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如今的孩子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高中班主任,我對此深有感觸,有些學生學習非常主動,有些則十分被動,這一現象的背後, 是孩子對學習的認識、家庭教育的效果。
孩子不愛學習,不理解父母?班主任:該反思的是父母。我想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1、有些孩子厭學,是家長喋喋不休地嘮叨造成的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這本是好事,但是卻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事與願違——越是在孩子面前提學習,孩子越是不學習!
造成這一結局的原因 ,恰恰就是父母一個勁地強調學習,讓孩子起了逆反心理。注意,這裏所説的是嘮叨,最常見的是:你怎麼還不學習、你就考這麼點分數、就不能給我學習嗎?如此等等。長年累月,孩子都從小學升入初中了,父母的嘮叨還是那幾句。
這些話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形成免疫,不但沒有作用,而且還讓孩子反感。家長不是不能説孩子,而是要開動腦筋,能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不同年齡階段用心引導孩子,而非完任務式的就那幾句話。
2、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懂得生活,有責任心
衣食無憂,不懂衣食住行的來之不易,是現在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作為家長不能簡單歸咎於孩子。仔細想想,為了給孩子省出學習時間,連最簡單的家務活都不讓幹,這樣的孩子走出家門,還能幹別的嗎?
窮人家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太有道理了。我們當然不能讓孩子故意受窮,進而變得懂事,但是完全可以創造條件,並且通過持續引導,讓孩子真正走進生活,看到生活的艱難,看到所有的收穫都是要通過付出換來的。
有位家長,在孩子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不停告訴孩子,你得好好努力,不然將來你都給你的孩子買不起奶粉!這樣的教育值得提倡,這個家庭條件非常好,但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心有責任。
3、維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好奇心,陪伴孩子時刻充滿信心
其實,對於如今的孩子,要説他們心裏沒有學習是不對的。如今的孩子,生活幾乎就等於學習了,成績自然也就是他們的一切;但,如果真是這樣,孩子為啥又不用心學、主動學?
超量作業、家長的過於關注,簡單把成績和孩子的自尊心、成就感等同,都讓孩子對學習喪失興趣,對於知識的探究喪失動力,所有的學習都是在完任務。這樣的學習心態,肯定不能知難而進、也無法自覺主動學習。
因此,對於現在的孩子,與其焦慮於如何懂事、如何熱愛學習,不如本着耐心、降低期望值,心平氣和地鼓勵孩子,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讓孩子心無雜念地投入到學習中,成績自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