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關於當下年輕人的痛苦,誠懇説些想法

胡錫進:關於當下年輕人的痛苦,誠懇説些想法
生活中以及在網上,有很多年輕人覺得生活壓力很大並對前途感到迷茫。他們認為,自己的父輩也就是大約老胡這一代人更加幸運,趕上了中國經濟的高速擴張期、到處都是機會,而他們要成功則更加困難。所以,可謂生不逢時。今天週末,老胡想和大家誠懇地展開談談這個話題。

我對年輕人的壓力非常理解。從本質上説,人產生壓力是因為要在原有的位置上往前跨一步,而只要往前、往上走都不會輕鬆。每一代的年輕人皆如此。

老胡下面的説法不知道大家是否可以接受,就是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承受的進步壓力一點也不比今天的年輕人小。覺得我們年輕時機會多,這是誤解。其實我們年輕時的感覺是:社會上根本沒什麼機會。

第一,當時國家的經濟規模太小了。如果畢業進不了政府,理工科畢業生最好的出路就是去研究所,還有大量的人去工廠當了基層工程師、技術員。我的妹妹是北京科技大學(當時叫北京鋼鐵學院)畢業的,去的是北京木材工業情報所。她後來又通過自學考試,轉行成了註冊會計師,做了一家公司的CFO。我畢業於南京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我的同屆同學們絕大部分都過了很平常的一生。最富有的一位是一家上市奶製品公司的創始人,但幾百名同學中只出了這麼一個。做了外交官,當到大使、武官的都很難得了。

第二,不僅今天全社會的經濟規模要比我們年輕時擴張了上百倍,而且今天的年輕人比例比我們那時候要低,上升路徑也更加多樣,不至於“一棵樹上吊死”。很重要的一條是,雖然今天“社會關係”仍起作用,但社會公平的剛性機制不斷建立了起來,平民子弟的權利得到更多保障。比如,1994年開始實施的公務員考試就是一條硬槓槓,連進《人民日報》這樣的大事業單位,也必須通過嚴格考試,考不過,託什麼關係都沒用。

第三,中國融入全球化,進一步擴大了年輕人的人生舞台。中國年輕人如今出國奮鬥的路基本是通暢的,而且國家越來越強大,總體上為出國奮鬥者提供了更多綜合支撐。老胡有一次在南非看到,很多沒有念過大學的年輕人在當地的中國大市場裏租店經營,賣中國貨。他們很多是在幾年內從店員上升為小老闆的。

一些年輕人提出,老胡那個時代大學生出路就是好一些,畢業都有工作,單位還分房。請允許老胡也説一點實情。我那一屆1978年全國高校一共招收了約40萬人,到畢業時應該也大致是這個數。但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874萬人。今天的大學生其實比我們那個時候大學生、大專生、中專生的總和還要多得多,他們中很多人其實承載了當時中專生等在競爭序列中更弱羣體的艱辛。

至於分房,一結婚就能夠順利分到房的是極少數幸運的人,大部分人剛結婚時擠在父母不大房子裏,要30、40歲才能分到房搬出去,而且房子也很小。分房從沒有真正解決中國人的住房問題,我記得當年北京上海都是人均居住面積3、4平米。如果分房能夠解決,就不會有後來的商品房浪潮。

有一個誤區老胡要講出來,就是一些年輕人把當下的壓力和迷惘與上一代人幾十年奮鬥所積累的變化和成果進行對比,而兩代人的人生是不能這麼比的。

其實,我們這一代人人生每一個時期的“當下”都壓力巨大,對未來缺少信心。比如,我們結婚時要是沒有房子,就真的沒地方住了。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可以選擇先租房過渡幾年。大家都説,過去買房子多便宜啊。但在北京、上海這樣中心城市的人們,每一個時期買房的人從來就沒有感覺便宜過,收入低,貸幾十萬款也像身上壓了三座大山,房價便宜都是後來的恍然大悟,沒買房的都想,當時為何不下決心出手。買了房的都想,當時為何不買更大一點,為何不多買兩套?

老胡的核心意思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不容易,我們的大部分壓力來自於為了上升與同代人的競爭,而不是在於國家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眼下年輕人缺少了上一代人的某種優勢。今天社會的機會肯定比老胡年輕時要多,公平性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競爭壓力並沒有隨着社會進步而化解,這是我們真正的痛苦之源。

所以,我們要達觀。它的含義是我們做了某種選擇,就接受與之相應的人生面貌。如果我們選擇積極參與競爭的人生,就要有承受更多壓力的思想準備。那些移居到中心城市並且把上升作為目標的年輕人,壓力感一定會比較大。如果選擇“佛系”的人生態度,社會可以提供的選擇也非常多。但無論如何,我主張年輕人儘量不要與自己的選擇過不去,與自己的心情過不去,不要掉入對自己生不逢時、社會不公平的抱怨而不可自拔。

當然了,人生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今天年輕人就是感覺壓力大,社會有無形的力量推着大家不得不參與競爭。這種壓力是年輕人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很多時候是憑藉個人努力揮之不去的。老胡只是想幫助年輕人換一個角度思考,瞭解人生邏輯的另一面。我不希望大家在抱怨的情緒中隨波逐流,耽誤了自己的努力,也搞壞了自己的心情。

本文説的不妥之處,敬請年輕人諒解。

來源:@胡錫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21 字。

轉載請註明: 胡錫進:關於當下年輕人的痛苦,誠懇説些想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