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為主體 畢業生極具競爭力

  【他山之石】

光明日報記者 張春雷 蘇雁 劉已粲

在德國,年輕人並不全把讀大學作為學習目標。約六成的學生會在初中畢業時選擇接受職業教育。

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駐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巴伐利亞麥明根職業學校原副校長兼麥明根技術員學校校長施泰德介紹説,每屆初中生畢業時,都可以參加雙選活動。活動中,學生尋找合適的企業和崗位,企業尋找心儀的準員工。經過雙選後,學生便進入職業學校和企業的聯合培養中。他們每週有一兩天在學校上課,其餘時間到企業實習並領取報酬。三年到三年半後,大多數合格畢業生正式進入實習企業工作。這種企業、學校聯合開展職業教育的方式被稱為“雙元制”。

“在‘雙元制’培養體系中,學校承擔30%的培養任務,授課以理論知識課、公共課、道德情操課、體育課等為主。企業則承擔70%的培養任務,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施泰德説,“雙元制”教育將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彼此認同感很深,同時也能夠接觸生產第一線、學習實用技能,從而大大提高其就業適應能力。

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教學與實踐無縫對接,是德國“雙元制”教育的核心理念。“雙元制”讓學生在學校就開始擁有較強的實幹能力,幫助其成長為企業的應用型人才。縱觀歷史,以“雙元制”為代表的德國職業教育是成就德國先進製造業水平和世界強國地位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從泥瓦匠到售貨員,從製造業工程師到互聯網程序員,幾乎每一個職業都被列入德國聯邦政府的職業教學大綱,可以找到相應的培訓體系。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雙元制”職業教育為德國社會經濟貼上了成功的標籤。德國前總理科爾也表示,經過良好職業培訓的青年,是德國的最大資本,是經濟穩定的保障。歐盟也曾在一份戰略文件中提出:基於工作的培訓,如“雙元制”方式,應成為全歐洲培訓體系和職業教育的支柱。實踐表明,奧地利、丹麥和瑞士等其他實行“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國家,經濟基礎都較為堅實,失業率在歐盟的排名整體靠後。

那麼,為什麼德國年輕人不追求“高學歷”?為什麼以“雙元制”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在德國能被國民廣為接受?施泰德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國對技術工人非常重視,技術人員社會地位很高,而且,不同學歷的技術人員之間,綜合收入差距並不太大。

施泰德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後,也就是16歲左右時,如果選擇“雙元制”職業教育,立刻便可以有津貼收入,19歲可以拿到正式收入。如果繼續讀普通高中,再一路讀到碩士,則是在26~27歲時才有收入,而且收入只比技術工人高20%~30%,“碩士學歷的學生,可能到50歲,在總收入上才能追平‘雙元制’職教生”。

除了收入因素,讓多數初中生安心選擇職業教育還有個重要原因,是“雙元制”教育也已實現了與高等教育的貫通,進入具有“雙元制”教育屬性的高等院校即應用科學大學,學業合格者同樣可以獲得碩士等高等教育學歷。

近年來,德國也在不斷完善職業教育模式,強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等值對應,不斷增強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同時還規定了學生培訓期間的最低津貼及每年增幅標準,確保學生的權益。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8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1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為主體 畢業生極具競爭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