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亮政變上台後,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並於1153年從上京遷到中都燕京。幾年之後,完顏亮認為伐宋時機已到。於是,正隆四年(1159)二月,完顏亮正式給宰臣下詔,準備伐宋。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經過兩年多準備之後,完顏亮統兵南下,從陸、海兩路進攻南宋。十月領兵渡淮,從陸上攻入宋淮南路。金水軍也同時進發,但在膠西縣附近海面被宋海軍擊敗。十一月,完顏亮領兵從採石渡江受挫,隨後移師揚州,強令部下限期渡江,不久被兵變的部下殺死。
完顏亮被殺後,金軍向北潰逃。
在完顏亮伐宋期間的十月份,完顏雍就在東京遼陽發動政變,廢黜完顏亮為庶人;同時金朝內部人民起義遍地。
我們要探討的是:此時是不是南宋反攻金朝的大好時機?如果是的話,南宋為什麼不趁機反攻收復故土呢?
為此,我們來看看完顏亮伐宋前與伐宋進行中時,金朝社會與金朝政局的變化,看看此時的金朝是不是給南宋留有可乘之機,以及南宋朝廷對此的反應。
金朝的伐宋準備
金朝在伐宋之前,進行了組建軍隊、製造軍器、徵用軍馬等準備。
組建大軍
1159年二月,金朝就開始徵集軍隊備戰,首先徵發的是猛安謀克户,派使者赴上京、速頻路、胡裏改路、曷懶路、蒲與路、泰州、鹹平府、東京、婆速路、曷蘇館、臨潢府、西南招討司、西北招討司、北京、河間府、真定府、益都府、 東平府、大名府、西京路等地,把諸路猛安謀克軍年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都召入軍。
猛安謀克軍包括女真、 契丹、奚等族,長得高身強體壯的編為正軍,個子矮身體弱的為副軍,共得二十四萬,形成了十二萬正軍。完顏亮在徵集猛安謀克軍後,又開始簽發漢人渤海人。正隆五年(1160)七月從中原漢家、渤海之地一十七路,除了燕山中都路造軍器、南京開封路修宮殿免簽發,其餘十五路每路籤漢軍一萬人。但由於負責籤軍的官員多貪鄙之輩,因而在簽發時很不公平,有錢人就通過賄賂避免被簽發,而貧者雖然家裏只有一個成丁也被簽發。最終,完顏亮徵發的猛安謀克軍和漢軍共計得正軍27萬人,編成27軍。
製造器械、徵調物資
完顏亮在徵集軍隊的同時,安排力量造戰船及軍械。
1159年二月開始在通州造戰船。
金朝在通州打造了戰船七百隻。但是,造船工地距海280裏而無水可通,怎麼辦?完顏亮不怕,人多啊。於是徵發了大量的山東民夫開河、擔水、挽舟,從通州入定林入海口二百八十里,史載“人人稱冤,道路嗟嘆。”由於工程量太大,工期又緊,因而造成“夫匠之死者甚眾”。
在造戰船的同時,還湊集了水手三萬人。但是這些所謂水手與僉軍情況類似,實際徵發來的水手都是種菜、種稻、捕魚之類的人,實際上並不熟悉江海水性。主管官員對於徵發之人,有錢則得免,無錢就被委任差事。
其不公的程度非常嚴重,以至於當時的宿州水手們無處伸冤,眾人共同把徵發負責人打死,然後大家一起逃亡了。可見當時的人,多是被脅迫。
同年四月,完顏亮下令把各個路儲存的舊軍器送到中都。十月,又下令徵集工匠到燕京重新制造軍器。除中都外,其他各路也有造軍器的任務。
製造軍器這事,使百姓遭到殘酷的盤剝,甚至殃及鳥獸。中都與各路所造軍器,其材料和費用都要老百姓貢獻。民間的箭翎以至於漲到了一尺千錢,農村的耕牛也被大量宰殺,以獲取牛筋和牛皮。盔甲、兵器等造好後,正隆五年十一月,分發給各軍。剩下的軍器以及還沒做完的,竟然聚到一起,然後一把火燒了!中都所聚集的舊軍器也被焚燬!
