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東古城被淹沒在黃河之下,據説淤泥中,藏有很多寶貝
山東省鄒平縣台子鎮緊鄰黃河,當地的百姓靠着黃河謀生髮展,鄒平縣也隨之繁華起來,可是如此景象,相比於幾百年前的齊東古城,卻依然遜色了不少。此時有讀者會很好奇,既然齊東古城如此繁盛,它為何沒有在現代留下蹤跡呢?它消失的背後,又會揭開黃河河底怎樣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齊東古城又稱齊東縣城,據史書記載稱,金天會年間,金王朝就已經在鄒平縣設立趙巖口齊東鎮,由於其地理位置在濟南東部,故此被稱為“齊東”。
齊東古城臨河靠水,運輸業十分發達,南可通中原腹地,北可達塞外關東,其商業貿易繁華程度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一直有“小濟南”之稱。
在《齊東縣誌》中記載:“齊邑土城舊址不知築於何代,明成化元年知縣薛獻重修,周圍五里二十四步,高一丈四尺,闊六尺,為門六”,文中對於齊東古城的大小做了相對詳細的描述。不過此記載中的數據相比於金代時期要小了不少,其中的原因就是齊東古城靠近大清河,河水氾濫時會經常令城牆垮塌,人們為避免受水災困擾,不得已才收縮建城。
但大清河的泛濫只能算是疥癬小疾,而真正的心腹大患卻是奔騰不息的九曲黃河。清咸豐5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其決口所帶來的大量泥沙開始充斥大清河,致使大清河河道淤積,齊東古城的商業貿易也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光緒18年(公元1892年),黃河再度決堤,甚至一度將清王朝修築的黃河梯子壩沖毀,在梯子壩的300米缺口處,黃河水奔騰而下,致使河道南移,將齊東古城徹底淹沒,僅東南一隅得以倖免。至此,繁榮長達640年的齊東古城終於長眠於黃河之下。
齊東古城的湮沒,着實讓人惋惜不已,昔日城牆巍然,行人如織的故城,如今也只能躺在滔滔河水之下,訴説着無盡的悲愴與蒼涼。
齊東古城號稱“小濟南”可不是白叫的,除了其經濟繁榮發達外,各種名勝古蹟也是應有盡有。齊東古城舊址東西約2公里,南北為1.5公里,城內修繕有完備的朝廷署衙,不僅如此,城內還有牌坊、節表22處,主要包括:先農壇、山川雲雷雨壇、邑厲壇、社稷廟、城隍廟、關帝廟等等。
齊東古城中有一座名樓,即“魁星樓”,坐落於齊東縣十字街附近,其所模仿的正是青城十字街造的魁星樓,二座樓造型完全相同,幾乎稱得上是一模一樣。只要站在魁星樓遠眺,就可以看見黃河大堤北岸的文筆峯,其遠遠看去似一隻巨大的毛筆,被驚為天人之作。
除此之外,明代名臣張夢鯨之墓也在此處,號稱“將軍墳”,其祠堂與西門豹祠堂並列,被合稱為兩“神君”,陵墓佔地十餘畝,周圍有石馬、石羊、石豬若干,規模十分巨大。
上世紀80年代,黃河出現了一次斷流現象,在水中湮沒逾百年的齊東古城重見天日,人們還是能夠清楚辨別出寬大的城牆土夯層,以及其上的碑座、碑石等,地上的殘磚碎瓦也呈現出齊東古城當年的興盛。
在考古專家看來,齊東古城的再次現身,給黃河的考古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契機。因為專家們也注意到,即使黃河已經將齊東古城湮沒,但是城內的文明遺蹟卻並未因此受到嚴重的損毀。即使黃河水氾濫,如果水下考古工作能夠相對成熟,打撈齊東古城遺蹟的文物將會成為可能。
千百年來,人類與黃河之間既有依賴又有鬥爭,而在黃河的滾滾濁浪之下,藏匿着太多滄桑的珍寶與秘密,它們不僅是黃河留給世人的巨大財富,更是後世子孫研究黃河歷史的重要實物依據。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