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憲運動”為何沒能成功?不但沒成功而且還要了大清朝的命

1905年清廷準備安排五大臣出洋考察,7月16日,清政府發佈上諭:“派載澤等分東西洋考察政治。”直陳朝廷的難局:“方今時局艱難,百端待理,朝廷屢下明詔,力圖變法,鋭意振興……茲特簡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等隨帶人員,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

清末“立憲運動”為何沒能成功?不但沒成功而且還要了大清朝的命

由於,受革命黨人吳樾的炸彈影響,考察憲政的五大臣名單稍有調整,並被分為了兩路:載澤、尚其亨、李聖鐸前往日本、英國、法國、比利時;戴鴻慈、端方前往美國、德國、奧匈、俄國、意大利。考察政治大臣出訪約半年,這期間更是考察了14個國家。

這在晚清的政壇上算是一件非常轟動的大事,它就是“立憲運動”。但這個被無數先進分子視為能夠救中國的“創新行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了,讓眾多開明人士非常失望。然而,這次運動的失敗卻是早已註定的結果,因為,這次立憲運動只不過是在口號上喊得響亮,但在實際的行動上卻是毫無力度的。

所以,這樣的運動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清末“立憲運動”為何沒能成功?不但沒成功而且還要了大清朝的命

首先、參與人員:

作為晚清時期,新政治體制的一次實驗,立憲運動對於促進清政府舊體制的改變,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而在這次運動當中,有幾個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構成了這次立憲運動的主要參與者。

説到這次運動中的重要組成人員,就不能不提到尚其亨和戴鴻慈了。尚其亨是清朝的五大臣子之一, 其家族顯赫,在清朝廷當中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他也是出洋考察隊伍當中的成員。戴鴻慈,廣東人士,他經歷了四代王朝,是清朝廷當中地位極高的大臣,同時,他也是我國近代史當中的首位司法長官。他多年為官,一直都致力於新政的推行。

雖然,這兩位並不是立憲運動的直接發起人和推行者,但是,因為這次運動與他們的“新政”思想不謀而合,所以,更是得到了他們兩人的認可和支持,並對這次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清末“立憲運動”為何沒能成功?不但沒成功而且還要了大清朝的命

其次、失敗原因:

立憲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於當時的中國還處於非常落後的發展狀態,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們的思想意識,都停留在傳統的封建社會體制階段,特別是小農經濟,已經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一個通病,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詬病,已經將當時中國發展的根基都給毒害了,這就如同一顆爛了根的大樹,就算給它再好的肥料,也無法讓其變得枝繁葉茂。

而促使立憲運動失敗的第二個原因,則在於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慈禧為首的封建統治者們,仍然停留在封建帝制當中,養尊處優的生活已經過慣了,唯我獨尊的權力更是無法放下,所以,他們是不可能允許有對皇室權威構成威脅的另外一股力量存在的。他們表面上支持立憲運動,但實際上,不過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承諾”而已,到了真的需要觸動實權的時候,便都無法忍受了。

這次運動失敗的第三個原因在於,的確有一些反華力量對於這次運動進行了阻撓。因為,他們不能放棄中國這塊“肥肉”,更不願看到中國變得強大,所以,他們就想方設法破壞立憲運動的實施,多方施加壓力,讓這次運動備受阻撓。

最後,這次運動缺乏廣泛的羣眾基礎,參與運動的不過是少數開明分子,而他們所代表的也不過是那些皇室貴族,普通老百姓甚至不知道什麼叫做立憲運動,參與其中更是無從談起了。這種沒有形成廣泛合力和普遍認同的運動,自然也是沒有發展媒介的,所以,運動的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

清末“立憲運動”為何沒能成功?不但沒成功而且還要了大清朝的命

第三、主要影響:

在這場發生在光緒年間的立憲運動當中,發起者們主張向西方學習,並將封建帝制改為君主立憲制度,同時,建議成立國會、頒佈憲法,可以説對清朝末年的政治走向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這次運動是中國封建帝制向民主社會發展的一次大膽嘗試,是中國數千年封建帝制的一次突破性發展。正是在這次運動的推動之下,清政府開始興辦洋學堂,並且,派出留學生出國學習、深造,並積極吸取西方的各種先進技術。

此外,清政府還開始了一系列的新派變革,比如鼓勵興辦實業、破除婦女裹腳的舊風俗、廢除了科舉制度等等。雖然,這次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它在中國近代發展當中的重要意義卻是不可磨滅的。

清末“立憲運動”為何沒能成功?不但沒成功而且還要了大清朝的命

最後、歷史評價:

雖然,立憲運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於其發生在清朝末年,清廷統治本就風雨飄搖的時期,所以,它發生的條件並不充分。此外,對於運動的推行者們來講,他們試圖通過這次運動徹底改變大清的“國運”,統治階級也將其視為一種新的統治手段,希望藉此來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力。

此外,清政府之所以同意進行這次運動,主要在於他們看到了日本作為一個彈丸之地,竟然戰勝了強大的俄羅斯,而清廷的人們將這種勝利歸功於日本所實行的立憲制度。同時,在甲午海戰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帝國主義更是加速了對華的侵略速度,但是,由於義和團的爆發,讓他們的美夢破碎。

所以,侵略者們便想到了另外一個統治大中華的辦法,就是:利用扶植出一個傀儡皇帝,靠“以華制華”的方法為自己謀利,所以,他們更加支持清廷推行民主立憲制。而當時的清朝政府,正處於辛亥革命之後的混亂當中,任何可以救命的辦法,清廷統治者都樂於嘗試。

再者,清朝派出的那些個留學生們也都支持立憲運動,他們認為這是可以鞏固統治,保住皇權的好辦法。但也有人認為,這次立憲運動不過一個騙局,不過是那五位留洋回來的大臣為了覆命交差,而故意挑好聽的彙報罷了。而那些稱讚立憲制度的奏摺,也是梁啓超代寫的,所以,這很難不讓人產生懷疑。

清末“立憲運動”為何沒能成功?不但沒成功而且還要了大清朝的命

雖然,清政府並不是真心進行改革,不過是裝點門面,以求維持殘局。但新政中編練的新軍,許多在資產階級革命黨的宣傳下最終變成推翻清朝統治的重要力量,興辦學堂和選派留學生中更是出現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這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更為後來辛亥革命的爆發及成功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

【《晚清“立憲運動”》、《從甲午到辛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72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末“立憲運動”為何沒能成功?不但沒成功而且還要了大清朝的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