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危亡之際,號稱15萬的錦衣衞,為什麼沒有站出來抵禦清軍?
數十萬男兒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這是明末的悲哀,明朝手頭上沒有軍隊?不是!明朝軍隊不想保衞明朝,不想保衞自己的家園和妻兒老小,不敢和叛軍、後金軍一決生死?也不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呀!
拿洪承疇來説,他難道沒本事?清軍南下之時,他當的可是一個妥妥的佛擋殺佛的“帶路黨”!他難道怕死?他年過花甲還在率領清軍攻打雲南!洪承疇怕的是什麼?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怕的是死得不值當,這不是在給洪承疇洗白,而是想説洪承疇的心理也是很多前線將領的心理,因為崇禎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信任,更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人身財產安全保障。打輸了,要被問罪殺頭。打贏了,要被打壓懲罰。賣力拼命的人不討好,反倒是投機的人成了棟樑,比如東林黨,還有左良玉那樣的人,這就是明末的現實。所以,明末缺的實際上從來都不是敢於拼命的人,而是缺少願意為崇禎和東林黨諸公拼命的人。
説回正題,明朝即將滅亡之時,號稱擁有15萬之數的錦衣衞當時在幹什麼,為什麼沒有站出來為明朝抵禦叛軍和清軍呢?所謂的“號稱”説白了就是“吹”出來的實力,只是用來嚇唬人的,並不是真正的實力,古代戰爭中動輒率軍幾十萬,實際上很可能只有一半兵力,甚至不到一半。明朝身負皇恩的錦衣衞也是如此,錦衣衞雖説是特務機構,在明初時是皇帝眼前的寵兒,可是自從西廠出現之後,錦衣衞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榮光,這也就意味着錦衣衞拿不到那麼多的經費。經費不夠,怎麼養得起那麼多人呢?養不起。或許有人會説,經費不夠的話,難道他們不知道去搶?他們當然知道,但是好不容易刮出來的錢,他們當然會裝進自己的口袋裏了,又怎麼可能會用於擴充錦衣衞?
更何況,錦衣衞人數最多能有多少,想必朝廷也有個規矩,不可能仍由錦衣衞擴充,否則的話必然會對朝廷構成威脅。用今天的話,叫作編制。我相信錦衣衞肯定不會沒有編外人員,但是編外人員頂多也只能為錦衣衞打探消息,收集和傳遞信息之用,或者充當一般的打手而已。所以説呀,錦衣衞沒有15萬那麼多,別説15萬了,一萬都沒有,也就五六千而已,明末之時崇禎可拿不出那麼多錢來養15萬錦衣衞。崇禎哭着求着向朝中的袞袞諸公借錢來支撐朝廷運行的時候,注意是借,不是讓他們毀家紓難,可諸公卻是一毛不拔。崇禎都已經淪落到了要借錢度日的境況了,再讓他拿出那麼一大筆錢出來去豢養一批鷹犬,他還真捨不得。
説完了錦衣衞的人數不可能有15萬那麼多之後,再説説錦衣衞的性質。錦衣衞明面上説皇帝侍衞,可説到底是維護皇帝獨裁統治的特務,暗中為皇帝監察百官、審訊犯事官員。所以,在西廠還沒出現的一段時間之內,明朝官員莫不談錦衣衞而色變。錦衣衞只是一羣兼任侍衞和捕快工作的特務,他們並不是軍隊,也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讓他們穿着飛魚服,挎着繡春刀在街上耀武揚威,他們在行。讓他們捕風捉影地陷害官員,拷打官員,他們在行。讓他們打着錦衣衞辦案的旗號侵奪別人的財產,他們在行。總之,讓他們關起門來欺負自家人,他們很在行,可是讓他們提着刀槍上戰場去和敵人打仗,那他們就是外行了。有幾分血性的,可能還能壯着膽子這麼做,那些怕死的恐怕就是要麼躲起來了,要麼乾脆投降了。
再回到開頭所説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和明朝軍隊不願為了崇禎而戰這個問題,這也是錦衣衞多數人沒有站出來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曾經的錦衣衞指揮使駱養性後來不也當起了清朝的官嘛?這種事在當時是見怪不怪的,哪怕自稱最有風骨的讀書人,如錢謙益,也嚷嚷着頭皮癢而剃了頭。所以説,錦衣衞本來就只有幾千人,有血性的敢拿着刀和叛軍、清軍作戰的就更少了,更何況錦衣衞頭頭不出頭,又有幾個人會主動站出來呢?將熊了,隊伍哪還有什麼士氣可言?所以只能沉默不戰。
再説了,以崇禎和東林黨對武人的無情打壓,尤其是文官對錦衣衞更是恨之入骨,錦衣衞自然不捨得脱下飛魚服上戰場,因為他們一旦上了戰場,那就等於是成為東林黨砧板上的魚肉,任東林黨宰割。所以,沒幾個人會站出來為崇禎和東林黨賣命,多多少少總會覺得不值當,這就是人性使然了。明末之禍,崇禎個人要擔起八成以上的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