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橘頌開借物言志詩歌的先河屈原的詩有什麼特點?一代詩人屈原的一生起伏不定,個人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安危綁在在一起,以投身報效國家為終身目標。當楚國滅亡,屈原的生命也隨之走到了盡頭。他所創作的《橘頌》可以説是他信仰追求的真實寫照。
屈原劇照
橘樹生在氣候温潤的南方,如果強行移栽到北方,那所結的果實就又酸又澀,難以下嚥。這在屈原看來,是橘樹對故土忠貞不二的表現。這樣的品格正是屈原畢生所追求的,他藉助橘樹來表明自己的立場,身為楚國朝臣他心繫國家危亡,到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初衷。其實,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不斷,很多士大夫在本國得不到器重,轉而投向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別國君主。在那樣紛亂的年代,忠孝情意反倒沒有個人抱負那般重要。
但是,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他把橘樹當做忠貞不二的榜樣,借物言志,把橘樹當成是自己的化身,絕不會因為權勢而投向他國,對楚國的感情至死不渝。這不僅僅是他作為文人的一代風骨,也是他楚國貴族身份的最好出路。他的國家沒有了,他的生命也就隨之消失了。誠如橘樹一般,脱離了故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養分,還有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不管屈原的結局如何,他所創作的《橘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開闢了借物言志詩歌的先河,非常值得後世借鑑。
屈原簡介
屈原在我國絕對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歲毛童,上至耄耋老人,無一不曉他,畢竟我國還特別設立了一個節日——端午節來紀念他。
屈原戲劇照
屈原出身並不普通困苦,相反他還是個貴族。關於屈原的這個姓氏也有個説法,話説屈原原本的家族姓氏是羋,同楚王一樣,但是後來被改為熊。屈原的祖輩早先一路遷徙到南方楚地,之後因為立功,在周朝被封上了楚地。後再春秋初期,又被封在了楚地一名為“屈”的地方,所以後代便以“屈”為姓氏。而在出國時期,屈氏家族是楚國三大姓家族之一,可見屈原那會兒的日子過得是相當滋潤啊。
但是上天總是公平的,讓你擁有這絕好的家世背景,肯定會在別處給你設置一點障礙。屈原一心想報效祖國,為當朝立功,卻也做了不少為國為民的時事。但是自古朝廷的權力鬥爭相當激烈,且能容得下這樣的人,所以屈原在當朝為官之時,一直受到其他團體的排擠,並且還不受帝王待見,並且被流放。這也真是件夠鬱悶的一件事兒。
當然,屈原同時也是一名浪漫的詩人。一般來説,真正的文人要是去當官,不得志的居多,但是留下佳作的倒是很多。他將自己一生的抱負和不滿都寄託在詩中,即使是在流放的時候,有漁夫曾經勸過他人生在世何必一直端着,活得輕鬆點兒不好嗎?但是屈平骨子裏的那份文人之氣堅決不允許自己向世間妥協,這也是導致他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選擇投江的原因之一。
也因他這份氣節,後人便選在他投江的這天,定端午節來紀念他。
屈原的詩有什麼特點
楚國詩人屈原,出生於貴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懷王信任賞識,頗有抱負,在楚國政務上有不錯的業績,一直主張連結盟國對抗秦國。楚懷王去世之後,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誤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遠地區。
屈原畫像
