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莫談陳寅恪 陳寅恪作品

勸君莫談陳寅恪

陳寅恪作為一名歷史學家,他所涉及的文學層面並不大眾所熟知,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陳寅恪熱”順勢而生,一系列關於陳寅恪生平軼事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遍佈大眾視野之內,如此氾濫的情境不知多文學界是福是禍,更多的學者聲明陳寅恪的學術不該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保證高層學術的嚴肅性勢在必行,因而“勸君莫談陳寅恪”之説風生水起,此話的涵義是指學術造詣為達到一定高度,就不要將陳寅恪所代表的文學視為通俗文化,為眾人所談論。

勸君莫談陳寅恪

當然陳寅恪並非一般文化人,他與金庸等諸多文學創作者,為大眾文化所服務,他所研究的範疇偏門又古奧,對此感興趣的人實為少數,自然能理解期間奧秘更是屈指可數,哪裏會成為家喻户曉的熱門人物,他與一切故作噱頭的作家毫無契合點,更甚至他與錢鍾書也是不同的,錢先生雖然與陳先生同樣博通古今,融匯中西,性情也屬淡泊名利不好張揚,但是好歹錢先生還寫過《圍城》,這本小説還被拍攝成為電視劇,成為了大眾傳媒趨之若鶩的對象,也算走下了文學的神探,走向親民路線了。

駱餘名教授曾發表言論説:“陳寅恪最不應該成為公眾人物。”而面對如今人人都談及陳寅恪以期附庸風雅,只能如易中天所言“勸君莫談陳寅恪”。

陳寅恪作品

陳寅恪晚年從開堂布學轉為著書立作,將其畢生所學盡數傾注於史學研究之中,但當時,陳寅恪的眼疾已到了幾近失明的狀況,創作條件極為艱辛,在其妻子唐筲、學生黃萱的幫助下,日夜為其朗讀材料,並謄錄其所述,共整理了上萬卷的書稿,工程極其浩大。

陳寅恪作品

最艱辛的時期莫過於文革期間,陳寅恪與其妻子唐筲在造反派的刻意刁難與折磨之下,仍未放棄研究史學,只恨不過自己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加之生活條件的惡劣,陳寅恪的一生都在學術研究中度過,臨終也未曾歇筆。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通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陳寅恪開創獨有的歷史剖析方法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歷史構成要素來分析隋唐制度,並且上溯到漢魏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古歷史衍變的過程,並對唐代歷史作出了堪稱典範的論述。

陳寅恪所著的另一部作品《元白詩箋證稿》以論及元稹與白居易的詩作為主要內容,全書共八章,約十六萬字,該書特色為以詩證史,剖繭抽絲,愈辯愈明,從詩詞中所藴含的中唐世風、習俗、政治等諸多要素入手,窺得中唐社會的真實面貌。

陳寅恪墓

陳寅恪墓所在地位於江西九江廬山植物園,2003年6月16日,陳寅恪及其妻子唐筲的永眠之地遷移到此處,眾所周知,陳寅恪唐筲父夫妻二人與1969年相繼離世,但卻時隔4年,幾經週轉才葬於此地,這中間又是多番曲折。

陳寅恪墓

原本依照陳寅恪先生生前遺願,是將其葬於父親陳三立之墓旁側,於杭州西湖,但因陳寅恪去世仍是文革期間,他的女兒難以完成其夙願,只能供厝在家。

直至80年代初期,陳寅恪的大女兒陳流求聯絡多方故人相助,望達成其父遺願,雖然有高層人士相助,但迎葬陳寅恪之事仍舊一拖再拖,之後西南聯大校友會等組織也出面相助,但也沒有結果。杭州有關部門遂頒佈文件,聲稱西湖風景區不能建墓,遷墓西湖之事從此無望。

陳流求琢磨着祖父陳三立曾經於廬山松門別墅生活了四年,若是能將父親遷葬與此,也算了卻心願。但松門別墅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景觀難以改動,更別提出現新的墓葬了,就在一籌莫展之際,2003年,江西省科技廳廳長李國強到廬山植物園例行檢查,與當時的植物園園長鄭翔談及陳寅恪老先生的生後事,頗有感慨,鄭翔立刻回覆到:“植物園是中科院直屬單位,不劃分為風景區,故而可葬先生。”

機緣巧合之下,植物園方面與陳氏姐妹商討後,將迎葬陳先生夫婦骨灰視為植物園的光榮,選址施工,事無鉅細皆安排妥當,最後選擇良時入土為安。


陳寅恪的子女

陳寅恪,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説呢?就是因為陳寅恪不僅僅是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還是語言學家,當時與其他三人一同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那麼陳寅恪的子女是誰呢?

