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嚴令禁止,卻還是“屢禁不止”,幼兒園教育怎麼了?
幼兒園是一種學前教育機構,原意是為3歲至6歲的兒童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集體意識、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也是為了減輕父母的壓力。但是我們轉眼望去,現在的幼兒園真的減輕了父母壓力,達到了原有的目的嗎?
顯然沒有。這些年來,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越來越看重,也越來越不敢放手。以前人們將幼兒園視為“幫忙帶孩子的學校”,認為學校好,但也只是因為能致使自己省出時間來忙工作,從來沒有覺得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所以挑選時更加註重的是生活環境、玩的環境和設施,以及飲食方面。
但後來有了一句話,叫做“娃娃要從小抓起”,於是大多數父母不再有老一輩的思想,也不再覺得在幼兒園學不到知識。這樣的思想轉變當然是好的,可是家長們似乎有一些矯枉過正了。
原本,幼兒園所做的是讓孩子們培養一些好的生活習慣、和同齡人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互幫互助的集體意識。至於學習方面,最多是在玩的過程中學到一些知識,也算是給孩子的小學課程打下一點基礎。這就是幼兒園的目標,學習為“輔”,是次要目的。
但是大人們不這麼想,他們只會想到“笨鳥先飛”、“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和“先發制人”。而且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他們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心思也越來越重。這種壓力壓在了幼兒園上,幼兒園則又“反饋”給了孩子。
尤其是這幾年,幼兒園等學前教育機構“搶跑”現象太嚴重,基本摒棄了之前應該具備的東西。孩子一般是3歲之後上幼兒園,那也就是四五歲的年紀,雖然還什麼都不懂,但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幼兒園應該做的是引導他們自己去摸索,去發現,而不是進行“填鴨式”的教學。
只是,因為家長的需求轉變了,轉變為了“學習”,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在幼兒園就學會加減法、學會拼音、學會英文,那麼到了小學就能成為首屈一指的優秀學生,繼而長期保持這種優秀。
但事實是,因為幼兒園偏離了原有的路線,變得越來越嚴格,越來越沒有童趣,將所謂的小學生都難以理解的邏輯思維等超前教育帶進了幼兒園的課堂上,不講究方式方法,不顧孩子根本就不能理解,就一股腦地灌輸進去,致使孩子在小小年紀就揹負壓力。嚴重的,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繼而導致其厭學。
為了迎合家長,一味地違背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這就是典型的“揠苗助長”。這種機械化的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我國素質教育。什麼害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如果堅持如此的話,恐怕孩子會“暈倒”在起跑線了。
雖然“規矩”一詞有點傳統,但是按規矩來,讓孩子按部就班地學習,才是如今真正適合的學習方式。現在的幼兒園,為了能圓滿招生,幾乎全都表示將會教導小學課程,可以做到幼小銜接,以此來吸引家長。但是家長需要明白,這“符不符合”規矩?
還有,有些孩子很早熟,在學會了小學課程之後,或許會在進入小學後不認真學習,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學會了,從而懈怠學業。這樣一來,別説是“笨鳥先飛”了,估計孩子想飛都飛不起來了。因為他們沒有打下學習的基礎,只會囫圇吞棗的去學習。長此以往,這個弊端會越來越嚴重。
好在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明確表示學前教育是給兒童提供的學習和玩耍的教育,遊戲才是其最主要方式,幼兒園的最大作用不是教學,而是讓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這一時期。而且在《學前教育法草案》中,嚴令禁止幼兒園再教授小學階段內容。
但其實這一系列的手段,不僅證明了國家的重視,也代表了這一問題的“屢禁不止”。要想真正地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更加嚴格、認真地進行制約和執行。同時,既要保證緩解家長的焦慮,也要保證教育的公平公正。
事實上,家長的焦慮和教學秩序的不正常是相互成就的。因為家長焦慮,所以幼兒園進行了超前教育;而因為小學和幼兒園的銜接問題沒能解決,即孩子進入小學後的學習課時太短,課程太快,所以家長才不得不想辦法為孩子彌補這方面的短板。事實上,如果幼小銜接問題不得到解決,恐怕家長依舊會焦慮。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麒麟説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