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金川 吳晟煒 龔雯
人生來到48歲,很多人或許正忙於經營家庭,或為工作奔波,甚至開始規劃退休生活。而新疆石河子市的彭素萍選擇挑戰自己,參加高考。
彭素萍出過國、留過學,當過俄語翻譯、中學數學老師。48歲的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在2020年高考中以479分的成績考入心儀已久的閩南師範大學,成為該校法學院的一名大一新生。
彭素萍。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從西北到東南初體驗
10月12日,彭素萍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第一次踏上了福建的土地。到了閩南師範大學所在的漳州,她興奮地直奔校門,不想被保安攔下了。理由很簡單,疫情期間,送新生的家長不允許進入校園。
彭素萍與比自己兒子小5歲的室友林萍萍走在校園。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得知自己是新生時,保安一臉驚訝。”彭素萍繪聲繪色地向記者講起這些入學趣事。連日來,在校園內,彭素萍被看作“家長”幾乎是家常便飯,與比自己兒子小5歲的室友林萍萍走在一起時,人們更“順理成章”地把她們當做母女。
彭素萍與比自己兒子小5歲的室友林萍萍走在校園。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而漳州的天氣也讓彭素萍措手不及。從新疆出發時,她穿着高領毛衣,一到達便與閩南天氣的“熱烈”打了個照面。入秋的漳州仍綠樹紅花、氣候舒適,與北方的草木凋零可謂天壤之別,讓她很新奇。
來到漳州,一切都是那麼新鮮。五香卷、海蠣煎等閩南小吃和豐富的海鮮都讓彭素萍讚不絕口。舍友林萍萍則告訴她,在漳州,好吃的還有很多。
彭素萍與比自己兒子小5歲的室友林萍萍。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初入校園,一起熟悉校園、佈置宿舍、“蹭課”,她和林萍萍很快熟絡起來。林萍萍對這位“媽媽級”的舍友也是崇拜有加。在她看來,彭素萍是朋友,是家長,更是人生導師,令人温暖踏實。
而作為閩南師範大學建校以來最年長的本科新生,彭素萍性格爽朗,她絲毫不覺得與比自己小30歲的同學們有“代溝”。
彭素萍與室友交談。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30年後換個活法再戰高考
1989年,彭素萍高中畢業後參加高考,就讀於新疆師範大學俄語專業,大三時到俄羅斯留學,並留在當地從事俄語翻譯工作,一干就是15個年頭。而後她回到石河子市,當了8年的中學數學代課老師。
再次參加高考的想法萌生於2019年暑假。教完初中畢業班後,彭素萍決定要換一個活法,她辭去工作,決心再考大學。
“人生還很長遠,可以做很多事情。”彭素萍説,她的不少老同學已經退休,過起“早起逛菜場、回家圍爐轉”的日子,但是她的內心非常抗拒這種狀態,覺得為時尚早。
彭素萍(右一)與室友。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彭素萍説,自己的這一決定得到了父母和兒子的支持,“這是很幸福的”。
在烏魯木齊工作的兒子甚至主動提出承擔她的生活費,身邊的朋友們則紛紛投來新奇的目光。
殊不知,做此決定,距她的第一次高考已有30年。備考時間不到一年,彭素萍的內心還是很忐忑。她開始加緊複習。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她徹底窩在家中,安心複習。
為了更好地備考,5月份,她參加了當地的高考培訓班“班級第一次模擬考試就拿到第一名,增加了我的信心”。在不懈努力下,彭素萍終於夢想成真。
感受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精神
選擇來到漳州,源於她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的濃厚興趣。
彭素萍告訴記者,自己從小生長的石河子市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從小接觸的是雜居文化,對地道的傳統文化認知甚少。”
彭素萍。中新社記者張金川 攝
在國外從事翻譯工作期間,彭素萍的足跡遍佈15個國家,中華文化在不少重要活動場合都頻繁地被中外嘉賓提及,這令她愈發覺得要廣泛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俄羅斯工作期間,彭素萍接觸到不少閩南一帶的商人,他們身上那股“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深深吸引了她。
到閩南去,感受閩南文化,認識地地道道的閩南人,成了她的一個願望。如今,她夢想成真。
彭素萍(右一)與老師、室友走在校園。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未來努力完成大學學業
長期的翻譯工作,讓彭素萍深知法律在商務談判合作中的重要性。在選擇專業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法學專業。“以前當翻譯,我只是傳話筒。希望通過法學專業的系統學習,讓自己的思維更嚴謹。”
再度開始系統學習,彭素萍希望能為普及法律知識貢獻自己的力量。當下,正是學校社團納新期間,她也為進入法學院法律服務中心做着準備。
彭素萍在上課。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彭素萍與室友上完課走出教室。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入學第一堂專業課是《中國法治史》。課畢,彭素萍説:“老師很幽默,覺得很有意思。”她也坦言,學習法律十分辛苦,條款細則不斷在變,需要終身學習。
談及未來,彭素萍覺得有信心也有挑戰,“一定要堅持完成四年的學業”。
【來源:中新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