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則簡短的消息
讓“硬核”二字刷屏評論區!
而在學校官網
這位特任教授——
陳杲的簡介中
26歲的年紀格外令人矚目↓↓↓
“陳杲特任教授年齡僅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陳杲博士(左)與沃爾夫獎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
科技日報報道稱,陳杲攻克的是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據介紹,這項成果屬於復微分幾何研究範疇,該領域有兩個來自物理學的方程至關重要,一個是成為量子力學標準模型的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另一個是和相對論緊密相關的凱勒-愛因斯坦方程。在穩定的前提下求解這兩個方程,一直是復微分幾何界的核心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發表論文的《數學新進展》是國際數學界最權威的期刊之一,與《美國數學會雜誌》《數學學報》《數學年刊》一起並列為世界四大頂尖數學期刊。目前,他的論文已經引發國際數學界的關注,被美國科學院院士勞森等人第一時間引用。
網友:這是真的年輕有為
消息傳出後,他的家鄉——温州瑞安也第一時間在微信上轉載推送,有網友説:這才是“全村的驕傲”!
早在2015年至2017年間,陳杲的成長故事就多次發表。而2020年6月,他在寫信給母校時説道:
“回顧我近十年的科研之路,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成績的原因,除了勤奮和機遇之外,和我遠大的志向和較強的自學能力有關。”
這讓26歲的年輕科學家陳杲也火了
記者聯繫上陳杲爸爸陳錢林,
説起兒子的成就陳爸爸很低調,
但對兒子的一步步成長,
當初如何培養一對子女,
陳爸爸分享了蠻多經驗。
雙胞胎姐弟都是名校博士
陳杲12歲獲得全國數競一等獎
今年年初,陳杲在已拿到海外名校教職後,作出了回國回母校任教的抉擇,擔任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薪酬同教授水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陳杲還有個雙胞胎姐姐叫陳杳,南方科技大學首屆學生,兩人幾乎一樣優秀。
其實,和雙胞胎姐弟同樣優秀的還有父親,陳錢林。
陳爸爸倡導的“自立教育”家教理念:自律生活、自主學習、自立人格,引導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兒子陳杲,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8歲獲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女兒陳杳,16歲入讀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20歲獲三所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
2006年,12歲的陳杲以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的成績免試進入瑞安中學,編入06(3)班,班主任是蘇香妹老師。
這是一所百年名校。促成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瑞安中學星的校友孫義燧院士,被陳杲奉為偶像。
蘇香妹老師説,她至今對陳杲第一次來學校時的情景印象深刻。
當時12歲的陳杲由爸爸領着來瑞安中學(高中),這個年紀,其他孩子剛剛進入初中。
上高中時的陳杲
陳爸爸告訴老師,陳杲已經通過自學,學完了高中三年數理化的課本。
蘇老師説,當時自己是有些疑惑的,她擔心小小年紀的陳杲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高中課本知識點。
“我是教化學的,我就提了幾個化學問題考考他。”她説,陳杲思路非常清晰地回答了問題,而且答案還帶着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這很難得,他在班裏年紀最小,但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超強。”蘇老師説,這在此後的學習過程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老師回憶,陳杲上學的時候,作息時間和班裏其他同學是不一樣的。
因為考慮到年紀小,對睡眠需求更多些,他被許可不上早自習。
“體育對陳杲來講是相對較弱的,畢竟年紀比同學小了三四歲,有些跟不上節奏。”蘇老師説,也因為如此,陳杲的下午時間多數是不在課堂的,家裏安排他做體育鍛煉,或者是自主學習。
考試時,陳杲也是最早交卷的那幾個學生之一,所以老師們會給他發放一些“加餐題”。
陳杲在瑞安中學學習了兩年,然後考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蘇老師説,陳杲學習能力這麼強,除了他自己用心,會鑽研外,還因為有一雙懂教育的父母。
陳杲就讀中科大少年班時的照片
怎樣讓孩子學會自學、學會時間管理?
