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詳的《西遊記》中的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時期的高僧玄奘。唐玄奘根據自己去天竺國(今印度)取經途中的所見所聞,寫下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在這部著作裏邊記載了很多奇聞逸事。對於玄奘所記載故事的真實性,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有的認為故事或傳説是真實的;有的則認為這些故事是玄奘憑空杜撰的。直到近代,考古發現了這些神話傳説的實物證明,才證實了《大唐西域記》的真實性。這些實物就是:沉寂了1000多年之久的丹丹烏里克的千年畫圖。
丹丹烏里克在唐代稱梁謝城,屬於當時的于闐國,是當時一個非常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印度文化源源不斷地從外面注入,與當地本土文化和大唐文化相互融合,相生相長,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風格。丹丹烏里克位於新疆和田縣東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玉龍喀什河畔。其遺址散落在低矮的沙丘之間,一羣羣古老的建築物在沙漠中半露半掩着,殘垣斷壁隨處可見。
20世紀初,英國考古探險家斯坦因發現了幾幅珍貴的唐代木板畫和壁畫,在世界美術界曾經轟動一時。這就是《傳絲公主》、《鼠神圖》和《龍女圖》。最為神奇的是,這些繪畫作品竟然與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某些記載完全一致。
1、木板畫《傳絲公主》。畫的是一個貴族模樣的唐代婦女,她戴着高高的帽子,帽子裏似乎藏有什麼東西。在她兩邊都跪着侍女,左邊的侍女左手還指着貴婦人的帽子。畫板的一端放着一個籃子,裝滿了葡萄之類的小圓物,另一端還畫着一個多面形的東西。這幅畫是什麼含義呢?它想向我們講述怎樣的故事呢?
《大唐西域記》揭開了謎底。原來,畫上的貴婦人是唐代的一位公主,被皇帝許配給了于闐國王。于闐國那時沒有蠶絲,國王於是懇求公主帶蠶種過來。可是,當時中國嚴禁蠶絲出口,怎麼辦呢?這位聰明的公主就把蠶種藏在了帽子裏,順利出了關。由此看來,那畫中籃裏裝的根本不是葡萄,而是蠶繭。而另一端畫的則是用來紡絲的紡車。相傳這位公主是第一個把蠶桑業介紹到于闐的人。
2、《鼠神圖》。《大唐西域記》記載了這樣的故事:于闐國都城西郊有一座鼠壤墳,傳説裏面的老鼠個個大如刺蝟,領頭的是一隻渾身金銀色彩的碩鼠。但人們只是聽祖輩們説過,誰也沒有真正見過。有一次,匈奴數十萬大軍攻打于闐,恰巧就駐紮在了鼠壤墳旁。于闐國國小人少,只有數萬兵力,無力抵擋匈奴,國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實在是走投無路了。
危急之時,國王想起了傳説中的神鼠,於是抱着僥倖心理擺出豐盛的供品,向神鼠祭拜了一番。晚上,國王果真夢見一巨鼠,建議他第二天出兵,並許諾必助其一臂之力。第二天交戰時,匈奴軍的弓弦、馬鞍、軍服之類不知什麼時候都被老鼠咬斷了,匈奴兵士戰鬥力鋭減,于闐軍隊一戰大獲全勝。為了感謝神鼠,國王下令建造了神祠來供奉它。木板畫《神鼠圖》就畫着一個頭戴王冠的鼠頭半身人像,在其身後還放射着橢圓形的光環,威風凜凜地坐在兩個侍從中間。這應該就是傳説中的鼠王!
3、《龍女圖》。這個畫圖中描繪的場景與《大唐西域記》《龍女索夫》的故事極為相似。傳説在於闐城東南有一條大河,原本浩浩蕩蕩,奔流不息。有一年,河水不知何故突然斷流了。河兩岸人畜飲水困難,莊稼乾枯,萬千百姓難以度日。此事驚動了國王,國王命國師察看緣由,國師國師國王這種現象與河裏的龍有關。於是國王在河邊建了一座祠廟來祭祀,果真出現了一龍女,説她丈夫死了,如今無依無靠,要是國王能送她一個丈夫,水流就可以恢復。國王同意了,選了一個臣子,穿着白衣騎着白馬躍入河中。從此,河裏的水真的就再也沒斷過。
瞭解了這個故事,再來欣賞這幅壁畫就不覺得怪異了。壁畫的正中是一名頭梳高髻的裸女,佩戴着項圈,臂釧、手鐲,亭亭玉立於蓮花池中。左手撫乳右手置腹,欣喜而又羞澀地回頭俯視着腳下的一個男童。這名男童也是赤身裸體,雙手抱着裸女的腿,並仰視着她。根據古代佛教繪畫神大人小的處理方式,很明顯,裸女應該是龍女,而男童是她向人間求婚得來的新夫。
這種史料與實物的高度統一,應該不能用歷史的巧合去解釋。但有的學者仍持有異議,他們認為對繪畫內容的解釋應該從佛教故事中尋求,而不能只停留於當時的世俗生活中。那麼,木板畫和壁畫的內容真是《大唐西域記》裏所記載的內容嗎?至今還有爭議,不知道讀者朋友怎麼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