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恆帝劉志死後,皇后竇氏臨朝問政。因為沒有後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勢力,竇皇后與其父挑選劉志的堂侄劉宏繼承了皇位,劉宏就是漢靈帝。
漢靈帝繼位時,只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大權旁落,也是很正常的事。竇氏一族選他,就是為了大權在握。但是,當時有一部分宦官也是野心勃勃,想要掌握朝廷政權。在這種情況下,這兩股勢力便開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於是,在漢靈帝十四歲時,東漢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在這之前,咱們還得大概瞭解一下第一次黨錮之禍。
01
東漢後期,宦官開始掌權,他們以及他們的親屬、親信橫行霸道,引起士大夫和一眾官員的反感,士大夫們對宦官實施了嚴厲的懲罰和打擊。當然這些宦官不會坐以待斃,因此他們和士大夫之間的矛盾,愈來愈大。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個河南人叫張成,據説精通望風觀氣,能推算吉凶禍福。張成通過占卜,竟然算出朝廷不久將會頒佈大赦令。這傢伙很不地道,他指使兒子殺了一個與他有過節的人。但是,張成只算出皇帝大赦,卻沒算出他兒子的命中會出現一個煞星。這個煞星就是時任司隸尉的李膺,李膺督促屬吏逮捕了殺人兇手,未及處決,天子就發佈了大赦令。剛抓住兇手,就因皇上大赦釋放,這讓李膺很不甘心。他是個性情很剛硬的人,當得知張成占卜推算的事,更是義憤填膺。算好了大赦殺人,我偏不放你!李膺違反大赦令,立即處決了張成的兒子。這一下,把張成給惹惱了。
惹惱了張成事小,關鍵是張成背後的靠山硬。這張成經常用算命、占卜討好宦官,就連漢恆帝也曾讓他占卜過。張成在宦官面前添油加醋把這事兒渲染一番,讓歷來就對李膺他們那些人憎恨已久的宦官們,看到了借題發揮的機會。他們唆使張成的徒弟上書,控告李膺:蓄養太學中的遊學之士,勾結各郡學生,標榜結黨,不僅誹謗朝廷,還禍亂風俗。
這件事牽連到二百多人,大多數人被捕,極少數跑得快的還是被通緝。諸多官員、名士求情,但是李膺在受審中,故意牽扯了很多宦官的子弟。宦官們害怕皇帝會查到他們頭上,便跟漢恆帝説,天時不正,應該大赦天下來向老天祈禱。漢恆帝竟然同意大赦,李膺他們那二百個被抓的“黨人”便被赦免釋放了。雖然他們保全了性命,但是名字卻被登記在三公府邸,一輩子不許做官。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表面上,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但宦官們並沒有善罷甘休,時時找機會想除掉李膺他們。因為憎恨李膺等人,每次朝廷頒佈詔書,宦官們都會重申對黨人的禁錮。
02
漢靈帝繼位後,竇氏一族想要獨掌大權,宦官也想獨掌大權,他們便來了一場殊死的爭奪戰,爭奪的結果是宦官贏了。宦官與士大夫的矛盾,也更加的突出。
張儉做地方官時,曾經處死過侯覽一個橫行霸道的親戚,因此,侯覽對張儉非常憎恨,總想找個機會扳倒張儉。
侯覽有個同鄉叫朱並,是個奸惡之人,張儉曾經抨擊過他。侯覽和朱並兩人一拍即合,朱並上書控告張儉帶領二十多個人陰謀結黨。要危害大漢江山社稷。
當時的漢靈帝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相互勾連”“結為一黨”,便問大長秋曹節。
曹節是這樣解釋的:“相互勾連,結為一黨的,就是黨人。”這解釋跟沒解釋一樣。漢靈帝又問:“黨人犯了什麼錯,非要殺他們?”曹節説:“他們互相推舉,欲謀不軌。”漢靈帝問:“不軌,是打算要做什麼?”曹節説:“謀奪陛下您的江山社稷啊。”漢靈帝聽明白了最後一句,哦,這些人是想要奪我的皇帝位啊,凡是想奪我位子的都該死。於是漢靈帝下令逮捕各郡的“黨人”並將他們的罪行通告天下。
當時,有人勸李膺逃走,李膺卻這樣説:“事主不辭艱辛,犯罪不避刑法,這是做臣子的節操。生死有命,我已經六十歲了,又能逃到哪裏去呢?”李膺主動投案,最後被拷打致死,李膺的門生和故友都遭到了禁錮。
03
