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洋)近日,教育內卷化、凡爾賽、“普通孩子”頻頻在社交媒體刷屏,折射出當下的教育焦慮現狀。12月22日,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羣、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著名學者周國平等30餘位教育專家、校長齊聚,就中國式家長焦慮、教育新生態、未來學校、全人教育等話題展開分享。
圖為年度盛典現場
在“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主題演講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從為兒童發展創造友好的環境、家庭教育、教育新生態等方面進行了分享。
談到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周國平表示,教育生長需要三個友好環境,分別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中國父母的焦慮是壓在中國孩子心靈上最沉重的負擔。“我們應該淡化分數的作用,接受孩子的平凡,讓每個學生因為他的特長受到尊重,得到友好的對待,擁有自信和快樂。”
周國平在發表演講
“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家長往往是最輕鬆的,在教育這件事情上,家長使的勁越大,可能造成的負面結果就越強,因為抑制了孩子自身的生命力。”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建議家長,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幫助孩子建立終身成長的心態。
在談到教育新生態時,林羣認為,如今的數學教育面臨着“公式太多,思想太少”的難題,所以導致很多人都害怕數學。
對於教育的“公式化”,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給出的解決辦法是“返璞歸真”。他主張把學習還給學生。“知識不是從外部輸入,而是在人的腦袋裏慢慢建構出來的。因此,對教育來説,很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在圓桌論壇環節,近20位教育專家、校長、企業掌門人圍繞“未來學校的生長與重塑”、“全人教育的精神守望”等話題展開討論。
圖為圓桌論壇現場
“未來的教育是私人定製的教育”,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教育集團總顧問朱建民認為,“在後高考時代,拼的就是人的想象力、創造力、領導力以及合作精神。”
提到全人教育,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雲杉認為,教育不一定非要評價,對評價要謹慎再謹慎。一個人的發展是心、手和腦的共同發展,心的背後是學生對學校要有信任,對老師要有愛,“我們不能把學校變成一個處方單、監督單,老師也不是一個批成績的工具。”
新京報記者 劉洋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