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有家長表示很不能接受孩子不好的成績。
而關鍵的問題在於不是孩子不好好學所以才成績不好的,事實上孩子的日常學習無論是在父母看來還是從老師的反饋來看,孩子一直都是很認真努力地在學。
家長很不解,孩子很失望,於是在網上問該怎麼辦。
有不少網友都表示如果這位家長説的都是真的(即孩子真的是很努力在學),那麼這就説明這個孩子確實是沒有學習的天賦,所以勸家長和孩子要接受現實。
我個人也認為“天賦”這個東西確實是挺重要的,在很多事情上“天賦”可以影響學習、接受的速度,也可以決定最終能夠達到的高度等等。
在學習上天賦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常説的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舉一反三”,實際上有天賦的是很容易達成的,而天賦不足的則往往是需要“舉三反一”的。
而這種感覺當你有機會親身跟這樣的人一起學習或者是工作的時候會感受非常強烈,説真的,如果一個人自尊心太強、好勝心太強的話,還是很容易遭受無限暴擊的……
天賦固然重要,但是這也並不意味着天賦不佳甚至乾脆就沒天賦就徹底沒機會了。
沒錯,如你想的一樣,我這裏説的就是“努力”這個東西。
看到“努力”二字可能有人會嗤之以鼻,認為我接下來就好開始撒“雞湯”了……
真不是,其實在基礎教育階段,“努力”的作用不是靠“雞湯”來提升的,而是它真的有用——你可以這樣去想這個問題:我們把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等價為“有天賦”的,那麼除此之外的所有大學其實對“天賦”的要求就已經不再那麼的高了,而這些大學中的絕大部分大學都是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的。
對此我之所以深信不疑,是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任何學段(小學、初中和高中)日常的考試也包括期中期末考試都不會超綱太多,難度不會特別的大,所以如果能夠做到認真努力地學、認真完成作業、認真聽課,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一定會提高的,我們不敢保證他能夠成績“優秀”,但是絕對不會成績“不好”。
家長不要着急,先看看孩子所在的學校、班級的情況——尤其是當你的孩子上的是重點學校或者是重點班的時候。
如果是這樣那麼孩子成績不夠好甚至是不好都是很可能的,畢竟再好的班級、再好的學校也終究會有“倒數”的存在。
所以這樣的“不好”其實很多時候是“相對不好”,即跟身邊的同學比較確實是不夠好,但是孩子自身卻是進步的,並且跟其他學校(班級)比較的時候可能他的優勢其實也是會很明顯的。
尤其是一些當初成績不夠,但是家長想盡辦法硬是把孩子“塞”進去的情況下,孩子儘管非常努力但是成績依舊倒數的可能性還是極大的。
而如果孩子所在的學校或者班級僅僅只是普通的,那麼這種情況問題可能就比較嚴重了,對此我有如下三點建議可以參考: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努力本身是非常好的品質,但是如果努力的方向錯誤了,那就意味着越努力距離目標越遠……
我説幾個比較典型的“不會學習”的問題:
1、課前不預習,以為只要上課好好聽就行了;
2、上課的確是好好聽了,但是課後卻不整理、總結;
3、作業的確很努力去寫了,但卻是在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下就去硬着頭皮寫,結果效率低下;
4、不注重聽課,認為老師講的沒用,不如自己刷題更有收穫;
5、最會做題卻不整理錯題以及梳理相關知識點;
6、確實是很努力了,但是有一些內容的學習卻沒有重視。例如日常不注重積累,臨考才突擊猛背,例如閲讀、作文這類需要持之以恆練習才能提高的項目平常怕耽誤時間或者沒興趣而缺少積累等等。
以上所有的學習孩子都可以表現出很忙碌很努力的樣子,但是這樣的學習無疑是低質量、低效率的。低年級的時候未必一定能夠暴露出問題來,但是到了高年級尤其是到了初中後半段以及整個高中階段,這樣的學方式還是很容易被其他優秀的學生拉開較大距離的。
解決辦法也很簡單,上面的問題解決了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科目均衡
孩子的成績是由多門課組合而成的,能夠做到“不偏科”不是很難,但是能夠做到門門課都成績很好的這樣“不偏科”就很難了。
大多數學生都會有喜歡的、不喜歡的科目,而在分配學習時間以及諸如上面説的各種表現時,學生往往會在不喜歡或者不怎麼喜歡的科目上投入很少。
比如一個比較偏理的學生,幾乎是比較統一的表現就是他們會對寫作、背誦、抄寫這類學習非常的排斥,即便是在做的時候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往往是一邊抱怨着一邊去做,結果就導致了看上去也很努力了,但是效率低下。
一般來説如果是理科稍微弱一些補補見效會明顯一些,而如果是文科類的比較差尤其是像語文這樣的科目不理想,那就一定不能再等了。
學而不思則罔
其實這點本來是可以放在第一點上的,但我覺得“思考”這個事兒真的是太重要了。
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的學習無論是老師要求的還是家長們安排的,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學生們在不停地“聽”或者是不停地“寫”。
例如當下很多的小學生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馬上要去完成家長給佈置的各種教輔,或者是聽各種各樣的課。
再比如到了初中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們的日常的作業量非常大,等孩子寫完作業了可能都得到11、12點甚至更晚。
孩子們很忙、很累、很努力,他們有聽不完的課,有刷不完的題,但是他們卻沒有時間去思考……
而最為嚴重的是這樣的學習會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因為他們真的不需要去想那麼多的為什麼,所有的學習內容都是父母、老師給安排好了,他們只需要自己去完成即可——在他們看到那些事情多是一個個孤零零的“任務”而已。
這個影響真的是很大的,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後。
因為到了高中“努力”儘管依舊很重要,但是它開始慢慢變得不如“方法”更重要,而再到了更高的一個層級之後,它也會開始落後於“天賦”。
天賦我們説這種東西沒辦法苛求,但是“方法”是可以培養的不是嗎?
而培養適合自己的方法,最離不開的就是學生的“思考”!
通過思考學生能夠更好地系統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點;通過思考學生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通過思考學生能夠更合理管理好自己的作息、計劃等等;通過思考還能夠達到最原始的目標——温故知新。
所以我承認網友評論的“天賦很重要”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我更認為如果學生能夠解決好這三個問題,那麼他的成績一定會大幅提高的,這點我非常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