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揭秘上古神話中的大陰謀,炎黃之戰中淪為犧牲品的人是什麼下場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經典

魏晉的陶淵明喜歡在山水之間讀書耕田,尤其喜歡讀《山海經》,還寫了一組詩,其中的第十首寫到兩則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神話。

"精衞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夭無千歲,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精衞填海的故事想必很多朋友都很熟。

炎帝的女兒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水而死,化為精衞鳥。精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草木投入海中,誓要填平東海。

那麼陶淵明説的形夭又是怎麼回事呢?

宋代的曾紘因為"疑上下文義不相貫"把這句改為,"形天無千歲,猛志固常在。"

曾紘認為,陶淵明説的"形夭"是出自《山海經·海外西經》的一個故事。

"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膠為口,操干鏚以舞。"

這段故事的大意是,刑天天帝爭神,天帝割斷其首,將刑天葬於常羊山。刑天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頭,把雙乳當作眼睛,以肚臍為嘴巴,操動干鏚(武器),不停地舞動,致死方休。

而早期的華夏先民信奉神明,崇尚天神。

根據出土甲骨文記載,商朝信仰的神靈是"天帝",同時以商王為天帝帝在人間的化身——即"下帝"。據學者考證,夏朝君主熱衷自居太陽,很可能夏人的信仰是日神崇拜。周朝以後,周人在信仰上天的基礎上,推行祖先崇拜信仰,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奉為"天帝",有天之子的意思。

可見,最早的天帝不是固定的一人,而是類似於祭祀神位,可以不斷延綿代續的。直到道教體系確立下來,昊天上帝才成為了固定不變的天帝。

《山海經》神話自上古時期開始流傳,以異文怪談的形式記載了當時人文、地理的史實,歷時多代,經多人之手修補編撰而成。

結合史實,文中所載的"天帝",有很大可能是當時各個王國部族都認可的上古首領——黃帝。

那麼問題來了,刑天為什麼要與上古時期各個部族首領都認可的黃帝抗爭,又何至於頑固到人死身毀還不放棄?

本期我們來講講刑天的故事。

刑天是誰?

神話學家袁坷曾説:"此刑天者,初本無名天神,斷首之後,始名之為刑天。

《山海經》參校,經中有云:刑天口中好銜干鏚而舞。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刑天是一個上古大神,手中有一把神兵"干鏚",舞起來威風赫赫。

然而事實卻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因為干鏚並不是一把,而是一對。幹就是盾牌;戚就是大斧。上古時代,干鏚既可用以作為戰場上的武器,也常用作禮儀中的道具。

《周禮·地官·鼓人》説:"凡祭禮百物之神,鼓兵舞,恢舞者。"《注》曰:"兵謂干鏚也;恢,列五采增為之,有秉。皆舞者所執"。

周代祭祀"百物之神"時,鼓人擊鼓,以協調舞蹈節奏,人們要跳起兵舞、峻舞。兵舞、拔舞在宗教禮儀中的對象,為"百物之神",一般在每年冬天蜡祭的時候舉行。

身為天神,刑天的兵刃當然不是凡間之物。

據傳説,刑天幼年時在山間砍柴,偶遇了一位人首蛇身,長着滿頭的赤發,自稱是共工。

共工知曉天命,受炎帝指派,培養刑天,還送給刑天一把從太古流傳下來的劈天神斧和一面刀槍不入的盾牌。

刑天當然高興,遂拜共工為師,共工見刑天靈慧,將其畢生法術傳授給他。數年藝成,共工帶領刑天到炎帝處覆命。

\刑天為什麼仇恨黃帝?

為了歷練刑天,炎帝多次委派刑天為部落裏的老百姓排憂解難,準備培養成自己的秘密底牌。

流坡村有夔牛作祟,侵染良田,百姓不堪其苦。刑天得知後,留宿流坡村。

至夜,刑天果然看到一蒼身、獨腿、無角之牛來村中襲略,刑天拿起執干鏚與之相鬥,苦戰三日,夔牛終不敵,為刑天收伏,令為坐騎。

刑天曾在東海發鳩山,救過炎帝的女兒女娃,相處數日,心悦之,刑天向女娃表白。女娃垂首不語,刑天以為其不允,遂離開。

又過了幾年後,刑天聽説女娃溺水於東海,化為精衞。

刑天一想,此事頗為蹊蹺,為什麼?因為東海之神叫禺虢,正是黃帝的兒子。炎黃二帝是兄弟,那麼禺虢和女娃就是堂兄妹的關係。

這麼一想,事情是不是不那麼對味兒了?這件事相當於堂妹在堂兄家的浴室裏淹死了?

