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入關後,為何守不住函谷關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建立一統的封建王朝,提到秦朝能夠從戰國七雄中脱穎而出的重要原因,歷來眾説紛紜。商鞅變法為秦朝崛起奠定了基礎,魏冉、范雎等名相前赴後繼為秦朝指明瞭方向,白起、王翦等良將帶領大秦鐵騎踏破了山東六國的城牆,這些因素共同為大秦騰飛提供了助力。
除了這些偉大的開拓者外,函谷關對秦地起到的屏障作用也無法忽視。在秦國積弱時,正是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使得敵人一次次無功而返,縱觀數百年的戰國風雲,函谷關被破的次數屈指可數,幾近於無。
劉邦入關後,他曾經想據函谷關抵擋項羽,然而當年在秦軍手上堅如磐石的函谷關,在項羽面前彷佛紙糊泥捏一般,令劉邦大感意外。一、劉邦先於項羽入關,手下人勸他據關為王
1.楚懷王派遣項劉雙線作戰,並以關中王作為封賞
在秦末的反秦鬥爭中,西楚是較為強大的一股勢力。當是時,秦軍主力正在圍困趙地的最後一個根據地鉅鹿,趙國向西楚求救。楚懷王抓住秦軍東線防守空虛的良機,一路讓宋義和項羽北上救助鉅鹿,一路讓劉邦西進進攻關中,並且規定先入關者為王。
按照前朝舊制來説,楚懷王也就是一個諸侯王,撐死了能和秦王平起平坐,而且關中人根本不聽從他的號令,所以他提出的封賞關中王,本質上就是一個缺乏兑現基礎的政治口號罷了。
不過在劉邦看來,這個約定十分誘人,萬一實現了,自己就能從一介草民躍升為諸侯,因此十分積極的作戰。
2.劉邦意外先行入關,手下人勸他據關以抗項羽
由於秦軍北軍精鋭被牽制在鉅鹿附近,南軍精鋭在百越之地無法回防,劉邦的西行之路十分順利,在得到了酈氏兄弟、彭越、張良的相助後,漢軍一路摧城拔寨,從武關先行進入關中。
嚴格來説,劉邦之行如此順利,確實是佔了北線軍的便宜,因此他必須要考慮項羽的感受。不過面對咸陽數不盡的財富,劉邦開始動心了。
讓劉邦動心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地的天然屏障函谷關。在那一刻,他忘記了自己昔日戰友可怕的戰鬥力,而是開始回憶當年山東六國無數次在關外無功而返的歷史。
這是劉邦自離開楚地後,犯的唯一一個錯誤,可是這個錯誤,卻足夠致命。
果然,項羽在聽説劉邦沒有打開函谷關歡迎自己,而是據關防守後,立刻出離憤怒,並且親自帶領大軍攻打函谷關。二、漢軍和西楚實力雖有差距,但是佔據函谷關後並非無一戰之力
1.漢軍和西楚軍的軍力存在巨大差距
其實當時的反秦勢力從理論上説是平等的,按照前朝的等級制度,可以算是諸侯,理應和項羽平起平坐。然而在項羽展現出了極其可怕的戰鬥力後,諸侯主動選擇了臣服。
這種臣服並不是指在禮儀上極盡諂媚,更是體現在諸侯手中的本部兵馬從此要完成服從項羽的調派。
如果項羽要求諸侯的本部兵馬去做炮灰、去衝鋒、去掩護西楚士兵,那麼諸侯必然將命令在本部中層層下達,來實現項羽的要求。
畢竟比起敵人,在項羽的西楚軍手下生還的概率更低。
因此,諸侯的兵馬可以説得上是完全歸入項羽麾下,趙國的司馬卬、齊國的田安、魏國的魏豹更是親自上陣為項羽殺敵,西楚和漢軍的軍力相差巨大。
2.漢軍是否有一戰之力?