汝南郡的督郵吳導,接到逮捕範滂的命令,他不想逮捕範滂,來到徵羌縣時,他關閉驛站的大門,抱着詔書趴在牀上大哭。範滂得知此事後,説:“這肯定是因為我。”於是自己主動投案自首。
縣令郭楫見到範滂,大吃一驚。他説:“天下這麼大,你跑哪裏不行,非要自首?”郭楫把範滂從監牢裏接出來,解掉印章、綬帶,要跟隨範滂一起逃走。但是範滂不忍連累郭楫,他説:“只有我死了,才能消解災禍,我怎麼能連累您呢?我也不忍心讓我的老孃無家可歸。”範滂對母親説:“我弟弟可以盡孝,供養您到老。我就追隨我父親去往黃泉,活人死人,都各得其所,您老人家不要過於悲傷。”
範滂又對自己的兒子説:“兒啊,我想讓你作惡,但是,惡事是不能做的。我想讓你行善,可是,我一輩子行善,到頭來,卻落了這麼一個下場。”範滂被處死。
這件事,是因為宦官借張儉的事發酵而成,那麼張儉去哪裏了?他在聽到朝廷下令捉拿他的消息後就逃跑了。
張儉狼狽的逃命,跑到哪裏天黑了,就在哪裏宿住。因為老百姓們敬重他的名氣和品行,所以都會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險收容他。
04
張儉和魯國人孔褒是朋友,張儉逃命投奔孔褒。到了孔褒家,孔褒不在,孔褒十六歲的弟弟孔融,把張儉藏在了家裏。
這件事不幸泄露,雖然張儉逃走了,但孔褒和孔融卻被抓進了監獄。
兄弟兩個都爭着擔當罪責。孔融對審判官説:“把張儉藏在家裏的是我,跟我哥哥無關。”孔褒説:“張儉是來投奔我的,我弟弟沒有過錯。”雖然審訊的官吏不想治罪這兄弟倆,但這件事必須得有人擔責,才能結案。審訊官很為難,便去徵求孔褒母親的意見。
母親不願意失去兒子,便對審訊官説:“我是一家之長,出了這樣的事,是我的錯,應該治我的罪。”母子三人爭着赴死,郡縣官府無法定奪,便上報朝廷。最後靈帝下令,誅殺孔褒結案。
張儉逃到東萊,躲在李篤家,外黃令毛欽得到消息,到李篤家捉人。李篤對毛欽説:“張儉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也。縱儉可得,寧可只知乎?”(張儉天下知名,他逃跑不是因為他有罪。您看到他。忍心將他抓走麼?)
其實,毛欽也不願意捉拿李篤。他對李篤説:“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自專仁義?”李篤説:“我雖好道義,但今天已經被您分去了一半。”毛欽聽了,嘆息着走了。
毛欽知道張儉躲在李篤家裏,故意放他一馬,李篤將張儉送到塞外,才逃過一命。據説,張儉寄宿過的數十户人家都被誅殺,他們的宗親,甚至親戚也都被株連殺死,導致有些郡縣都破敗不堪。
05
在黨錮之禍遇難的,還有陳藩。當時,他已經是七十歲的人了,因為是名臣,宦官本來沒想誅殺他,但是這位老先生聽説發生了黨錮之亂,竟然帶着自己的學生和手下衝進皇宮,想要跟宦官一爭高下。可想而知,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能鬥得過手中握有大權,能調動武力的宦官?他們猶如飛蛾撲火,結局可想而知。陳藩被抓,最後被害死在監獄之中。
關於陳藩這段飛蛾撲火的行為,《後漢書·陳藩傳》中是這樣描述的:藩時年七十餘,聞難作,將官署諸生八十餘人,並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時出,遂令收藩,即日害之。
後漢書中對這位老先生評價很高,説他“彼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
黨錮之禍結束後,張儉才回到家鄉。後來朝中徵召,都被他拒絕了。漢獻帝繼位初期,戰亂造成了民間饑荒,張儉家裏生活富足,便拿出財產救濟鄉民。據説靠着他的救濟,數百人得以存活。
李膺為了保住自己做臣子的節操,主動投案。範滂為了不讓年老的母親無家可歸和連累手下,欣然赴死。陳藩不為屈服,明知不可為,卻依然選擇了飛蛾撲火。無疑,他們都是黨錮之禍的犧牲品,但他們都在竭力保住自己的信念和名聲,換言之,他們用自己的性命,書寫了漢朝一段讓人唏噓的歷史。
死裏逃生的張儉,或許是參透了世俗,厭煩了朝中你死我活的爭鬥,此後,他選擇了在鄉野中安靜度日,壽至八十有餘。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秋果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