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年的年味逐漸散去,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投入到復工復產的潮流中,就連這些家裏的小神獸們,也到了該返校回籠的日子。為了能讓寶寶順利返校,不少寶媽早已經做起了準備。
可忙活着的不只是孩子已經上幼兒園的家長們,那些孩子剛滿三歲,正準備上幼兒園的家長們更是愁到焦頭爛額。
只不過,這兩撥人犯愁的內容完全不同。後者更多地是在擔心自家的寶寶到底有沒有做好入園的準備。
那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能算得上做好了入園準備呢?鄰居家姐姐的經歷,可能會給父母們一些提示。
從教十年的幼兒園老師坦言:家裏當成燙手山芋的孩子,幼兒園也不想要
鄰居曉菲姐從事幼兒教育已經整整十年了,現在還在帶着一個班的班主任老師。用她的話説,她也算是見過了各種各樣的家長。
她總結説,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適合幼兒園的生活。父母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更像是扔下一個“燙手山芋”,而往往這樣的孩子,幼兒園也不會歡迎。
去年曉菲姐班上就來了一個這樣一個男孩。作為一箇中途轉學來的學生,這個男孩似乎渾身都是刺,從小就嬌生慣養的他,不光自理能力為0,還受不得一丁點的委屈,經常和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大打出手。
就這樣,小男孩每天都是獨來獨往,還經常會受到其他小夥伴的聯合孤立。與其説是在入園讀書,倒不如説是在“白受罪”。
曉菲姐為此沒少將小男孩的家長叫到幼兒園,可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小男孩的性格還是沒有辦法改過來,最終也只能是退學了事。
曉菲姐不無感慨地説,孩子入園前最好要養成三種能力,否則入園只能是白受罪。
孩子入園前最好養成三種能力,老師的苦口婆心,家長要聽得進去
【能力一】:基本的自理能力
這裏的自理能力看起來很多,其實大多是對寶寶的基本要求。如獨立上廁所能力,獨立刷牙吃飯能力,獨立繫鞋帶的能力。
這些能力大都具有一種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瑣碎。如果將這些瑣碎的事情全都集合起來,在無形中其實也增加了幼兒園老師的工作負擔。
這其實並不是為老師推卸責任,要知道在幼兒園的一個班上往往有二三十個學生,如果每個學生吃飯刷牙上廁所這些小事,都需要老師手把手地帶着孩子完成,然後做到面面俱到自然是不現實的。
一旦老師出現了遺漏,孩子也無法獨自吃飯上廁所,也只能是在幼兒園白白受罪。想法,那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會給老師留下更好的印象,老師自然也會“另眼相看”。
【能力二】:基本的溝通能力
俗話説:幼兒園是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鍛鍊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學習能力,更主要的是要鍛鍊孩子提前適應社會生活和集體生活的能力。
而判斷這種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孩子能否學會溝通。
這種溝通包括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也包括孩子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溝通能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否適應社會。
比如孩子的普通話就是這種溝通能力的重要體現。如果孩子不能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孩子不光很難聽懂老師課上的內容,就連和小夥伴們之間的交流都將會變成難事。
【能力三】:情緒管理能力
1966年,心理學家WalterMischel博士進行的著名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就證實,那些將來能夠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大多從小具有很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而想讓孩子從小養成這種受用一生的能力,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隨着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的出生和現在家庭條件的好轉,父母也越來越捨得在孩子身上投入,但凡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買到的東西,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滿足孩子的要求。
久而久之就會將孩子養成一個“唯我獨尊”的性格。這種性格的孩子,往往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不是一點就着
●就是自卑膽怯
父母要做的就是從小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被情緒過多地控制,最終淪為情緒的奴隸。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妨藉助一些情緒管理的書籍,讓寶寶慢慢習慣控制情緒,提高情緒管理的能力。
寫在最後
俗話説:養娃無小事,幼兒園作為寶寶未來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前沿觀察所,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更加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