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區分A類、B類,避免劃分三六九等,16個建設學科被公開警示……時隔五年,“雙一流”2.0版完成更新,從名單高校的擴圍,到1.0版本的動態調整,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確定可圈可點。
根據2月14日發佈的名單,共有147所建設高校納入名單,建設學科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佈局59個、工程類學科180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92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自主建設的學科自行公佈。同一天,《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公佈,成為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指南針。
從細處看,2.0版的“雙一流”建設,首要之義在於“吐故納新”。過去五年,在首輪“雙一流”建設的帶動之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突飛猛進。從師資力量上看,眾多世界一流科學家和學科領軍人才“入隊”,從人才培養上看,不少關鍵核心技術困境迎刃而解。
但成績與弊端,往往是一體兩面的事情。不少高等院校在追逐榮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擴張規模,追逐升級的衝動。當特色建設退居次位,追求身份喧賓奪主,高等教育事業便出現了捨本逐末的不和諧插曲。於是“雙一流”的第一次“糾偏”,便發力於此。
“堅決克服‘五唯’的頑瘴痼疾”“不是人為劃定身份、層次,派發‘帽子’,更不是在中國高校中劃分‘三六九等’”,教育部的回應擲地有聲。
革故之重意在鼎新。另一邊,16個建設學科被公開警示,也與“雙一流”建設“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的原則一脈相承。就像資本市場一樣,成熟的“雙一流”建設也需有進有出,打破高等院校“雙一流”標籤終身制幻想,一來鼓勵那些有實力有衝勁的學校,二來施壓表現退步,不盡如人意的學校,於“進退”之間激發高等院校的競爭活力,最終實現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環。
縱覽全局,“雙一流”不僅僅是高等院校之間的競爭機制,更承載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乃至中國人才培養、民族振興的使命。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加速重塑世界的格局,中國的眾多戰略舉措也與科技息息相關,而人才的培養,恰恰是科技強國的重要支點。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適應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更需“雙一流”建設的發光發熱:一來承擔起對接國家戰略目標的重任,二來挑起重要人才培養與輸送的大梁,培育原始創新的土壤,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就像《若干意見》中説的,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要胸懷“兩個大局”,心繫“國之大者”,在解決中國問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創造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新模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需要認識到的是,“雙一流”建設不是五年、十年的衝動,人才強國戰略也不是一時、一世的興起。百年大計,更需久久為功。
北京商報評論員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