如何引導孩子立志?
陳杲的爸爸陳錢林,原是瑞安當地一家學校的校長,現在是也擔任某學校總校長,著名家庭教育專家。
陳錢林認為,假期是家長幫助孩子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而掌握了這項技能,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無窮。只要家長有心,完全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空閒時間引導孩子學會這項技能。
採訪了爸爸陳錢林。以下是陳錢林歸納的教育陳杲和陳杳的一些心得——
讓孩子自學勝過培訓班怎樣讓孩子培養自學習慣?自學從探究、拓展學習開始。引導陳杳與陳杲探究,開始於幼兒期,要求稍低,更多帶有遊戲的色彩。
探究與遊戲的區別在於,以學習引導遊戲,在遊戲中多一些學習目的,多一些假設、聯想、歸類與推理,多一些反思、感悟。兩個孩子探究的“課題”,涉及動物、植物、天文、地理、歷史等。因為年幼,探究不可能取得“科學成果”,但不知不覺中,他們知識面拓寬了,學習能力也獲得了發展。
兩個孩子的拓展學習從上學後開始,圍繞一個主題,或到書店找書、雜誌,或上網瀏覽,或請教老師。每當教材中有感興趣的內容,兩個孩子總是以拓展學習的方式,進行系統瞭解。我引導孩子拓展學習。
例如,語文,重在培養聽、説、讀、寫能力,我就引導孩子自由閲讀、看報紙,不時聽取孩子的“彙報”,這樣就在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識字量、閲讀能力、分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數學方面,我引導孩子做智力遊戲、看數學家故事。科學方面,我引導孩子觀看科普電視節目、瀏覽科普網站、看科普書籍。
拓展學習也做習題,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做一些相應練習。兩個孩子購買了一些習題集,結合老師的教學進度自由選擇。書店裏有一些試卷集,兩個孩子選擇一些難題做做,總體學習效果不錯。兩個孩子都有整理錯題的習慣,把平時做錯的題目或者想了好久才想出來的題目,抄在專用本子上,不時看看。
小學開始自學效果最好怎麼讓孩子自覺學習?
陳杲6歲時上小學。期末,我與陳杲商量,做出了大膽的決定:跳級。
陳杲直接從六年制的第二冊跳到五年制的第四冊。剛開始時,陳杲成績不好,過了半個學期,成績上來了。跳級後,陳杲不斷受到老師、親友的稱讚,學習興趣很濃。第四冊讀完後,又跳了一年直接讀第七冊。同樣,成績再次趕了上來。
兩次跳級,我給他教科書讓他自學,他不懂時我們夫妻幫助解疑。英語(精品課)難自學,我請謝景如老師輔導了一段時間。等跟上同年級的功課後,我引導他將自學的習慣堅持了下來,抽空自學課外書。
每學期開始後,陳杲總是很快地將全冊教材自學完畢。讀初二時,陳杲已經將初三的數學、科學學完。就算很難自學的英語,他也總是超前學習。
超前學習讓陳杲增加了自信,也提升了學習能力。
陳杲初三時,已經把高一的課程學完了。上高中後,也是下午在家自學。高一時,學了高二的課程;高二時,就把高三的課程全部自學完了。
姐姐陳杳讀初二後,自學逐步成為習慣。她基本上能分清什麼是重點、什麼是難點。每個雙休日,陳杳都自學下星期的內容,將下星期的一些配套題目先做好一些,成績也開始拔尖。
寒假中,陳杳基本自學了初二下學期的課程。初二期末,陳杳已自學完初三的課程。陳杳參加中考模擬考,成績名列前茅。
我們夫妻倆都要上班。陳杳讀高一時週二、週四在家自學,讀高二時隔週在家自學,都是一個人在家。因為有遠大的志向在,總體自控能力較強,陳杳把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高二結束時,已自學完全部高中課程。
孩子倆成年後,評價我的家庭教育,我女兒説的第一句話就是,“爸爸很少過問我的課業,卻讓我擁有難能可貴的自學能力……”我兒子也説,“爸爸引導我自學,讓我免於作業的困擾和標準答案的束縛,走上科學研究之路……”的確,引導孩子自學,是我家庭教育最冒險、也是最成功的經驗。
常有家長問我,老師教的時候,孩子都不肯學,你家孩子怎麼能這麼自覺?我堅信,這與我引導孩子樹立遠大志向有關。志向與自學,是我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我深信,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金鑰匙——志向會產生引力,自學會產生推力,如果具備了這兩種力量,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大材。
陳杲(右)與同學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引導孩子立志家庭教育最可貴的是給孩子夢想我家庭教育的最大經驗是立志與自學。我家龍鳳胎,正是從小樹立的遠大志向,激勵着他們一點點克服困難,一步步走向成功。
如何幫孩子樹立遠大志向?我倒真是下了點功夫的!
