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趙旭)“建堆報國”“建堆育人”,兩組大字分立舞台前端;“為了和平與安全”,背景板上的這句話分外顯眼……26日下午,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簡稱核研院)建院60週年紀念大會在新清華學堂舉行。
1960年,清華大學原子能科學實驗基地在北京昌平南口燕山腳下開工,工程代號為200號,清華大學以此為開端創建了核研院。據瞭解,該研究院為清華大學最早建立的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也是我國早期建立的重要核能研究基地之一。
↑清華大學核研院建院60年紀念碑。(圖片由清華大學提供)
“核研院建立之初,師生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半,他們沒有人見過真正的反應堆是什麼樣子,只能從做‘馬糞紙’工程模型開始,用幾十台手搖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清華大學核研院院長張作義説。
“當時屋內科研條件艱苦,屋外的生活設施同樣落後。實驗基地所在的昌平區虎峪村在北京遠郊的荒原上,老師和學生們只能搭帳篷、住山神廟,平時除了搞科研,還得拉電蓋房。那時的‘200號’流傳着一個‘二兩坡’的玩笑話。”清華大學核研院原黨委書記徐景明説,當時從清華園到虎峪村要先坐火車,再走十里山路,師生們便開玩笑稱那段山路為“二兩坡”——爬一次坡能消化二兩饅頭。
↑“200號”早期建設團隊。(圖片由清華大學提供)
徐景明告訴記者,在當時艱苦卓絕的外部條件下,這支“23歲半”團隊喊出“用我們的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的豪邁口號。“就在1964年,這支年輕的科研隊伍,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自行研究、設計、調試、運行的屏蔽試驗反應堆。”
據介紹,清華大學核研院已聯合我國國內核工業及裝備製造業相關企業,組建起一支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團隊。截至目前,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位於山東石島灣的200兆瓦高温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建設已經基本完成,進入最後的調試階段。該核能系統在安全高效發電、高温工藝熱應用、核能制氫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
↑山東石島灣高温氣冷堆示範工程現場。(圖片由清華大學提供)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紀念大會上發言時表示,當前我國能源需求壓力大,能源供給制約多,開展核能新技術研究,對於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特別是能源安全,支撐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清華大學一直高度重視核能領域的科研工作,核研院通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形成並保持了在國內國際核能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為我國核能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核科院一批批師生用青春和汗水書寫着‘建堆報國、建堆育人’的‘200號’故事,也淬鍊着‘知難而進、眾志成城’的‘200號’精神。”張作義説,未來的核研院將繼續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接力培養輸送優秀人才,助力我國核能創新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