屈原曾是一個政治家,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因為不得志,心裏苦悶煩多,他的詩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代表作是《離騷》,《離騷》是詩歌海洋裏最閃亮的寶石,後人多為歌頌。《離騷》是歷史上篇幅最長的詩歌。屈原在這首詩裏突破舊時傳統,創新出了楚辭的體裁格式,較之以前,詩歌詞句形式更加自由。
《離騷》有兩千多字,三百多句詩句,分為前後兩部份。前部分主要敍述的個人出生,經歷,和理想抱負,後半部借虛擬的神話人物抒發情感。總體來説,飽含了屈原激烈而豐富的情感。抒發了對祖國的忠貞,強烈抨擊黑暗腐敗勢力,以及落魄不得志的憂愁。
《天問》的素材是當時的神話和各種奇幻故事,詩歌展現了屈原個人對歷史和自然的思考和看法。《九歌》渲染的是對美的追求,烘托濃厚的音樂氛圍,糅合了有大量的生活場景在其中,其中的一首愛情詩表達了對女子熾烈的愛慕之情,讀來非常打動人心。
屈原的詩歌識別度非常高,後人多喜愛引用他詩裏的名言名句。詩歌用詞華麗優美,語境高遠,思想奇特豐富,讀過其詩歌的人不得不由衷讚歎。
屈原的故事
屈原年青時候就投身國家,為國效力。楚懷王也十分賞識他。他提出的六國縱橫抵抗強國策略深得懷王認可。屈原從六國開始身負重任一個一個去遊説聯結,最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偉大的外交聯盟使六國齊聚齊心。
屈原圖片
然而秦國對六國聯盟的忌憚和楚國國內小人的迫害,致使屈原離明君治國越來越遠。
首先是太子蘭的嫉恨,屈原的大展身手,擋了太子蘭的權力之路,又奪去了他的風頭。人們説樹大招風。但凡聰慧之人,謀權化策都會有一些小人之心,圓滑處世才能得以在國家權力機器中保存性命。屈原顯然更像君子詩人,一位才華灼灼有着雄韜偉略的夢想家,他一直像高空中的飄逸才子而非在權力傾軋的混泥中。楚懷王就是他的支柱。然而能得到君王信任是幸運的,而被君主猜疑卻是常態。
太子蘭,寵妃鄭袖,加上秦國張儀,他們聯合,屈原被打垮已是形勢所趨。首先是內部太子蘭等多次用小人之計挑撥,打破懷王和屈原之間的信任,其次是外部張儀用厚重禮物作誘餌讓楚懷王枕邊人教唆使壞,而屈原卻並沒有這些小人之術,還是一如既往的在楚懷王面前大談聯盟,楚懷王沒有聽進屈原的勸告和堅持,因為利益貪婪矇蔽了他的心智。屈原最終被小人弄臣們驅趕出楚國國都,遠離政權。
所謂木過剛則易折,人過直則易損,就是這個道理。屈原的忠貞愛國感人至深,得知楚懷王病死秦國更是傷痛難當。他把畢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詩篇裏,創作出了激盪人心的詩歌辭賦,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他深愛的楚國即將滅亡之際,他選擇了捨棄性命與祖國同葬。
班固對屈原的評價
歷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評價別人,可能是因為他們實在是需要表達,也許多展現自己的才能,所以歷史上的許多名人就成為了他們評價的目標。作為歷來文人墨客寫作的風向標的屈原,理所當然的沒有幸免。班固也是那些評論屈原的人中的一個,只是班固對屈原的評價和極大多數人都非常不同。
班固像
班固對屈原的評價都寫在了班固所著的《離騷序》一文中,班固以為《離騷》作序為名,實則評價屈原。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非常高,不但肯定了屈原的文學水平,將《離騷》與《周易》、《春秋》、《國語》等並列陳述。還對屈原的品格和志向也做了非常高的評價,認為屈原高風亮節、忠君愛國,還説屈原的志向可與日月爭輝。
但是班固卻不這麼認為,班固在《離騷序》首先否定了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説屈原的志向能和日月爭輝説的有些過了。還對屈原的人品做出了自己的評價,認為屈原在自己國家危難的時候沒有為國效力,而是在和小人爭寵,這是不應該的。而且後來被貶又將罪責都怪到皇帝和國家的頭上,自己自沉汨羅江,就顯得其他的奸佞小人都非常的不堪。在班固的口中,屈原完全成為了另一個人,一個非常不堪的小人。
班固深受儒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將帝王的地位看的非常高,像屈原這樣説楚懷王的壞話,班固看來應該是大不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