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市中區某小學的勞動實踐基地,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摘花生。資料圖。圖/新華社
小學都有畢業論文答辯了?
據報道,7月3日,昆明市北清實驗學校舉行了一場小學生論文答辯會,這也是雲南省首家開展小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會的學校。論文答辯內容包含“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短視頻對小學生的影響”“中國女子服飾變遷探討”“秦始皇的功績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等。對於小學生來説,這些話題似乎都有些“超綱”,甚至從相關視頻看,參加答辯的學生,都是脱稿。
其實,這些屬於小學生項目化學習、小課題研究的彙報、展示會,由學生上台陳述研究型學習成果,並不是真正的畢業論文答辯。把小課題研究彙報、展示會“命名”為畢業論文答辯會,恐怕只是借用“畢業論文答辯”這個概念,搞創新噱頭、成果包裝。
2019年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優化教學方式,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啓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該校組織的,實際上就是這類研究型、項目化學習。
項目化學習,顧名思義,強調學生在體驗、探究中學習。小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更應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説,要教會其從“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而不是強調做出怎樣的研究成果。為此,學校老師佈置的“研究課題”,應當契合學科教學要求與小學生的能力;追求的教學成果,應當是學生的具體體驗過程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重慶某小學的冰雪運動體育課上,孩子們正在練習旱地滑雪。圖/新華社
而反觀這所學校組織的“小課題研究”,有的本身並不是“小課題”,反而有些大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短視頻對小學生的影響”,這是適合小學生完成的,譬如可結合生態環保教育課程學習,或者圍繞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來開展研討。但“中國女子服飾變遷探討”“秦始皇的功績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等,按小學生的能力恐難以完成,也難怪有網友質疑“題目超綱”“過於成人化”,甚至很可能是家長幫完成的。
如果題目過大,超出了小學生的學習與研究能力,這就並非踏踏實實做教育教學改革,甚至還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誤導。此外,這樣的“小課題研究”,也很可能與實施“雙減”、破除“內卷”大方向不符。
學校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創新意識,但創新不是搞噱頭,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自身能力與學習需要展開,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
對於小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走好第一步,扣好“第一顆釦子”很重要。學校教師要投入精力,研究怎樣開展適合小學生的有效的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並探索建立評價學生能力進步的過程性評價體系。
由此而言,學校不妨放一放“高大上”的研究課題,擺脱急於展示學校研究型學習、創新教育成效的心態,如此,才能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而不是“教學成果”的表演者。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