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盟軍攻入意大利後,為何不趁勝進軍德國,而是開闢第二戰場
1943年7月9日晚,盟軍登陸西西里島,這堪稱是盟軍的一大歷史性壯舉,畢竟之前盟軍長期在北非被軸心國打的抱頭鼠竄的歷史終於結束了。盟軍攻入的意大利的領土,瞬間擊碎了墨索里尼的所有幻想,他再也不可能恢復所謂的“羅馬帝國”了。
但是問題也就此而來,盟軍既然已經打到了意大利,為何不一鼓作氣“北伐德國”?偏要費勁的從法國登陸再向德國進攻呢?看地圖就知道,從法國登陸似乎比從意大利登陸也差不了多少,直線距離意大利可能還更近一些。而且從意大利進攻德國可以有“圍魏救趙”的效果,法國就自然地被解放了。
不過看起來這麼完美的策略,實際上可不是那麼好用,對於盟軍而言,登陸了意大利也是絕對不能從意大利進攻德國的,這背後有三個決定性的因素。
上圖_ 1943年盟軍登陸西西里島
英國人的難處
在三巨頭之中,斯大林毫無疑問是最希望開闢第二戰場的。畢竟蘇軍獨自面對德軍的絕對精鋭,四百萬德國陸軍的主力都在東線戰場,雖然説自從斯大林格勒之後,德國人基本上轉入守勢,但是蘇軍不論哪一次大規模作戰都要付出幾十萬生命的代價。尤其是強渡第聶伯河戰役,蘇聯更是傷亡百萬,所以蘇軍急迫的需要開闢第二戰場來減緩壓力,加速德國的覆滅。
其實羅斯福也是很想開闢第二戰場的,其好處不言而喻。
首先是可以加速德國投降,那麼日本也就獨木難支了。
其次就是美國可以趁機接管歐洲,成為全球霸主。
最後可以避免蘇聯獨自戰勝德國以後成為歐洲霸主,到時候美國可就難以抵擋了,畢竟在美國眼裏,蘇聯和德國基本上一樣危險。
上圖_ 1941年丘吉爾訪問英國受轟炸的教堂
但是對於英國來説,這個問題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
首先,在丘吉爾看來,蘇聯當時已經可以獨自頂住德國的進攻了。至於説死多少蘇聯人,那不是他思考的問題。他思考的問題是,如果在意大利登陸,英國勢必會作為主要的後勤基地和軍事來源,到時候英國要穿越地中海的漫長補給線必然導致被德國潛艇無限攻擊。雖然丘吉爾稱意大利南部是“鱷魚柔軟的下巴”,設想過從意大利南部進攻。
但是羅斯福表示了反對,羅斯福深知從意大利南部進攻對於美國而言不利,而且從意大利南部進攻,美國勢必得把主導權交給英國,然而英國嘛。。。並不能勝任。
從二戰開始以後,英國的局面其實就一直很糟糕,不僅被德國無限轟炸了不少城市,倫敦千瘡百孔,還遭遇了潛艇的無限進攻,一度丘吉爾都懶得看損失數,只看下水了多少貨船。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去意大利運輸物資,八成就會導致英國的戰爭潛力損失殆盡。
上圖_ 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
意大利的坑爹地形
相比於法國諾曼底登陸的補給方便(只用通過英吉利海峽),能夠大範圍調集部隊,同時便於機械化展開的優勢。意大利明顯就是一個死衚衕一般的存在,亞平寧半島多山多丘陵,同時河道縱橫,對於盟軍的機械化部隊來説是非常麻煩,同時德國人修建了一條非常堅固的古斯塔夫防線,貫穿了整個亞平寧半島的中部地區。
這條防線的防守設計來自德軍名將凱塞林,這個人的防守功力在德軍中與曼德爾元帥不相上下,他設計的這條防線中部是卡西諾山,居中瞭望,可以左右堅固,兩翼部署的德國師都是可以依託地形節節抗擊,盟軍佔領意大利南部之後強攻了四次才突破這條防線(而且還是德國人因為兵力不足主動放棄的)。
所以説盟軍從意大利南部北伐面對的後勤問題和軍事問題,都十分的嚴重,難以解決。
上圖_ 卡西諾戰役:戰前的修道院
上圖_ 卡西諾戰役:戰後的修道院
1944年1月-5月,盟軍光突破卡西諾山發動卡西諾戰役,傷亡就超過了十萬人。還被迫轟炸了歐洲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卡西諾修道院。
結果炸之前以為德國人把這個修道院當觀察所,炸完以後才知道德國人根本沒有進入修道院,反而是盟國炸完了以後德國無所顧忌,直接把修道院廢墟當掩體,增加了不少麻煩。
盟軍傾盡全力發動的第三次卡西諾戰役之中,德國居然直接從列寧格勒前線調來了傘兵一師,這個師堪稱德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這幫亡命徒到了卡西諾防線之後就遍地佈雷,結果盟軍參與攻擊的人員大部分戰後都缺胳膊斷腿。
最終還是靠着波蘭喀爾巴阡師和新西蘭軍團的勇猛發揮(就是靠人命前進),盟軍才算突破了防線,德軍被迫放棄這條防線,但是盟軍也清醒的意識到,要是這樣下去這輩子恐怕也看不到萊茵河,畢竟前面的阿爾卑斯山脈對自己的威脅更大。所以在其它地方發動進攻勢在必行。
上圖_ 卡西諾戰役
時不我待,萬事俱備
對於英國人和美國人來説,時間是一個更關鍵的殺手。
當時蘇軍已經在大踏步的收復失地,如果蘇軍進入柏林,歐洲必然被蘇聯主導。而且當時英美都清楚,對於自己而言,如果戰爭拖得越久,那麼國內的各類矛盾增加就會越多。且1944年的德國已經遭遇了各種戰爭欺詐被騙的暈頭轉向。
為了實施“霸王行動”,英美情報機構進行了多年的戰略欺騙。從傳遞到加萊登陸的假情報,再到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迷惑德軍,比如説用電影佈景來偽造登陸部隊的集結地點,再到搞一個虛假的“第四集團軍羣司令部”,結果弄得德國還派飛機過去轟炸。
上圖_ 法國諾曼底登陸
同時英美還大幅度的調動法國的德軍分散到各地。比如“衞士計劃”就是將德國人調集到匈牙利去清理他的“叛徒盟友”。“北方堅忍”計劃逼迫德國在挪威部署了十三個師來避免盟軍登陸。結果這十三個師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派上用場。
這些手段讓盟軍堅信對法國的登陸是十拿九穩,於是法國諾曼底登陸的實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文:一笠煙雨
參考資料:《登陸諾曼底》《最長的一天》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