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北真的可以改變一生嗎?”這些天,某知識分享社區上,這個話題瀏覽量近千萬,頗為火熱。觸發該話題討論的有對“知識是否還可以改變命運”的新追問,也有不少家長的育兒焦慮。
切實地説,在有上千回答者的網絡討論中,很多是分享自己或他人、上了清華北大或沒上清華北大的人生經歷。有人上了清北,覺得人生就此被改變,還有的人覺得人生依舊碌碌無為;另外有的人雖然沒上清北,覺得依舊實現了成功,當然也有人覺得無緣清北、人生艱難。
雖然經歷各異,這上千個答案卻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討論如何實現一個成功的人生。而對於成功人生的衡量標準,通常也集中在高薪工作、不錯的社會地位、有房有車等方面。其中一個最保險的看法是:進了清北,不能保證一定可以跨越到社會上層,但一定可以保證不會跌落到社會底層。
所以這一提問的背後,與其説是討論“知識是否還能改變命運”,不如説是個體遭遇這樣的困擾:當前社會競爭中,有沒有一把萬能鑰匙或者一個必勝寶典,保證自己早日實現成功人生。人們熱議教育,實際上反映的是人們普遍的階層焦慮。
伴隨着中國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從高速發展進入平穩發展階段,社會分工愈發複雜,市場競爭愈加激烈,人才要求愈發迫切,貧富差距也開始拉大。教育作為最重要的中間機制,也逐漸從粗放發展到精密階段,甚至在競爭中出現內卷和異化,“雞娃”就是近幾年新形成的最典型現象。
“雞娃”一詞起源於網絡,特指北上廣深一些中產階層的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給孩子打雞血,從小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包括補課、特長班、奧數比賽,或是歐美夏令營、NASA體驗營和馬術訓練……“雞娃”家長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以進入名校為最終目標,無論是清華北大還是美國藤校,一分鐘也不敢鬆懈,就希望孩子的未來繼續保持“精英圈層”的本色,幾乎將自己所有人生的意義都押注在孩子的發展上。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忘記撫養和教育孩子原本的初衷。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長期競爭的環境中,直白一點説,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知識的目的變成了“贏在起跑線”。“雞娃”現象的背後,源於人們對於自身所處階層的焦慮感以及不滿足,源於人們一種想要向上流動、努力超越的慾望。而更為深層次的,是當前競爭的加劇,以及長時間以來較為單一的、對於成功的評價體系。
有房有車,看起來生活優渥的中產階層對自己的境遇無法停止焦慮,即使在大城市過上了看起來體面的生活,內心依然在尋找心安之處。因為競爭壓力巨大,很多行業其實還是在吃青春飯,高薪是靠熬夜趕項目換來的,沒有人不憂慮自己隨時可能被更年輕的一代超越。
可以説,他們今天獲得的一切,都是一路靠競爭和奮鬥換來的,很自然的,他們也會用同樣的奮鬥路徑來教育孩子。於是我們看到了“贏在起跑線”,甚至是“贏在子宮裏”的極致追求,家長們眼中是一場又一場輸不起的育兒大戰。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儘管國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在強調公平和健康,但是家長們的心絃卻不敢有絲毫鬆動;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希望在一個問題中得到“上清北就能改變人生”的簡單答案。
但是否有人真的思考過,在今天,教育和階層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如果教育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實現父母對於階層躍升的期待,是否已經脱離了教育最本質的初心?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在扼殺教育的同時,是否也在扼殺我們的生活?人們寄希望於通過好的教育改變階層,但其實更好的教育是需要超越這樣的狹隘的,需要看到比高分、名校、財富更重要、更受人尊敬的東西,是需要明白如何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
人們寄希望於“上清北改變一生”,但進入名校遠不是終點。從大學到社會,在這個真正脱離父母、掌握獨立人生的時期,最重要的不是贏得競爭,也不是完全順從父母的心意,抹去自身獨一無二的特點,雕刻成長輩所期望的模樣。更為重要的是在離開父母的懷抱後,也能獨立戰勝生活中的挫折,是在進入社會後也依舊保持樂觀和興趣,是能夠努力在有限的人生裏,延展出屬於自己無限的生命力。
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競爭愈發激烈的社會中,我們難以不被社會的評價體系所裹挾,最終隨波逐流。不過,就像這個熱門回答中的每一個故事一樣,筆者相信,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終將通過反思,找到自己的答案。(作者:嚴飛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