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字節fafa收集調查顯示:畢業生選擇讀研主要考慮的是就業。
大學四年後,畢業生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部分人就業,一部分人選擇繼續深造,不同的路徑,同樣都是在探索人生。
那麼直接工作和讀研究生,在第一個二年到底有何不同?
01
讀研
1. 狀況
第一年:帶着新鮮好奇踏入研究生階段,不料第一年基本都是上課,要麼也就是一些集體活動。
而且上課與本科沒有兩樣,就是人少點。積極一些的學生去實驗室,把自己關起來,研究研究,發現:挺累!
第二年:真正開始涉及自己的科研課題,寫開題報告,設計實驗方案,做實驗,被師兄師姐指導,有時由於操作或研究思路不對會被罵。
身體虛弱就去運動,生活相對枯燥,對外交流也少了。偶爾被實驗的失敗打擊一下,偶爾被成功刺激一下,喜怒哀樂更多以“論文”為中心。
2.收穫
一級收穫(最高級):讀研就是為了兩年以後的就業!這個工作需要:學歷+專業技能+……兩年後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二級收穫:具備了碩士的知識技能,專業應用能力良好。但找到的工作與專業不太相關,此時憾言:兩年年前就業就好了。
三級收穫:碩士順利畢業,拿到了文憑。但求職十分困難,沒有目標,定位不清。甚至不用別人BS自己,自己來就行了。
四級收穫:畢業都困難,糾結於論文中,還是延遲交吧……來不及想就業的事情,老師別催我就業!
3. 困惑
大部分人不會去做職業規劃,因為想着“船到橋頭自然直”,從小就是這麼過來的,因此在讀研過程中“被”的角色較多。
有的為了考試容易,讀自己不太喜歡的專業,想着拿個文憑就好,但讀研太難熬了,並且發現很多招聘廣告都是大專以上水平足矣。
有的為了換專業,考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卻發現太難讀了。
有的想做研究,但發現市場上要博士,這種苦受夠了,恐懼!
有的不想從事研究,但害怕自己沒有競爭力!
找工作時,沒有明確的求職意向,還是採取“海投”,結果基本沒有“葬身之地”。
有的拍拖,感情很好,想畢業後兩人在一起,結果很難。
02
工作
1.狀況
第一年:初來乍到,聽説“少説多做”為妙,於是多做,什麼事情都自己來,甚至成了辦公室雜物員。有時不因工作而忙,而是幫別人而忙!
慢慢發現工作沒有自己原來想象的那麼好。過着蟻族的生活,思念校園的環境,以前沒水沒電還可以投訴,現在只能忍受,因為沒錢。(有的人可能不滿工作,不到半年就做跳槽族,漂泊的日子開始了。)
第二年:慢慢整理自己的工作狀態,有的發現工作不太適合,自己很疲倦,因此360度換工作,又開始求職旅程。
有的挺滿意自己工作,開始思考怎麼進步,培訓、教育、績效等都是提高的路徑。有的覺得社會險惡,還是校園好,於是辭職選擇考研……
2.收穫
一級收穫(最高):找到愛做的工作,慢慢去發展,成就自己的事業。擁有財富,車和房都在考慮,結婚的事情不用別人催了!
二級收穫:工作很喜歡,但賺錢不多,所以慢慢積累技能。
三級收穫:有了一些財富,能養活自己,也能給別人資助(如家人),但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
3.困惑
老覺得別人的工作好,自己的要麼太累,要麼沒錢!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興趣+價值”還沒搞清楚!
03
讀研vs工作
讀研vs工作,到底哪個更值得?
根據麥可思調研數據,2018屆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的主要原因是碩士研究生就業前景好(53%)和職業發展需要(49%),另外還有17%的學生是因為就業難所以暫時選擇讀研,只有30%的學生讀研是想做學術研究。
考慮到2021比2018新增的近100萬高校畢業生,像Kenny這樣“畢業後想找到更好工作”而考研的學生越發成為考研大軍的主流。
這種情況下,對於大多數人來説,考研到底值不值得的問題可以簡化成:“考研,到底能不能讓我們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在憑藉考研輔導賺的盆滿缽滿的考研機構宣傳中,讀研的意義似乎遠遠大於工作,不少人簡單粗暴的用研究生起薪vs本科生起薪進行了對比。
事實上,讀研是一件有時間成本的事情。
以學碩為例,獲得學碩學位需要3年時間。
也就是説,對於那些沒有選擇讀研的同學,他們對比讀研薪資應該是工作3年後的本科生薪資vs研究生起薪。
根據DT財經的數據,以2015屆本科生為例。2015屆本科畢業3年後學歷提升羣體(獲得國內碩士學歷的羣體)月收入為7371元,與他們工作了3年的本科同學收入相差並不大(7491元)。
很多HR也會和我們説:比起學歷,更看重的是相關經歷。
然而,在高校畢業生節節高的當下,為了快速進行人才篩選,研究生學歷的表現在未來可能會越發突出。
另一方面,研究生學歷對於某些職業、行業(比如法律、醫學、金融)來説本來就是一個必選項。
綜合考量:考研與否不能一概而論,而是應該由你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你的目標行業、職業來決定這一切。
考研成功“上岸”的同學也不是一勞永逸,還需要在研究生階段積累求職所需的相關經歷,提升求職技巧。
而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考研失利的同學也應該快速進入春招狀態,進行求職準備與相關求職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