讓孩子接觸名人,是立志的好辦法。從農村搬家到瑞安市區時,我特地在瑞安底藴最深的虹橋路安家。我常帶孩子到家門口“尋找名人的足跡”,如考察晚清大儒孫詒讓的故居玉海樓,浙江省最早的醫科學堂——利濟堂,多次去湖濱公園看天文學家孫義燧院士的題詞石刻。
我也常帶孩子外出遊學。如帶5歲的女兒去威海,特地到了與甲午戰爭相關的劉公島拍照,引導她科學報國;帶9歲的女兒去北京孔廟看歷代狀元書法石刻。我曾帶7歲的兒子到清華大學,想辦法在校內食堂吃了飯。飯後漫步在小路,我説,“這腳下的每一塊石子,都有名人走過。”兒子説,“是的,也包括今天我在走。”
看名人傳記也是與名人對話的一種形式。孩子倆小時候看過並受影響的名人傳記有《改變世界的大科學家》等。書中關於牛頓、馬可尼、弗萊明等科學家的事蹟,很能勵志。他們最喜歡《一路投奔奇蹟》,這本關於愛因斯坦傳記的書是孩子倆小時候最珍貴的寶貝。
我有句教育有關的話廣為流傳:“教育,要讓孩子做夢,幫助孩子追夢,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圓夢。”的確,家庭教育貴在給孩子夢想,有夢想就會有奇蹟,有夢想就會有引力,有夢想就會有精神力量。
怎麼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制訂作息表,嚴格執行 休息好最重要
有的孩子學習效率很高,而有的孩子則拖拖拉拉。從家庭教育的角度,這裏有個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學問。
時間管理好了,就能做到勞逸結合,既利身心健康,又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我孩子幼兒時,就有口頭約定的作息時間。上學後,我引導他們制訂作息時間表。我的家教思想是:
必須制訂作息時間表,這是硬性要求。孩子當嘗試到甜頭後,自然很容易由他律變成自律。
至於作息時間表到底怎麼樣,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會參謀,但最終由孩子自己定。如果不好執行,隨時都可以改。比如,孩子説早上6:00起牀,8:00-9:00閲讀,10:00-11:00鍛鍊身體……我都説行。過段時間,孩子説早上6:00起牀太早,那就改嘛,直到孩子自己滿意為止。
凡制訂了作息時間表,就要嚴格執行。在我們家,學習時間玩遊戲是犯錯誤,玩遊戲時間在學習也是犯錯誤。
家庭教育,貴在“法治”。有家長喜歡時時、事事管着孩子,這是“人治”,看起來好像也能管住孩子,但靠大人講一句孩子做一點,孩子容易形成被動的性格。而“法治”就不同。家長管着規則,規則管着孩子,孩子知曉規則,也容易主動遵守,容易形成自律的好習慣。如果家裏沒有規則,相當於國家沒有法律。作息時間表,就是極其重要的時間管理的規則。
讓孩子自己制訂作息時間表,有諸多好處:首先,容易執行,家長管起來力度可大些,起碼孩子沒理由反抗。其次,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家庭教育,不是為了管住孩子,而是重在培育獨立人格。
我兒子14歲考上中科大少年班。大學期間,兒子基本上做到晚上10:00就寢,早上7:00前起牀。後來兒子在中科大的成績GPA排數學系最拔尖,與良好的作息規律有關。
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原院長陳卿教授曾與我談到,決定孩子能否成大材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時間管理能力,二是計劃能力。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想,引導孩子制訂並實施作息時間表,既能培養時間管理能力,而制訂時間表的過程,本身又能培養計劃能力。看來,作息時間表,不容忽視。