雖然雙方軍力差距巨大,但是漢軍並非無一戰之力,如果參考之前在函谷關下發生的戰役,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不過這種機會的出現是有前提的,當年秦國之所以能成功據敵,首先是秦人在軍功晉級制度的刺激下作戰奮勇,其次是戰國時期秦朝名將輩出,最後是聯軍為了保留有生力量,絕大多數時候心懷鬼胎,不肯奮勇作戰(匡章和田文將齊軍作為主力部隊後,就和聯軍一起攻破了函谷關)。
雖然此時漢軍的戰鬥力不能和秦軍相提並論,但是剛剛經過多場戰役、車馬勞頓的西楚軍和聯軍,實力也不能和強大的山東六國聯軍相提並論,佔有備戰先機的漢軍如果做好本職工作,還是有機會的。三、漢軍缺乏軍事人才,佔據天險卻不懂利用
比起理論,實踐往往由於存在着許多不確定性,最終偏離了理論,這也是為何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出現。
就算知道了如何防守的方法,就憑眼下漢軍的將領,也很難順利執行。
此時劉邦手中有哪些將領呢?灌嬰、韓信,之後和劉邦合作的英布、彭越此時還在各忙各的,沒有出場,眼下主要的將領就是酈商、樊噲和夏侯嬰了,甚至有時候劉邦都得親自上場,這些人的軍事能力比起項羽極其有限。
首先,這些人的最大能力就是欺負縣城,攻打大城市費勁,比如豐邑,劉邦以多打少,多次在這裏吃了大虧,最後還是是項梁幫着打下來的。昌邑在彭越的幫助下都無法攻克,要知道彭越後期領項羽都頭疼不已: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
陳留是守門人酈食其裏應外合打下來的,千萬不要以為酈氏兄弟很生猛,他們在打開封時候原形畢露。因此這些人其實很缺乏軍事自信,在勇力上先輸一陣。
其次,漢軍將領出身低微,對於兵法的應用很不瞭解,反觀項羽的軍事能力無論在當時和後世得到了巨大肯定,並且絕非是運氣所致。項羽是將門之後,從小便受到過系統培訓,之後在無數的實戰中積累了大量作戰經驗,這是漢軍將領難以通過之前的經歷彌補的。
最後,上文説到漢軍有十萬人,然而劉邦本部軍力就是三萬人,在入關後收編了秦軍的七萬餘人,這才達到十萬之數。這些人心裏是不忠於劉邦的,只不過眼下秦王子嬰投降,他們作為亡國之軍必須找到新的靠山。由於劉邦之前在關中約法三章,雖然開空頭支票的嫌疑巨大,但是項羽在此前殺降二十萬,秦軍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了,最終只能投入劉邦麾下。這七萬人的作戰能力因此存疑。
因此,雖然過去的歷史留給了漢軍如何利用函谷天險的經驗,但是憑藉着目前軍中將領的能力,以及數量有限的本部兵力,函谷關註定難以在漢軍手上發揮真正的威力。
項羽到達函谷關下,此時天下形勢已然明瞭,秦朝再也無力對西楚軍造成威脅,關上的漢軍旗幟向項羽宣告楚漢爭霸的時代即將到來。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如此看來函谷關下必有一場惡戰。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項羽攻打函谷關的過程極其輕鬆,彷彿進自己家院子的大門一般。這件事在《史記》中只留下了九個字:"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即使太史公行文簡練,也不至於將牽涉到五十萬人馬、幾乎所有當時名將的戰鬥如此高度概括吧,可是這種情況卻真實出現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只有兩個,一是在太史公心中,項羽攻破函谷關是必然事件,二是因為此戰的過程比較輕鬆,漢軍的抵抗幾乎可以忽略。如此看來,之前劉邦的信心,只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台罷了。
劉邦錯誤地認為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在天時,在地利,自己在關中收穫了民心,又得到了秦朝建設數百年的雄關,容易自大的性格再一次暴露無遺,然而他卻忽略了漢軍和西楚軍的實力差距,也沒有想明白為何西楚軍會連戰連捷,甚至是認為自己一路順利進軍是因為自己能力強大。
函谷古道地勢未曾改變,然而人力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沒有想明白這點的劉邦,險些為自己的錯誤決定付出巨大的代價。
參考文獻:
【1】《函谷關》清代: 顧瑗
【2】《史記·十二本紀·項羽本紀》
【3】《史記·十二本紀·高祖本紀》
【4】《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一》
【5】《過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