匆忙間所造的軍器,其質量就難免參差不齊了。盔甲有的太沉重,以至於很難披戴。造的刀也有不少不合規格,入鞘出鞘都很難。
徵集軍馬
同年八月,完顏亮還下令徵調諸路的馬。
按户口攤派,總計得五十六萬餘匹。有的富户據説要承擔六十匹,還讓他再養馬以候朝廷徵用。地方官府也要貢獻騾馬出來,七品官只許留一馬備用。
民間徵集馬匹,還搞出了奇怪的規定:從東部各路徵集的馬要安排給西軍,在西部徵集的則交給東軍。這不是自找麻煩嗎。老百姓不堪忍受,多有逃亡的,死於路上的也不少。有官吏因完不成任務而畏罪自殺。
馬所經過的地點,馬吃的糧草也要由經過的當地提供。供應不了的,完顏亮就下令:“今禾稼滿野,騾馬可就牧田中。”
完顏亮的種種戰爭準備,簡直就是向老百姓身上插入吸管,敲骨吸髓,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金朝治下各地人民紛紛發起了反抗。
金朝為伐宋而引起的人民起義
老百姓由於難以生活下去,因此不得不揭竿而起,各地的起義和反抗風起雲湧,有關的記載也是史不絕書。
對於起義和反抗,完顏亮全部採用高壓政策,用種種殘酷的刑罰來對付起義的農民,並且把生殺大權下放到總管府一級,這進一步激起更大範圍、更大規模的反抗。正隆五年“十月庚午,遣護衞完顏普連等二十四人督捕山東、河東、河北、 中都盜賊。” 可見此時的起義已遍及各地。
現舉幾個例子。
耿京起義:濟南附近有耿京領導的聲勢較大的起義,這次起義尤以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參加而出名。
因為沒有活路,濟南府民耿京與李鐵槍等幾十人起義,奪得了萊蕪、泰安,此時已經達到了一百多人。然後耿京派出人手到各地召集同道。不久,擁有了幾十萬人。在完顏亮起兵到達淮甸時,耿京派人聯絡南宋。後來,這支起義軍的大部在起義軍掌書記辛棄疾率領下投奔南宋。
王友直起義: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農民起義爆發於正隆六年(1161)九月,起義首領叫王九,又名王友直,聚集了數萬之眾,官軍都被打怕了,不敢去鎮壓。完顏亮又不喜歡聽到彙報盜賊的事情,説的人還會獲罪。因此就放任了,王九最終有眾達到數十萬。這是完顏亮統治時期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最終完顏亮還是採取了殘酷的屠殺手段來鎮壓了起義。
1161年冬十月,當完顏亮知道王友直、耿京等多出農民起義時,史載完顏亮“拊髀而嘆曰:‘朕兵未行輒撓其後,雖匹夫、匹婦不可留。’即遣都統完顏斜也將兵萬人攻大名,多與少盡洗之。大名之眾聞風而自潰焉。斜也殺居民三十萬口,滅族者一千七百餘家。”(《三朝北盟會編》)起義失敗後,王友直率餘部投奔南宋。
契丹人起義:金朝征服遼朝之後,契丹族人除了被金朝打散居住於女真人之間外,還有另外一個地方是契丹人的聚集地:金西北路防守蒙古人的邊界處。
完顏亮遷都以後,金在軍政區的建制上也作了調整。遷都之後,完顏亮取消了山西統軍司(統領西京、西南、西北三路軍事)。山西統軍司原來是軍政民政合一的機構,在執行防禦蒙古人的力度上是很強的。取消這個機構,直接把防守邊境的任務交給了西北路(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路所依賴的力量正是契丹人。
正隆五年(1160年),完顏亮為伐宋在西北路契丹人中徵兵。契丹人怕全民丁壯被徵發,留守的老弱婦孺會被漠北蒙古部落襲擊,於是他們擁戴撒八為首領聚眾反金。起義軍一度攻克了韓州和鹹平府。正隆六年(1161年)六月,完顏亮派大軍鎮壓,撒八打算率眾投奔西遼,屬下不願遠徒,途中發生分歧而內訌,部下移剌窩斡將撒八殺死。撒八起義雖然被鎮壓,但是它嚴重動搖了金防備蒙古的防線。
1161年8月,契丹人還有括裏率領的起義,其發生地點在東京遼陽附近。
殘酷剝削導致農民起義,殘酷鎮壓激起更強烈的反抗。從完顏亮伐宋直至完顏亮被殺,金境內的起義一直此起彼伏。
金朝政局變化
完顏亮伐宋時,留守東京的完顏雍則聯合金朝貴族發動了政變。
完顏雍借平定括裏起義之機開始調兵。此時的東京遼陽只有附近婆速路的400多名官兵,完顏雍又在遼陽城中招募了數百兵士,總共不到一千人。但他在貴族幫助之下,暗中安排了另外幾支軍隊。
此前,東京地區有兩支重要武裝力量,一支是完顏福壽的曷蘇館女真軍,另一支是完顏謀衍的婆速路駐軍。完顏福壽被徵調到南伐前線,完顏謀衍受命率軍征討契丹人撒八起義。完顏福壽在泰安領到武器盜甲後,並沒有去前線,而是率部眾轉回頭往東京走。另外兩位將領高忠建、盧萬家奴等亦跟從完顏福壽,各率眾萬餘,並於十月二日一同到達遼陽城下。同日,完顏謀衍也率領五千人馬到達於遼陽。這樣,完顏雍手下就有了35000人眾。
有了這些軍事力量以後,完顏雍在十月七日於遼陽正式稱帝,改元“大定”,並下詔揭示完顏亮的罪惡。稍作穩定,完顏雍於十一月十三日率兵3萬,向中都燕京出發,路上還邊走邊頒佈了一些詔令。完顏雍廢黜完顏亮帝位,貶為海陵王,後又廢為庶人。
完顏亮被殺時的金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金朝此時的確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完顏亮在前線死於兵變,前線大軍潰退。金朝社會被兩年多的備戰攪動得天翻地覆,民生疲敝,起義遍地。金朝政局又處於新君舊主交替之際,人心惶惶。
因此,從政治到社會,從經濟到軍事,完顏亮被殺時的金朝,正處於內外交困之際,用風雨飄搖形容也不為過。
南宋對此時的局面是怎麼看的?
