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清代著名小説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晚年自稱“文木老人”,關於這個雅號,很多人猜測是因其家有“文木山房”之故。指物為名,吳敬梓晚年的自稱倒頗耐人尋味。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像

其實,吳敬梓晚年還曾自稱“秦淮寓客”,原因是他的家鄉安徽全椒縣因故遷移至江蘇南京的秦淮河畔,因而以“秦淮寓客”自居,倒也十分貼切。

晚年的吳敬梓歷經磨難,飽嘗仕途艱辛,已然看透清代官場腐敗之現狀,再也無心功名,反而安於平靜的田園生活,於清貧度日中專心埋首文學創作,也是在這一時期,各類詩歌、散文,及史學著作在他的筆下大放異彩,尤其是一部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的問世,更奠定了他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泰斗”的傑出地位,因而儘管吳敬梓的人生僅短短的五十四年,卻為後世留下了輝煌的文學著作和珍貴的史學典籍。

近代研究者對吳敬梓晚年自稱“文木老人”之舉多有猜測,有人認為此雅號中包含勵志內涵,也有人猜測取“文木老人”為號,代表作者已然決心告別仕途,將自己後半生的心血傾注到完成這部深刻揭露官場黑暗的批判類小説《儒林外史》上,是矣非矣,真正的緣由早已隨吳敬梓本人長埋地下,今人也只能通過拜讀這部不朽的文學名著,用心領略晚年的作者醉心筆耕,看淡名利的超然心境了。

吳敬梓簡介

清代著名小説家吳敬梓,本為安徽全椒人。相傳他出身名門望族,自幼飽讀詩書,才思敏捷,擅於小説及詩詞創作,故有“安徽第一大文豪”美譽。今人得知吳敬梓的簡介,主要是從他的不朽名著《儒林外史》及安徽全椒吳敬梓紀念館的外牆之上,除此之外,外界關於吳敬梓的簡介及生平事蹟,流傳得並不甚廣。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畫像

吳敬梓家學淵源,一度深受儒家思想薰陶,青年時代,遭逢家道中落的吳敬梓仕途之路屢屢受挫,飽嘗生活艱辛,親眼目睹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科舉制度的罪惡,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時而可見筆法辛辣,抨擊社會制度的相關內容。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他的傳世之作中,以《文木山房詩文集》、《文木山房詩説》等作品最具代表性,而今人談起吳敬梓,最為津津樂道的,當屬他晚年創作的長篇小説《儒林外史》。

據説,吳敬梓創作《儒林外史》之時,大清科舉制度依然腐敗不堪,賣官鬻爵現象時有發生,許多身負奇才的青年學子因此被長久埋沒,無緣官場,因而大清吏治也越發腐朽,這些情況在吳敬梓簡介中並未詳細談及。

作為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民國大文豪魯迅先生盛讚其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作者吳敬梓以反對科舉制度與封建禮教的中心思想貫穿其間,生動地諷刺了追逐功名富貴而帶來的虛偽、醜惡的社會風氣。

吳敬梓對科舉的態度

吳敬梓出身安徽全椒縣官宦之家,家中曾出過不少翰林名士。幼年的吳敬梓在家庭氛圍的薰陶下,頗為勤奮好學,小小年紀便滿腹經綸,寫詩作詞常有驚豔之筆,因而從小便被一眾族人看好,將來必定是金榜題名,光耀門楣的苗子。舊時文人求學大多為博取功名,通達仕途,這一點甚至被稱為少年才子的吳敬梓也不能免俗,因而可以認為,早期的吳敬梓對科舉的態度並不排斥,至少還是希望能通過科舉之路實現光宗耀祖的理想的。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像

然而成年之後,吳家突遭鉅變,家道中落,父親獲罪,往日圍繞在吳家周圍的文人雅士便少了許多殷勤,加之清代官場潛規則橫行,賣官鬻爵,走後門現象屢見不鮮,懷才不遇的白衣書生往往因無錢疏通關係而被拒於廟堂門外,終生沒有機會一展濟世為民的抱負。

在歷經屢次落地的挫折後,看透了世態炎涼的吳敬梓已然對功名心灰意冷,此時的吳敬梓對科舉的態度顯然沒有了少年時代的熱衷,相反,他開始痛恨官場的腐敗與追逐功名利祿的過程中造成的人性扭曲,這一系列憤世嫉俗的感慨,在他的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中表露無遺。

今人讀吳敬梓的作品,看到的似乎盡是作者對滿清官場的辛辣諷刺,然而仔細想想,吳敬梓對科舉的態度顯然並非外界所傳言的那麼清高,曾經醉心功名,結果卻因求而不得所以憤恨,這好像是舊時所有無緣官場的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心態。


 

