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復旦、上交……名校學子畢業後都去哪裏高就了?在不少人心目中,只有去了高級別政府機關、大型國企央企或是互聯網大廠,每日衣着光鮮、意氣風發地出入設施齊備、寬敞舒適的辦公場所,才能匹配得上名校畢業生的頭銜。
也因此,近年來,網絡上一出現清北畢業生就職某某鄉鎮、某某街道辦的消息,總能引發熱烈討論。名校畢業生和基層工作,這二者在公眾心中,似乎總是難以匹配的。
近日,“清華碩士的社恐被大媽治癒了”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碩士就讀於清華大學城鄉規劃學專業的王若冰,畢業後接到的第一個工作任務就是作為責任規劃師,負責北京朝陽某社區面積約1000㎡的小微空間改造。不太擅長與陌生人打交道的她,一開始在調研居民實際需求的過程中屢屢碰壁,後來在很多熱心大媽的幫助下慢慢融入社區圈子、細緻瞭解居民生活日常,最終的改造方案獲得了居民的一致認可。
在王若冰的故事裏,我們看到,責任規劃師——聽起來高大上的工作,落到實處就是與社區居民打交道,瞭解他們日常生活的習慣、遇到的不便和亟待解決的難題。為了更好地滿足老年人想要多曬太陽的需求,王若冰從早到晚,仔細在筆記本上記錄了小區公共空間各個時段的日照情況,希望能做出最合理的設計規劃。
“年輕輕的,真是為我們做了一個大事。”“希望年輕的黨員接好班,好好工作,繼續努力!”當王若冰主動上門給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講解改造方案之後,老人的老伴激動地將自己珍藏多年的黨徽送給了王若冰,王若冰也將自己6年黨齡的黨徽送給了老人。
名校畢業生投身基層工作是“大材小用”嗎?
其實,基層工作往往瑣碎複雜、千頭萬緒,最能磨鍊人的心志、鍛鍊人的能力。名校出身並不意味着好高騖遠,名校光環也不是迴歸日常的阻礙,基層正是從書本走向實踐的最好舞台。
年輕一代的自我認知和價值確立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選擇參與基層工作,腳踏實地紮根基層、為民務實,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剛從平面單純的校園生活走入立體複雜的社會實踐中的年輕人,往往會有一些羞怯青澀,會有不夠成熟的應對方式,無論他們曾經在學業上多麼優秀,在社會這門學問上,他們也只是“萌新”。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質疑,在更多熱心人的鼓勵與幫助下,這些“萌新”們才會更快地成長成熟,更好地實現價值與回饋社會。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