓陣,居然將周軍打得大敗而逃!(史料沒有記載楚軍領軍者)?
周昭王當然不甘心這樣失敗,繼續率領“西六師”強攻楚國,結果,又被憤怒的楚人團團圍住廝殺,周軍見勢不妙,只得急忙保着昭王殺開一條血路,逃跑了。
周軍逃到漢江邊,位置大概是今天襄陽一帶,突然發現岸上有幾條新船,便慌慌張張的跳到船上,渡江而去,不料,船剛到江心就散了架,變成了無數塊木板。原來,楚人早就料定昭王兵敗後,必從這裏渡江,就預先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梆成船,放在岸上,樹膠成船,必然不牢靠,所以船到了江心,樹膠溶化,船也就開裂散架了。
周軍逃到漢江邊,位置大概是今天襄陽一帶,突然發現岸上有幾條新船,便慌慌張張的跳到船上,渡江而去,不料,船剛到江心就散了架,變成了無數塊木板。原來,楚人早就料定昭王兵敗後,必從這裏渡江,就預先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梆成船,放在岸上,樹膠成船,必然不牢靠,所以船到了江心,樹膠溶化,船也就開裂散架了。(你打我,弄死你)
此戰結束,周王最最精鋭“西六師”,全軍覆沒,不僅如此連周昭王也掉到江裏淹死了,可謂奇恥大辱。
因此周朝大臣們不敢舉行葬禮,怕不體面的事張揚出去,只好悄悄把昭王埋在一個無人知曉地方。對這件是司馬遷《史記》記載如下:
“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
天子崩在水中,又不知道兇手是誰,真是奇恥大辱,卻又不能説,只好不發佈消息。因此,周昭王的死,也成周國唯一一個沒有正式通告的案列,因為不好意思對外公佈。
此戰是楚人利用惡劣的自然環境與周朝的首次對抗。
昭王死後,繼位的是兒子周穆王,周穆王兒子是周共王,周共王兒子是周懿王,周懿王死後,本該懿王兒子周夷王繼位,卻被懿王叔叔周孝王奪了王位,周夷王無能,無可奈何,只好熬到周孝王去世,才在諸侯擁護下,登上王位。
周夷王上台後,為表達對諸侯感激,一改過去天子站堂上接受諸侯禮拜慣例,變為走下堂和諸侯親切相見,天子威嚴大大下降。
這時的楚國君主,就是著名的神箭手熊渠。(不鳥我我就稱王)
熊渠射術高超,能征善戰,先後征服附近許多部落,控制長江流域最主要的銅礦資源,成為南方第一暴發户,家裏有礦嗎,不富裕都不行。
而熊渠也是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覺得自己祖先曾經當過周文王老師,而分封時候,卻只給楚國很低爵位,當時楚國受封子爵(公侯伯子男,最低一等爵位)
這個分封,讓楚國人一直忿忿不平,熊渠因為家裏有礦,加上個人野心,於是就趁着這個機會自立為王。周夷王又沒啥威信,我怕你個鬼哦。
但是,楚國畢竟還是很弱小的,熊渠雖然不服氣,卻又不敢公開的反叛,那怎麼辦呢?他就説,你們是正統的“周”,而我們只是蠻夷,番邦小國,我們不能用你們中原的封號、諡號,那就讓我們採用蠻族人的封號吧。
於是,熊渠就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為了“王”!
大兒子熊毋康為“句亶王”,管理今天的江陵、荊州一帶,二兒子熊摯紅封為“鄂王”,管理今天的武昌,鄂州一帶,三兒子熊執疵封“越章王”,領地不清楚,因為史料沒有寫。
這就是湖北省最的雛形,這幾個最重要的戰略據點成為王子的封地。
熊渠自己不敢稱王,就半開玩笑、半公開把幾個兒子封王,這樣,他就是王的爹了,意思是周王也是我兒子,這便宜佔的也是很有創意啊。
這就是楚人“不服周”最早的來咧。
這就是楚人“不服周”最早的來咧。(楚國八百年一個和中原文化同樣繁榮的王朝)
可是實際上,熊渠官方身份,還是楚國的子爵號稱也是“楚子”,而周夷王也不是啥有大作為的周王,自顧不暇,也就無暇顧及如此僭越之舉。
不久之後,周夷王死,周厲王繼位,周厲王是個著名的暴君,據説還是個施虐狂,看誰不順眼的,就想殺人,周厲王的殘暴,讓家裏有礦的熊渠也害怕,就把兒子的王號去掉,不稱王,也不稱王他爹了。
不過這也只是暫時的,過來一百年不到吧,時間來到公元前757年,楚國子爵熊眴,隨着國家實力的強大,又忍不住稱王,史稱楚厲王。
自此以後楚國就代代稱王,周國也因為權威不再,沒有實力過問楚國的僭越之舉,早期的楚國雖然弱小,沒有周朝強大,但叛逆的精神很足,敢為天下先,敢僭越冒稱王,敢“不服周”,敢向強者挑戰,所以“不服周”這個詞也就流傳了下來。
這就是春秋時期其他國家都稱公而單單楚國稱王的由來,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還有桀驁不馴的性格才有特立獨行的楚文化出現,才有後來“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強音出現,才有抗日戰爭在楚國故地的拉鋸和勝利。
今日,我依然為生為楚國人驕傲!
雖然敢為天下先做武漢城市口號,我不太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