缺乏興趣放棄了奧數不要跟風 有選擇放棄一些學習項目2016年7月26日,環太平洋微分幾何會議開幕式後,歐洲科學院院士主持,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報告一小時,接着一位22歲的小夥子也作一小時報告。
這小夥子,就是我兒子。一年來,兒子先後赴加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名校講學。當年9月20日,應邀在哈佛大學講學。畢竟才二十出頭,有如此學術成就是極不容易的。
兒子兩歲多時,就對數字特別敏感,如對書本的頁碼、自行車的車牌、門牌、電話號碼等,總是奶聲奶氣地講了一遍又一遍。
發現他對數學特別敏感,我就有意識地從數學興趣方面培養。如開發了“筷子玩具”,將筷子鋸成幾段,用於擺數字、擺數學計算式子。這遊戲一直做到八九歲,大大促進了數學思維發展。還有就是撲克算24點的遊戲,持續了整個小學階段。
一方面是強化數學興趣,一方面是排除干擾。我總覺得,如果什麼都想學得拔尖,看似得到很多,實際上可能失去更要緊的東西。我就讓兒子放棄一些學習項目,如藝術學習和普遍要求的書寫訓練等。
讀中學時,兒子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初三時迷上奧數,兒子到書店找了幾乎所有能找到的奧數書自學,居然獲得浙江一等獎,因此被瑞安中學提前錄取。奧數自學,常常會碰到很大的攔路虎,而兒子因為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越碰到困難越學得起勁。
但高一時兒子參加奧數比賽,與全國獎無緣;高二再次參加奧數,依然失利。我問原因,他説感覺學奧數沒味道。這時,老師建議到深圳輔導班強化一年左右,爭取得奧數大獎,這樣可有條件保送北大、清華。我問兒子怎麼辦?他説學習也可以,但是總覺得沒興趣。既然缺興趣,我就讓他放棄,這樣就有更多自由時間用於自學其他課程。高二後兒子參加高考,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
大學畢業,兒子申請博士。我希望他選統計學,也徵求“人才魔術師”蔡笑晚先生的意見,蔡先生也認為統計學前景很好。當時蔡笑晚先生的大兒子蔡天文是賓州大學統計學教授,小女兒蔡天西是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教授,我想兒子讀統計學,有可能請蔡家英才幫個忙。但兒子還是選擇了更喜歡的微分幾何專業。兒子每週會與我視頻聊天一次,看得出,他對數學極其熱愛。他説,“數學就是藝術,太美了”,研究數學正如他導師所説的有種“鬥蟋蟀”般的樂趣。
人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子能走進數學研究的世界最前沿領域,主要是興趣使然。我想,如果我發現兒子幼兒時具有數學興趣後而漠視,或者跟風讓他參加雜七雜八的培訓班;如果在他對奧數失去興趣後,出於名校招生的功利而強制他堅持;如果大學、博士時動員、甚至強迫他選擇經濟學、統計學;也許會是家庭教育的重大失誤。
記者後記:
陳爸爸的家庭教育心得,有的有共性,有普遍意義;也有的是專為這一對雙胞胎兒女的秉賦用心設計規劃的。有的能學,有的學不到,有的也可能沒法學。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交流你的看法~
來源:都市快報記者 徐慧興、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