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國:為何能六代不出昏君?背後的原因讓人感嘆!
提到秦國大家會想到什麼呢?秦始皇一統天下和商鞅變法是最容易聯想到的,但是縱觀秦國曆史,大家是否發現秦國這個國家很少出昏君呢?
《過秦論》中有言:“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六世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既然能夠繼承六世先祖留下來的功業,並完成祖上的遺願,不僅説明他自身能力出眾,也讓人看到了他祖上六世也絕非等閒之人。畢竟春秋戰國數百年來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光靠一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累。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為何秦國能夠六世不出昏君呢?
一、生於憂患
春秋時期,秦被夾在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西邊還有一個義渠國對他虎視眈眈,隨時都有被滅國的風險。而後戰國時期魏國崛起,與秦國的又一次戰爭奪走了秦國河西之地百年不説,還差點讓秦國滅國。為此秦國其實派出過很多質子以求暫時和平,像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曾當過質子。
秦國起源於西北邊陲,本就被其他國家當作蠻夷看待,外界壓力極大,基本處於孤立無援的位置;加之春秋戰國時期那是一個真正弱肉強食的時期,但凡弱小的國家最終都會被吞併;秦國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比較差。這種內外環境都不好的現狀迫使秦國國君不得不勵精圖治。
《公羊傳》中提到過“嫡子生,不以名,令於四境,擇勇猛者立”。中原各國基本都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王位糾紛,但,萬一嫡長子不賢呢?這就會出現很多事端。
秦國並非如此,不僅傳子時不傳長只傳賢,甚至還有將位置傳給兄弟的現象,像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便是親兄弟。而且,秦國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兄弟繼位,其他兄弟基本上都要承擔輔佐的職能,從沒出現奪權的現象,就像公子虔輔佐秦孝公,樗裏疾輔佐秦惠文王這些。其實有的時候臣子有些問題不方便説的換做兄弟去説效果可能就不一樣,畢竟血緣關係擺在那,兄弟去説服可能達到的效果更好。
三、任用賢才
秦國幾代國君都是重視人才的。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秦昭襄王時期的范雎,秦莊襄王時期的呂不韋,這些都非本國人,卻能得到重用,後來這些人都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有法律體制保障
後來商鞅雖遭車裂酷刑,但其依法治國的思想卻得到了肯定,一直影響到後世。
五、質子的恨
縱觀秦國發展史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充滿鬥爭的歷史,惡劣的環境與強大的中原列國終究沒能擋住秦國吞併天下的步伐。生於憂患迫使君王勵精圖治;選繼承人時立賢不立嫡;任用賢才,君臣相輔相成;變法使得秦國擁有一套約束君王的體系;質子回國之後堅定抱負。這些原因讓這個國家的六代君王雖不能稱之為明君,但絕不是昏君,正因如此才有了後來的秦王掃六合。秦國實現一統天下這個野心的過程確實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