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多吃苦就能提高逆商?你給孩子的挫折教育,很可能是毒性壓力
經常聽人説,小時候就應該讓孩子多吃苦,那些沒遇到什麼挫折的孩子,將來逆商(抗挫折能力)會很差。所以很多人從小就給孩子打預防針,採用挫折教育的手段提高孩子的逆商。
那麼“挫折教育”真的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嗎?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説過泰國人馴服亞洲小象的故事:他們給幼小的野象腳上綁上鐵鏈,由於一次次的掙扎無果以及接二連三的失敗,最後它長大後也認為自己只能服從鐵鏈的束縛。
而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對“挫折教育”的理解就是要人為製造挫折讓孩子去體驗。而結果呢,就如同上述小象一樣,持續的“挫折教育”就是一種“毒性壓力”,會偷走一個人的能量,讓他揹負挫敗感,畏首畏尾。
受到這種“挫折教育”的孩子,通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會求助!
很多孩子在學校或者在外面受了欺負會主動跟老師説卻不會跟家長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敢跟父母説,或者説害怕承擔父母接下來對自己實施的“二次挫折”,或者“二次不被認可”。
而教會孩子求助,是挫折教育中的極為重要的一環,這樣父母才能看到這件事情,然後陪伴孩子一起去消化、接受這個困難。試想一下當父母都不能成為自己牢固的靠山時,孩子還會求助於誰呢?
什麼是正確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不畏懼挫折,而不是讓他對挫折麻木。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給孩子刻意製造挫折,故意讓他去經歷痛苦和磨難,這種教育是毫無意義的懲罰。
真正的挫折教育,應該是通過“挫折事件”父母幫助孩子耐受“挫折感”,且提升挫折抵抗力的過程,如果拎不清這件事,孩子更容易產生挫敗感。
想要達到這個目的,父母需要做的是認可孩子的情緒,第一時間給予共情幫助孩子理解消化這件事;其次為認可付出,即讓孩子確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被接受的過程。
最後,是要告訴孩子“我們會一直陪着你”,讓他知道自己並不是孤立無援,有牢固的靠山。有了這個靠山,他們才敢去拼去嘗試,去應對種種挫折。
各位父母,你認為讓孩子多吃苦是好事還是壞事?哪些“苦”有必要讓孩子吃?歡迎分享你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