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戰國時代,秦國憑藉先進制度,齊國憑藉富庶經濟,趙國憑藉強大軍事,燕國沒有進行徹底變法和改革,憑啥立國八百年?深刻分析燕國生存之道
戰國時代是一個戰亂紛紛,利益紛爭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裏,每一個諸侯國能夠生存下去都有自己所憑藉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在探索符合自己生存、發展的道路,無論是三教九流和雜家思想,無論是道家、儒家、陰陽家、法家,只要對諸侯國生存有力,都會廣納人才,為我所用,憑藉它們為的就是奮發圖強,富國強軍。
這個憑藉可能是制度上的先進性,比如説秦國,秦國就是一個憑藉着先進的制度,躋身諸侯大國行列的一個國家,秦國沒有非常深厚的歷史底藴,它在戰國初期的時候是最為弱小的一個諸侯國,無論是在土地面積上還是在軍事實力上,它都是非常弱小的。
後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從混亂無度走向了法治,在法治的作用之下,它的國家發展慢慢地走上了正軌,同時以法治對抗其它國家的王道,用法治對抗當時所謂的術治、吏治、軍治等等,最終它憑藉着這制度的先進性成為了統一中原的一個諸侯國,也創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成為了現在很多歷史學家眼中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起源。
這個憑藉也可能是經濟上的迅速發展,比如説當時的齊國。齊國是一個位居東海之濱的國家,它在經濟發展方面比其它國家有着更好的先天優勢。齊國地理地緣優勢巨大,它位居東海,在海上經濟貿易這一塊的發展比其它國家要強大很多,同時,後世人們所非常熟悉的海上絲綢之路在齊國的時候就是一個奠基階段,因此有了海上貿易這種交換形式的支撐,齊國的經濟發展比其它的國家更加的方便。
所以在戰國時代,齊國一直都是一個經濟非常富庶的國家,憑藉着強大的經濟實力,它可以進行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是軍隊的建設,而齊國也是一個因為強大而且迅速發展的經濟而強盛起來的國家,雖然這個國家最終並沒有一統中原,但是它在戰國時期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除此之外,這樣的一種憑藉還可能是強大的軍事實力,比如説當時的趙國,趙國是一個非常崇尚武力的國家,這個國家的民族民風是十分彪悍的,在戰國時代,這個國家進行了唯一的一場單純的軍事方面的變法,那就是後世人們津津樂道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
經過這次變法之後,趙國的軍事實力迅速的崛起,甚至在戰國後期,它成為了唯一一個有條件、有資本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由此可見,趙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時代生存下去,靠的就是它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果沒有軍事實力作為支撐,以趙國與秦國之間的地理位置,它不可能長久地生存下去。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戰國時代基本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憑藉,它們依靠着這些優勢在戰國時代立足,同時也在不斷的發展着自己國家內部的實力,從而讓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個可以在中原地區進行爭霸國家。
可是在這些國家當中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説到的燕國。燕國從一開始並沒有徹底地進行變法,唯一進行的一次燕昭王樂毅變法也是一個並不徹底的變法,這次變法的根本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向齊國復仇。
而同時它也沒有在制度方面的改革,從燕國建國開始直到它滅亡,它都是在依據着王道的政治政策在發展。此外,它的軍事實力也不是最為強大的,那燕國到底是憑藉什麼堅持到最後的呢,一個一直墨守成規的國家到底為什麼能夠擁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燕國之所以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原因。
燕國是戰國時代唯一一個由西周分封的老牌諸侯國,它的歷史比周朝的歷史還要長久,這樣的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它的生存之道。因此,當我們深入的去研究戰國時代的發展歷史的話,就會發現燕國在這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第一個原因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客觀方面。首先,燕國的戰略地位並不是十分的重要,它並不處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核心地段,並不像魏國,韓國,趙國那樣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燕國處在當時中原地區的北部,除了它都城所在的地方之外其它的部分地區土地都比較貧瘠,也正因如此,燕國的經濟發展並不是十分的迅速。
在戰國時代,燕國一直都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畢竟當時的那個時代裏,人們還都是倚靠着農業經濟來帶動整個國家發展的,燕國不像秦國那樣,有八百里渭水平川,有能夠發展農業經濟的天然條件,燕國的自然條件比較差,這也是燕國能夠長久存在的一個客觀因素。
吞併燕國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利益,它是一個西周的老牌諸侯國,這個國家能夠位居戰國七雄之列,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國家實力,人們常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樣的一個大諸侯國雖然與其它國家相比並不是十分的強盛,但是想要吞併這樣的一個國家還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
在戰國時代那個天下紛爭的時代裏,國家與國家之間絕對沒有永久的朋友,一個強大的國家如果因為吞併燕國而付出巨大的代價走入低谷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很有可能會迎來其它國家的攻打。
縱觀戰國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有關於燕國的戰爭基本上都是比較小規模的,大部分發生在燕國與趙國之間,還有燕國與齊國之間;這一類的戰爭稱之為蠶食是比較確切的,也就是説,戰爭的規模非常的小,戰爭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侵佔一小塊土地,而燕國的王室十分明白燕國的處境,如果為了那小部分的土地與其它的國家發生爭鬥的話,那麼燕國損失的將會更多,所以很多時候燕國都是拿着土地換和平的。
如此一來,雖然這個國家的土地面積在不斷的減少,但是它的宗廟社稷卻沒有受到影響。其實到了最後秦國一統天下的時候,燕國除了督亢地區之外,其它地區已經都不受它管轄了,也就是説燕國失去了對那些地區的實際控制權,那個時候的燕國基本上也只剩下都城那樣一座孤城了。所以我們所説的燕國長久的堅持下去,其實不是以西周最開始分封的那個燕國為標準的,而是以最終的燕國王室宗廟社稷為標準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皓暉先生在《大秦帝國》這本書當中所説到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燕國雖然是一個小國,但是它善於依附於其它的國家。也就是説,燕國這個國家本身是十分弱小的,就像我們上述提到的那樣,它沒有進行一場完整徹底的變法,同時它也沒有進行一次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此外,它也沒有十分強勢的軍事實力,沒有十分發達的經濟狀況,甚至連國內的發展循環都是非常磕磕絆絆的。
可是,這個國家卻是一個非常善於依附於其它國家的諸侯國,它的本身力量可能非常的弱小,不能夠與其它的幾個大的諸侯國單獨較量。可是在戰國時代那樣一個天下紛爭的時代裏,那有幾場戰爭是單打獨鬥的呢?
