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全民閲讀納入文化強國評價指標

將全民閲讀納入文化強國評價指標
將全民閲讀納入文化強國評價指標

北京團

全民閲讀已經第八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也明確提出“2035年建設文化強國目標”。對此,北京團人大代表帶來相關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韓永進

全民閲讀距離國際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作為國家圖書館前“掌門人”,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衞生委員會委員、國家圖書館理事會理事長韓永進代表十分關注全民閲讀以及文化建設的相關內容。

韓永進認為,建設文化強國目標背後一定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和體系,有一系列的標誌事件,“我覺得全民閲讀十分必要,一定是文化強國最重要的指標和標誌之一。”

結合現實,他提到,一方面社會大眾已經看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國家在全民閲讀方面距離國際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國際圖聯的一份調查顯示,在硬件上,每5萬人應該有一座公共圖書館,但目前我國平均十幾萬人才有一座公共圖書館。從軟件上看,成人閲讀紙質圖書加上電子圖書總共不到十本,而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大概是幾十本,在以色列,人均閲讀量甚至達到60多本。

所以,全民閲讀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希望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以及社會的力量,我們都可以通過閲讀的路徑進行學習和了解,從而汲取先人的思想以及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從而把握當下,創造未來。”

那麼,如何做才能逐步實現全民閲讀?韓永進引用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的讀書理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韓永進認為,我國的全民閲讀已經“過了第一境界這一關”,大眾已經明確了全民閲讀的重要性和目標。當下中國正在進入“第二境界”,他説,現在讀書學習有多種多樣的方式,特別是科學技術給人類閲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電子書等碎片化的閲讀方式也非常多,現代的閲讀方式可以説是古人望塵莫及的,大眾可以抓住當下的機會更多地汲取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力量。通過愛讀書、善讀書,從而邁向第三關,達到全民閲讀的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全國人大代表何福勝

將20萬部中國古籍數字化 建設“中國古典知識庫”

作為來自大學的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語言教學中心教授何福勝也十分關注文化傳播、文化自信的提升,他今年在兩會上帶來的建議就和建設“中國古典知識庫”有關。

他提到,中國古籍有20萬部,體量大,也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載體。但在學術研究中,他發現目前古籍尋找起來還很費力,“我們沒有一個古典知識庫,這給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帶來很大阻礙。同樣,社會公眾也缺乏一個有效的途徑可以系統地閲讀古籍。”

何福勝介紹,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幾名教授在進行學術研究中發現,目前國內外均有古籍數字化的相關工作,但都不夠系統,比如哈佛大學有“中國曆代人物傳記資料庫”,我國也有古籍數字化的相關推進,但力度都不夠。

在建議中,他還明確,之所以提出“知識庫”而非“數字圖書館”,是因為知識化相比數字化要更進一步,“知識化”能實現所有存世古籍的知識組織、再生、管理與利用。隨着計算機深度學習能力、文本挖掘等大數據相關技術和人工智能學科的快速提升與發展,學界在呼籲繼續推進古籍數字化的同時,開始呼籲古籍由數字化向知識化的轉變,從而更好地進行研究,對古籍進行深層次的利用和傳播,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多讀書,讀好書。

何福勝説,“中國古典知識庫”的建設,不僅關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推進,也關乎我國的信息安全和文化自信,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件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不過建設這樣龐大的“中國古典知識庫”需要動員多方力量。他建議,在國家相關職能部門調研相關情況的基礎上,聯合組成“中國古典知識庫”建設領導小組,由技術和學術綜合實力雄厚的高校或科研部門牽頭,聯合全國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和圖書館,組成“中國古典知識庫”建設工作委員會,充分調動全國的相關資源,儘快論證、啓動該項工作。

聲音

推進學校引入財經素養教育課程

“現今信用貸、校園貸逐步深入到學生羣體,甚至引發了一些悲劇事件,十分引人關注。”在此次會上,何福勝代表還帶來了《關於推進學校財經素養教育的建議》,通過系統調研,他給提高學生“財商”開了“藥方”,他建議應從國家層面搭建財經素養教育系列,引入財經素養教育課程。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各類經濟案件,特別是其中的電信詐騙、網絡詐騙、高利貸、網絡貸、套路貸、校園貸、信用卡遭盜刷等問題及其引發的悲劇。“近年來,學生受騙的報道經常出現,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財經素養教育的缺失,應該從大中小學校,甚至幼兒園抓起,引入財經素養教育課程。”他説。

但在實際調查中,何福勝發現,自2006年到2020年這14年間,我國在不斷頒佈與財經素養教育相關的政策性文件,但大多由不同部門根據自己的工作重點分別強調財經素養教育的某一部分內容,如強調要將保險教育、消費者教育、金融教育、投資者教育等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內容和政策都比較分散,缺乏以國際公認的“財經素養教育”統合概念為標識的國家政策,且落實主體不明,實施力度不夠。

他以具體的學科教材舉例説,我國學校現有的學科教學內容中也部分涉及財經素養教育的內容,如高中的《經濟與生活》,小學和初中的《道德與法治》,以及數學、語文、地理等學科教學中都有一些相關內容,但存在碎片化的問題。

同時,目前中小學校財經素養教育的師資主要來源於政治、生物、地理和數學等學科教師,以學科融合、綜合活動等方式展開財經素養教育,學校普遍缺乏能夠勝任財經素養教育的專業師資。

如何解決我國學生的財經教育素養?何福勝建議應借鑑發達國家經驗,充分發揮學校培養人才的主體職能,推動教育部等國家層面的機構賦予學校開展財經素養教育的充分政策依據,儘快在大中小幼學校以不同的方式正式實施財經素養教育,使學生從小具備基本的財經素養,以更好更穩地融入未來的社會經濟生活。

本組文/本報記者 劉洋

供圖/北京市人大常委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8 字。

轉載請註明: 將全民閲讀納入文化強國評價指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