我們來看看南宋當時的大臣都是什麼意見。
老臣張浚對宋高宗趙構上了密摺:“願遣軍渡淮赴之,此恢復之機也。”張浚認為可以趁機恢復故土。
時任殿中侍御史陳俊卿(後任南宋宰相)説:“和戎本非得已,若以得故疆為實利,得之未必能守,是亦虛文而已。今不若先正名,名正則國威強,歲幣可損。”陳俊卿認為得到故土也守不住,不如先把名分爭過來、減少歲幣就行。
時任平江籤判的梁克家(後任南宋宰相),寫信給陳俊卿説:“敵雖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動,將有後悔。”陳俊卿回到臨安告訴丞相陳康伯,感嘆梁克家深謀遠慮。
時任禮部侍郎的金安節,給趙構呈上了進取、招納、備守三種策略,而以備守為進取、招納之本。金安節的意思是保守一點好,不認為這是進取恢復的好時機。
殿中侍御史吳芾,上疏勸宋高宗御駕親征。當趙構車駕到達建康時,吳芾請他駐蹕於此,以系中原之望。吳芾認為這是恢復故土的大好時機。
虞允文,上書陳述收復兩淮三策,但這封上書沒有被呈送到高宗面前。第二年正月,虞允文任川陝宣諭使,臨行前向高宗諫言:“金亮既誅,新主初立,彼國方亂,天相我恢復也。和則海內氣沮,戰則海內氣伸。”虞允文認為這是天助宋朝恢復江山。
在完顏亮南侵抵達淮河時,京湖路司馬統制陳敏建議京湖路招討使成閔説:“金人精騎悉在淮,汴都必無守備,若由陳、蔡徑搗大梁,潰其腹心,此救江、淮之術也。”成閔不聽。等到完顏亮被殺,陳敏又建議成閔襲擊金朝潰退的軍隊。成閔還是不聽。
史實不再一一列舉。
我們看到,南宋朝廷中有人認為應該趁機恢復故土,也有人反對,但最終南宋並沒有趁機反攻金朝。
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最高決策者趙構始終沒有恢復之志。無論在紹興十年時的大好局面,還是現在的時機,趙構始終不為所動,維持現狀就行,皇權穩定即可。其次,南宋在戰前準備不足。完顏亮雖然迅速兵敗,但是南宋也沒有能力抓住機會。第三,南宋缺乏帥才,抵抗完顏亮時,依靠的是老將與文臣。完顏亮伐宋時,南宋依然靠老將劉錡、張浚,扭轉戰局的采石之戰依靠的是文臣虞允文,實在是人才匱乏。兩年後的1163年,宋孝宗同意北伐,任用的還是老將張浚,可見南宋帥才武將等人才的凋敝。
結束語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完顏亮南侵之前,已經有多方面跡象顯示,但是宋高宗就是不相信,或者是不願意相信。因此,當1161年六月完顏亮自我膨脹地派人宣諭南宋“將以六月遷汴京”,南宋才開始備戰。倉促的準備,無法抵擋金軍攻勢,當九月份完顏亮南侵時,南宋淮南與江北之間的土地迅速丟失。
完顏亮僅僅在兩個月之後就兵變被殺,這出乎南宋的意料。但還是因為沒有準備,南宋沒有力量抓住這個機會。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宋高宗趙構沒有恢復故土之志。
總之,完顏亮被殺之時,金朝處於高層動盪、軍事潰敗、社會動亂的局面,是南宋反攻的大好時機,但是南宋最高統治者沒有進取之心,準備也不夠,因此只能坐失恢復故土的良機。
(本文引用的史實和文字,如無特別註明,則全部來自《金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