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一觀點一經提出便招致議論無數,各執己見、褒貶不一。其中,昊童更是直言不諱,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究竟孰對孰錯,且聽分説。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一、關於“昏君”與“明君”的定義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眼光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也就註定所領略到的風景也不盡相同。誠如,關於“昏君”與“明君”之間如何界定,並沒有準確的定義與範疇。
畢竟,這世間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壞。而每個人判斷好與壞的標準,大致便是以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作為參照物進行對比,繼而作出一個判斷賦予事物或好或壞的定義。
那麼站在通識角度出發,透過多數人的眼睛來看,怎樣的皇帝可以被稱之為“明君”,而“昏君”的標準又是如何呢?
歷史上,被稱為昏君的皇帝當中,最為“臭名昭著”為人所詬病的,不外乎秦始皇嬴政、隋朝末代皇帝楊廣、秦二世胡亥等等。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關於他們被稱之為昏君的理由,莫過於暴虐無道、濫殺無辜等等。但是以此為標準的話,那麼沉迷於享樂、不理朝綱政事、造成“安史之亂”的唐朝玄宗是否就不是昏君了?
而反觀明君的標準,約莫就是勤於政事、國泰民安、有所建樹等等。若是以此為標準的話,那麼日批奏摺一石的秦始皇嬴政難道就當不得勤於政事?隋煬帝楊廣開採大運河難道不算有所建樹?
正是如此,根據不同的評判標準,也就有着不同的“昏君”與“明君”。
而且,史冊所載,就一定正確嗎?素來便有“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一説法,此言不虛。
細看歷次朝代更迭,約莫所有的新興政權都會對之前被推翻的政權進行一個大肆的批判,以證明新朝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藉此招攬民心。
而史書,便如前文所言,是任由勝利者塗改繪製的,而得到權力的人往往不願意看到被自己推翻的敵人有一個好的形象,不然置自己於何地?因而大肆的抹黑與污衊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生活當中,我們偶爾不經意看到了一件事情的某一幕,便以為看到了全貌,因此產生誤解,而實際上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又或者出於慣性思維,我們對於一個常年犯錯的人就認為他做所有的事情都是錯的,這是不合理的看待事物的方法。
畢竟貧瘠的土地或許也能生出玫瑰,這世間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因此,想要正確的看待歷史,首先要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看到任何事情不能先入為主,一定要經過反覆的推敲與揣摩,才能得出更趨近於真實的結論。
對於史書所載,也不能悉數聽之任之,獲取信息的同時也要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盡信書,不如無書。”要保持對於所獲內容的質疑性。
在我看來,想要評價一個皇帝究竟是“昏君”還是“明君”是要通過綜合考慮,仔細斟酌才能夠種種敲定的,畢竟身處的歷史環境不同也就註定着有的皇帝只要順水推舟便能有一番作為。
而最貼近於實際狀況的看法便是,一個皇帝登基的背景、結束統治的背景、統治期間國力的變化、較為重要的政治措施與作為、百姓生活的狀況、統治期間對國家造成的損害等進行一個綜合評估,功過相抵之後,進行判斷。
而且一個皇帝最為主要的側重點便是國家的君主,因而在判斷的過程當中應當以國家的變化,人民的生活等作為主要依據。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二、明朝無明君
既然説到明朝無明君,那麼不妨看看明朝的16位皇帝當中,有沒有一位“明君”的存在。
如果説16位皇帝當中哪一位最為貼近明君的形象,那麼必然非明仁宗朱高熾莫屬了。
首先,眾所周知的是他的父親也就是永樂大帝朱棣。
朱棣在位期間為了效仿朱元璋“文治武功”之中的武功,好於戰事,五次北征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達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這一殊榮的皇帝。而他本人更是在第五次出征折返歸來之時駕崩的。
而因此,在朱棣御駕親征期間,朱高熾便代為監國,因此熟於政事並積攢下來大批的人脈,而在之前靖難之役發生時,他便堅守於北平。細思之下,永樂盛世約莫也有此人的幾分功勞。
朱棣駕崩之後,朱高熾繼位,他生性端重,喜文厭武,因好口腹之慾以致身體肥胖,屢屢鎮守後方,施監國之職。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他登基後重用“三楊”等賢臣,減賦税、收開支、赦免罪臣、反冤案,開啓了“仁宣之治”。
對於當時的社會而言,朱棣在位期間賦税是極其高昂的,總税收達到了明朝時期的高峯。而這些賦税便用於鄭和下西洋、五次大軍北上等重大損耗上。
戰爭的掀起便是數不清的銀子,因此即便國庫也經不起朱棣接二連三的打仗,因而在他統治的後期留下了一大堆的麻煩,最為主要的莫過於賦税高昂。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為了彌補這一困難,解決當下百姓所處的困境,他推出了一系列減免賦税、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頻有逃亡的人民再次安定下來。由此開啓了“仁宣之治”
雖然在位時間較短,但朱高熾繼位到去世的這段時間裏,顯然是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得到了一次喘息,國家也因此趨於穩定。
人無完人,朱高熾也是存在一定的毛病的,首當其衝的便是口腹之慾,也是其肥胖的原因。
而綜合來看,朱高熾有大功而無大過,顯然可以稱得上“明君”了。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三、清朝無昏君
作為爭議頗多的一位皇帝,乾隆的一生無論文治武功相應都有所建樹,尤其是關於發兵西藏、新疆兩地,對於後世版圖奠定了基礎。然而卻也是他開啓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先河。
約莫最為人詬病的便是他六下江南,仿造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大量農民勞力被徵用,國庫加速損耗的同時政治也逐漸趨於腐敗,當時土地兼併現象頻發且沒有很好地治理措施,以至於民變時有發生。
當他去世之後,國庫儼然是空空如也,而在他繼位之時卻是雍正帝積累下來的國庫充盈。
若是按照平常對於“昏君”與“明君”的定義來看並不容易斷定乾隆的一生,而若是從人民生活的角度出發來看的話,相較於雍正時期,乾隆時期尤其是末期之時,人民的生活儼然是苦不堪言。
由此,從這一角度出發的話,乾隆自然是坐實昏君無疑了。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但實質上,一個皇帝的一生功過是很難一言概述之的,並不是所有舉措都可以“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常常是,“於後世有功,與當時有罪。”抑或“當世功,後世罪。”
實際上我們看待任何事物的時候都不能只看到表面的風光,就像是皇帝,亦不能簡簡單單透過生平的大功大過去了解。
而同樣,所謂的“昏君”與“明君”並無意義,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是不同的結論,即對於那些高舉“反清復明”旗幟的人,即便皇帝再怎麼賢明也無濟於事。
因此,在看待任何事物的同時,我們亦應當堅守唯物主義原則,不摻雜任何多餘的思想,就事論事,方才能夠做出真正切合實際的評價、而反觀工作生活當中,亦是此理。
對於所有人我們應當帶着客觀公正的心態,不能有無端的歧視,對待事情只就事論事,做事情不要摻雜個人感情,方才能在這“忠奸莫辨”的社會當中添一隻“慧眼”,無往而不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09 字。

轉載請註明: 昊童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個觀點可笑又可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