吳敬梓是什麼家

人所共知,清代著名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在清代不勝枚舉的文學藝術大師中,他的名字幾乎與曹雪芹、李寶嘉一樣如雷貫耳。那麼吳敬梓是什麼家呢?後人普遍認為,吳敬梓是一位傑出的小説家、詩人,也因其在史學創作方面頗有成就,也被後代學者公認是一位成功的史學家。不管吳敬梓是什麼家,他留下的珍貴文史資料和不朽的文學作品,都是中國民族藝術寶庫中永遠值得珍藏的經典。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作品

早年出身官宦世家的吳敬梓家學淵源,世代書香,祖上也是人才輩出。

幼年時期,聰明好學的吳敬梓受父親影響,常與當時的名流雅士來往,很早就受到了儒家正統思想的薰陶,有心在學有所成後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成年後的吳敬梓卻並沒走上舊時知識分子普遍嚮往的仕途之路,卻在家道中落,功名無望後看透了官場虛偽的本質與科舉制度的黑暗腐朽,毅然放棄為官做宰的夢想,從此埋首書齋,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文藝創作領域,最終在歷經艱辛後完成了《儒林外史》這部曠世著作,終成為名垂千古的傑出小説家。

吳敬梓的生活經歷常令後人感慨,究竟是什麼促使其成為一代名家呢?我們不妨設想過,若吳家不曾家道中落,吳父未曾早亡,吳敬梓大概會和封建社會其他豪門紈絝子弟一樣,靠着祖宗福廕庸碌一生吧。由此可見,吳敬梓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家,除了其本人身負的曠世才華之外,命運的變遷也佔了很大的因素。

吳敬梓是怎樣的人

清代偉大的小説家吳敬梓是怎樣的人? 提起吳敬梓,人們首先就會想到他的不朽名作《儒林外史》,其創作水平達到了他一生文學創作的巔峯,然而説起吳敬梓的為人,則必須客觀地評價。縱觀其五十四年的短暫人生,前半生的吳敬梓少年成名,家境殷實,生活富足,是個不懂人情世故的富二代,後半生則經歷了由富貴之家落魄至窮困潦倒的命運轉變,加之親眼目睹了官場腐敗與底層百姓的疾苦,遂變得淡泊名利,知趣高雅,將半生心血傾注到文史編著上,這才成就了清代文學大家的美名。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像

其實,關於吳敬梓是怎樣的人,坊間還有許多不同版本的流傳。有人稱其終生無緣官場,乃是由他憤世嫉俗的性格而起。

相傳少年時期的吳敬梓思想較為激進,時常縱情悖禮、放浪不羈,是一位遊離於封建正軌之外的“敗家子”,因而多次遭到封建家長訓斥。早在家世敗落之前,他便有一身不向封建勢力妥協的傲骨,年過而立之後,他離家移居南京,本以為可以時來運轉,誰知到了南京後,經濟更為窘迫,潦倒至賣文度日,甚至落魄到以藏書換米。

寒冬臘月,吳敬梓邀上三五好友,繞城牆步行幾十裏,邊走邊悲歌長嘯,直至天明,眾人大笑着散去。這種文人間清貧過冬的日常活動,被吳敬梓稱為“暖足”,既為禦寒,又是一種簡單的户外運動,不難看出,吳敬梓在清貧中依然保持的的豁達與豪爽,他是怎樣的一個人,由此可見一斑。

吳敬梓的故事

説起清代著名的大文豪,《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的故事,頗有些傳奇色彩。相傳他出身官宦人家,年少時飽讀詩書,經常隨父親遊歷各地,因而見多識廣。世人常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少年時代的吳敬梓無疑是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幸運兒。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像

然而命運有時也無情,到了二十三歲上,吳家家道中落,祖宗福廕漸漸用盡,加之屋漏偏逢連夜雨,吳敬梓的父親又突然去世,從此,吳敬梓的故事翻開了辛酸的一頁。

在其後半生的歲月裏,不僅功名無望,且經濟狀況也日漸窘迫,常常需要賣文以換銀錢穀米,甚至連家中珍貴的藏書也不得不送進當鋪維持生計,加之原本出身官宦人家的吳敬梓又生性豁達,不善營生,朋友來往間多有銀錢接濟,往好聽了説是樂善好施,慷慨救急,説不好聽了,也就是族人時常拿來褒貶他的那句“揮霍無度的敗家子”,在安徽全椒縣廣為流傳的吳敬梓的故事中,有關吳敬梓缺乏金錢觀的説法,亦普遍被人們所認可。

年過而立之時,吳敬梓遷居南京。儘管家境已十分艱難,依然愛好賓客交遊。在此期間,他接觸到了各類名流雅士,也親眼見證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生活閲歷愈發豐富。在與形形色色的達官貴人周旋的過程中,吳敬梓逐漸領悟到科舉制度的弊端,飽嘗世態炎涼之後的他,終於放棄了曾經醉心的功名,轉而將後半生的精力投入到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上,歷經多年批閲編修,終於完成了這部不朽的著作。


 