因此,燕國想要保全自己,根本不需要依靠它自己的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依靠其它國家的實力,與其它的國家結成盟友,將自己的命運和其它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如此一來,燕國如果面臨着滅國的危險,自己的盟友勢必不會袖手旁觀,那也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這個國家的安全了。
其實在戰國中期或者是中後期的時候,整個天下所有的諸侯國之間實力的差距並不是非常之大,尤其是齊國、魏國、趙國、秦國和南方的楚國,這幾個國家之間其實都有實力能夠一較高下,甚至在秦昭襄王時期的時候,齊國還曾經與秦國一起並稱為東西二帝。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那個時候的秦國並不能夠以一敵六,在它的東面有曾經的超級大國魏國和經濟發展具有天然優勢的齊國存在,在它的北面有軍事強國趙國存在,而在它的南部也有地大物博的楚國存在。
在那樣一個不分高下的時代裏,燕國往東依附於齊國,齊國則會成為最為強大的勢力,同樣的,如果它向南依附於楚國或者向西依附於秦國都會使這些國家成為更加強大的存在,因此,這樣的一種現實情況讓各大諸侯國都不敢輕舉妄動。
燕國在戰國初期,為自保投奔魏國,中期在夾縫中左右逢源,後期選擇秦國庇護
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是當時社會的第一個超級大國,也是最為強大的國家,那個時候的趙國,剛剛建立勢頭也正當強盛的時候,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趙國往往會選擇蠶食燕國,而燕國為了保全自己正是投奔了第一個超級大國魏國,以魏國作為自己的依靠,由此在戰國初期的時候保全了自己。
到了戰國後期和戰國末期的時候,因為秦國的強盛,燕國又選擇了在秦國的羽翼之下謀求發展,甚至秦國還派遣了自己國家的王子去燕國做人質,由此,燕國也保全了自己。
其實在當時那個時間段裏面,每一個國家對於燕國的態度並不是幫助,而是傾向於控制的,在戰國初期的魏國是這樣,到了戰國後期的秦國也是這樣,可是雖然如此,燕國卻不能夠反抗,因為反抗意味的就是滅亡,所以這樣的一種政策在保全了燕國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消耗着燕國內部的實力,最終也拖垮了這個國家。
筆者認為,燕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時代生存下去,第一個以靠的是一些客觀原因,第二個依靠就是它依附於其它國家求生存的政策。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國家已靠着其它的國家進行生存並不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政策,也不是一個良好的生存辦法。
別人可以允許你依靠着自己進行發展,同時也可以拋棄你,憑藉着這種方式得來的片刻安慰是不會長久的,也是不能夠保障這個國家本身的發展的。要想長久的生存下去,要想在一個天下大爭的時代裏有自己的話語權,必須依靠着自身的實力強盛才可以,像是燕國那樣,長期以來被其它的國家所影響,最終也只能是漸漸的走向滅亡。
在戰國末期的時候,太子丹不滿足於秦國對燕國的掌控,偷偷的跑回了燕國並且策劃了荊軻刺秦事件,事件發生之後,秦王嬴政大怒,派王翦為將旦暮渡易水消滅了燕國。自此,燕國人民才明白,燕國所謂的依附於其它國家雖然有用,但這並不代表着燕國是不可或缺的,在絕對的強大、絕對的實力面前,燕國還是顯得太過於弱小了。可是那個時候燕國人民的恍然大悟,已經沒有意義了,燕國也已經正式地成為了一個歷史。
參考文獻:《後漢書》、《戰國策》、《左傳》、《資治通鑑》、《過秦論》、《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