陳寅恪一家

陳寅恪的子女其實有三個,分貝是大女兒陳流求,二女兒陳小彭以及三女兒陳美延。陳寅恪只有三個女兒,並沒有兒子,大女兒陳流求,1929年出生在北京,1953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著名的紡織廠從事醫療工作,之後因為陳流求的丈夫在成都,陳流求便在1961年從重慶來到成都,之後就進入了成都是第二人民醫院內科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

二女兒陳小彭,當初陳寅恪給女兒取名字的時候就是以“澎湖列島”為背景的,他想要讓女兒可以記住國恥,不要忘記當時被日本侵佔的屈辱時光。陳小彭沒有選擇父親陳寅恪擅長的東西進行學習,而是園藝,她喜歡那些唯美又可以讓人放鬆的花花草草,但是陳小彭在80年代就去香港定居了,之後就很少回國。

至於三女兒陳美延,1937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之後便在中山大學任教,擔任教授。陳寅恪逝世後,手稿四處都是,陳美延不辭辛勞,跨專業界限,將父親陳寅恪的手稿都整理出來,後來再進行出版,對此,這一份貢獻確實是很值得肯定的。

陳寅恪的兒子

陳寅恪作為我過著名的大才子,將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和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得一見的人物,陳寅恪的父親也同樣如此,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就是説陳寅恪的基因很優秀,對於這樣的成就,很多人就想到了,那陳寅恪兒子呢?其實陳寅恪的兒子並不存在,陳寅恪只有三個女兒。

陳寅恪

陳寅恪雖然沒有兒子,但陳寅恪三個女兒各有千秋,學醫、學園藝、學化學,總之都不是普通女子。再者説,陳寅恪和其妻子唐篔都不是重男輕女的人,因此一家人過得也算是其樂融融。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還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

要知道這是該校聘請的第一位中國漢學教授,這一份榮譽是多少人都換不來的,這不是崇洋媚外,這恰恰證明了陳寅恪的學問和研究得到世界認可和肯定。陳寅恪對待自己的女兒也是比較關心的,但是很少有資料,不過從陳寅恪一家生活的幸福感也可以推算出來,女兒們對自己父親的成就也是充滿了崇拜和尊敬的感覺。

由於陳寅恪一直致力於研究學術,導致患了眼疾,後赴倫敦治療眼睛,還是不能挽回的認定失明成定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最讓陳寅恪傷心的不是身體上的摧殘,而是自己很多書籍文稿都被毀於一旦。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離開人世,同年11月21日,妻子逝世,陳寅恪的女兒們繼續相互扶持生活。

陳寅恪怎麼死的

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切駭人聽聞的批鬥、迫害在陳寅恪一家同樣上演着,陳寅恪在文革期間幾乎是在終日周旋於上交書面檢查與各類的聲明、申述書函之中,他對共產黨、馬列主義的排斥令其一家人身陷囹圄。

陳寅恪怎麼死的

在文革時期,任何態度都會被無限上綱上線,且極盡斷章取義之能事,使得陳寅恪在守衞其尊嚴的同時遍體鱗傷,當時他已深受失明與腿疾之苦,加之親友家屬的疏離,生命的光芒已趨於暗淡,關於死亡的這個話題也一直存在於他的文字之間,但不同於眾多在文化革命中已死來獲得解脱的人,陳寅恪在承受屈辱與重壓之下,表現出了驚人的生存意志。

陳寅恪並非死於文革期間的精神崩潰,他保留着作為一名學者的自尊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卻再也撐不過高強度的折磨下身體機能的罷工。文革期間最令人惶恐的莫過於高音喇叭,陳寅恪的住所周圍佈滿了高音喇叭,造反派故意為不能看只能聽的陳寅恪安排這種摧殘聽覺的手段,日夜播放批鬥遊行的通知,而且必定會有人在期間喪命,令陳寅恪與他的妻子一直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高音喇叭的日夜折磨使陳寅恪的心臟負擔越來越重,病情也日益嚴重,在生命將要告罄的階段,陳寅恪一家被逼搬家,這無疑是在加速陳寅恪的生命消耗,在西南區五十號的平房宿舍中,簡陋的家用,並未停歇的壓迫,使得陳寅恪的生命走向了終結。

1969年10月7日,凌晨5點,因心力衰竭,伴有腸梗阻麻痹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九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22 字。

轉載請註明: 勸君莫談陳寅恪 陳寅恪作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