如果説華夏早期的祖先是炎黃二帝是神,與人結合生的孩子至少是半神,擁有半神體質的女娃哪有這麼容易溺水而死,還是死在親戚家。

那麼女娃的父親炎帝失去了最愛的小女兒沒有向黃帝討回公道嗎?

沒有。甚至連質問一聲都沒有。

生父都沒有説話,刑天更沒有資格為精衞討回公道。這是第一次,刑天強忍下心中的悲痛。

不久之後,刑天在天地間發生的一場惡戰中,看清了黃帝的真面目。

據記載,共工作亂,祝融奉黃帝之命前去鎮壓,共工不能抵擋,一怒之下撞斷了天柱不周山。天傾地陷,日月星辰向西北方運動,江河水向東南方流淌。

除卻歷史記載中的春秋筆法,我們可以發現,共工之亂無疑是炎帝一脈對於黃帝一脈聲勢浩大的反擊。

這場反擊時斷時續,歷時長久,直到共工被祝融、顓頊、帝嚳等人接二連三的鎮壓,人死神滅。共工的手下相柳氏被從屬於黃帝一脈的夏禹氏擊殺,才宣告結束。

據説相柳氏時候,血氣熏天,不生五穀,大禹派人用土填埋三次也不能奏效。黃帝只能另造祭台進行鎮壓。

炎帝一脈精鋭被黃帝屢次派人屠戮殆盡。血肉親情,哪裏比得上九州共主。第二次,刑天失去了師傅。

沒了精鋭的炎帝能抵抗黃帝多久呢?黃帝集合了天下諸侯,在阪泉跟炎帝展開大戰。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yì)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炎帝召集自己僅剩的部族,艱難展開決戰,三戰而敗,倉皇潰敗。

《逸周書》載,黃帝對炎帝窮追不捨,擊殺於中冀。

這是第三次,刑天失去了自己效忠的部族。

最愛的姑娘、栽培他的恩師、養育他的部族,都不在了。刑天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即使是天下的聖主,就可以不顧骨肉親情,一定要趕盡殺絕?甚至是極力命史官模糊事實,抹黑對手,把自己的殘忍輕輕掩蓋?

天下至大,唯獨逃不過一個理字。

炎帝生於常羊,刑天與黃帝約戰於常羊山。

刑天願以一人之力挑戰至高無上的權威,為炎帝部族討回公道,不死不休。

刑天只是能征善戰的勇士,哪裏比得上有天地神通的黃帝。

他想過自己會失敗,卻沒想到會敗得這麼快這麼直接。

交戰時,黃帝的威壓施放下來,他竟……毫無還手之力,一招就被黃帝砍去了頭顱,葬於常羊山底。

壯士可以死,但精神不滅。

刑天由自不服輸,失去頭顱的他除去上衣,以乳為目以臍為口再次挑戰黃帝。黃帝不願和失去戰鬥力的刑天纏鬥,拂袖飛離了常羊山。

後來,史官用曲筆記載了這次華夏曆史上驚天動地的挑戰。

\我們為什麼要將刑天的神話代代相傳?

戰神往往無頭,印度古神話戰神逝尼薩(G a n e s a)即無頭,後被天神續以象首,但仍常現無頭嬰兒本相。古希臘神話戰神蘭克(N i k e),則系無頭女神。

如果華夏有戰神的話,當是刑天的樣子。

刑天並不以黃帝的權威為權威,從不認為天帝的一切都是對的,更不認為黃帝的權威是必須要服從的。這是曾經先民不可想象的。

刑天要挑戰的是上天賦予的神權,想要改變以天帝為中心的規則。他是一個失敗的叛逆者,更是一個為了公理敢於獻身的英雄。

戰國時代,孟子曾説:"勇士不忘喪其元。"

元即首,腦袋掉了,還能"不忘",可見其心志堅定。

屈原在《楚辭·九歌·國瘍》裏讚美刑天,"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縱觀中國神話,充滿了這種浪漫的抗爭精神。

門前有山阻路,我們便把山移開。(《愚公移山》)

天道不仁,令九日烘烤大地,我們便射去多餘的太陽。(《后羿射日》)

女娃被大海淹死,化身小鳥也要把海填平。(《精衞填海》)

即使因為挑戰天神權威被砍下頭顱,也要挺直胸膛,揮動武器鬥爭。(刑天舞干鏚)

古希臘人亞里斯多德曾説:"神話是通向真理的故事"。

中國人從小就是聽着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勇於抗爭的精神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構成了我們文化基因裏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使平時自己意識不到,但每到關鍵時刻,這種精神力量總會煥發出來,指引我們民族披荊斬棘,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