對吳敬梓的評價

清代著名小説家吳敬梓,素有安徽第一文豪之稱。他出生於全椒縣的世族大家,自幼酷愛詩書,少年時就以風采風流而著稱,只可惜成年後家道中落,命運多舛,一生與仕途無緣。吳敬梓晚年醉心書法及小説創作,著有深刻揭露清代官場黑暗的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堪稱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因而世人對吳敬梓的評價頗高,稱其為十八世紀最偉大的小説家。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作品

其實,除了文學成就之外,全椒當地的吳氏家族的後人對吳敬梓的評價更為全面。據吳氏宗親介紹,吳敬梓生性豁達,交遊廣闊,與清代許多的文人雅士都有交往。清代文人多好飲酒賦詩、行酒令等風雅游戲,觥籌交錯,酒至半酣之時,吳敬梓常有驚豔之筆,其出眾的文采往往就在遊戲之作中表露無遺。

不幸的是23歲那年,吳敬梓的父親去時,吳家陡然敗落。面對那些如狼似虎侵吞祖業的近親,吳敬梓感受到世態炎涼,道德淪喪的悲哀,加之當時的清朝科舉制度已趨腐敗,身負曠世才學的吳敬梓功名無望,遂變得憤世嫉俗,縱情悖禮,於33歲那年搬離故土,移家南京。

在南京生活的那段歲月,吳敬梓雖生活清貧,時常需要靠賣書賣文度日,卻依舊喜愛呼朋喚友,文人小聚,時而出錢接濟同樣清苦的文人,時而與一眾好友冬日繞行城牆大搞“暖足”活動,甚至為了帶頭修建祖祠,不惜將最後的祖產全椒老屋變賣,因而這一時期,人們對吳敬梓的評價是“樂善好施卻放浪不羈”。也正是在這段歲月裏,他將畢生的精力與才學譜寫成一部不朽的名作《儒林外史》。

吳敬梓的風格

讀過《儒林外史》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對清代著名小説家,安徽才子吳敬梓獨特的文學創作風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部長篇小説中,吳敬梓以犀利諷刺的筆法寫盡了科舉制度的腐朽昏聵與官場的人生百態,堪稱中國文學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作品

説到吳敬梓的風格,人們往往容易聯想到近代史上另一位以“文化刺客”著稱的文學巨匠,事實上,那位大文豪亦對吳敬梓的作品讚譽有加,認為其創作“秉持公心,指擿時弊”。這位人所共知的近代文學巨匠,便是有“國魂”之稱的魯迅先生。數百年後,魯迅小説橫空出世,其多部著作中貫穿的現實主義精神與犀利批判的鋒芒,毫無疑問是從先輩吳敬梓的思想和藝術理念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據説《儒林外史》創作期間,適逢吳敬梓人生低谷,父親亡故後家境日漸艱難,很多時候甚至柴米都難以為繼,不得不以賣文賣書、典當傢俬為生。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年少成名的才子忽然對人生境遇及官場仕途有了一番全新的理解,因此,後世一致認為,若無成年後的坎坷經歷和對清代科舉制度的深度剖析,原本出身宦官世家的吳敬梓斷不會傾盡畢生心血寫成這樣一部滿含辛辣諷刺意味的《儒林外史》小説,獨樹一幟的吳敬梓的風格,亦不會給後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及深遠的影響。

吳敬梓字

清代著名的諷刺文學家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為安徽全椒縣人士。全椒吳敬梓紀念館介紹中稱“吳敬梓字敏軒”,並且現存於世的吳敬梓手寫《蘭亭敍》文稿中,還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字樣清晰可見,乃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吳敬梓像

吳敬梓字敏軒。作為清代安徽第一文豪,吳敬梓的故事在全椒當地,可謂家喻户曉。

原本出身官宦世家的吳敬梓天資穎聰穎,家學淵源,文章過目即能背誦,自幼便被父親寄予厚望。相傳吳敬梓除了精心研讀儒學百家、經史典籍外,還廣泛涉獵稗官野史、詩詞曲賦,因此小小年紀便學識淵博,行文作詩能一蹴而就,在當時是遠近聞名的才子。

可惜吳敬梓成年後,吳家家道中落,他本人屢次科舉落地,深感功名無望,加之吳父過世後,族中親友對族產虎視眈眈,更令他親身體會到世態炎涼,飽嘗人情冷暖,索性放棄了科舉之途,離家搬遷至南京,後半生專心於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的創作,安心充當起他的“秦淮寓客”來。

這一時期的吳敬梓經濟上已陷入窘境,時常需要靠賣書賣文為生,然而他依舊不改交遊廣闊之習性,因此平日裏還是與諸多文人雅士相互來往,品評書畫,飲酒作詩,更為了帶頭修繕祖祠一事,不惜賣掉了最後的祖產——全椒老屋,因此在族人中留下了一句“不善治生,生性豪邁”的評價。由此不難想象,至五十四歲壽終之時,昔日遠近聞名的全椒才子,生活上早已清貧到家徒四壁的地步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635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吳敬梓晚年自稱為什麼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