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下的高校青年教師
黑板洞察·洞察教育行業趨勢,發掘培訓產業價值 (微信公眾號 ID:heibandongcha)
當下,“青椒”“知識民工”等詞多用來形容高校中的青年教師,壓力大、薪資低的問題是這類人羣的真實寫照。生活中,他們揹負着房貸、教學、科研、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壓力,儼然與“高經濟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生活水平”的固有印象形成鮮明反差,在高校大學裏教書似乎不再光鮮豔麗。那麼,在高校中教書的年輕人面臨着怎樣的困難挑戰?又該如何打破目前的窘境?
01校內 & 校外,“青椒”因何焦慮所謂青椒,通常是指剛剛畢業進入高校教書、年齡小於 35 歲且只有中初級職稱的博士生或研究生。這類人由於家庭背景、自身素質、專業出身的不同,命運也各不相同。而高校教師這一特殊身份,在賦予他們“人生燈塔”光環的同時,也形成了一道更高的生活標準和道德準則,在其薪資收入、職稱評定、婚姻戀愛、子女教育等諸多方面均有所體現。
自 2003 年北京大學引進美國哈佛大學的教員分級淘汰機制,即“非升即走”的人事改革後,該制度在我國高校逐漸發展沿用起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水土不服”。“非升即走”制度本意是實現教師聘任的進退自如,讓人才流動起來。但從近幾年社會上關於“非升即走”做法的爭議中不難看出,試點高校暴露出的職稱晉升、科研成果評定、青年教師權益維護等問題亟待解決。
這種水土不服具體表現有兩點,其一,評價體系的功利化和懶政化,使青年教師更傾向擠壓教學時間來完成科研考。與此同時,紮根一線的青年教師卻面臨淘汰窘境;其二,我國高校職稱評審主要採取名額制,且名額分配權力下放至院系,職稱評審不僅僅以學術成果的多少和優劣作為衡量,還包括人際關係等複雜因素摻雜其中。
此外,年齡也是一大關卡。如今高校招聘教師普遍要求教授年齡 45 歲以下,博士後、博士研究生為 40 歲以下,而“青椒”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已經超齡。另一方面,我國培養的博士畢業生數量增長迅速,海外留學博士畢業回國就業的比例也趨於增加,高校有充分的選擇權,比起因“非升即走”退出的“青椒”,高校自然更傾向於性價比更高的應屆博士生。加之地區差異、户口、住房等切實利益,“青椒”們跨地區流動更加障礙重重,能夠選擇的流動機會也愈發渺小,最終面臨着無書可教的巨大壓力。
2. 薪資不高,青椒“焦”無錢可掙與其他行業的薪酬相比,中國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曾有調查發現,北京市屬高校教師的平均卡內工資收入低於北京市在崗職工。在鄰國日本,高校教授的年收入僅低於飛行員,居各行業第二位。副教授、講師這樣的職稱同樣不低,分別位居第四和第八。另據麥可思研究 2018 年進行的一項調研顯示,有超過三成的教師三年內薪資沒有提升,有八成以上教師對自己的月收入不滿意。
且在日常教學之外,許多高校的年輕教師還被安排做與教學無關的“雜事”。一些教授無法獲得教輔人員的服務,要麼事無鉅細自己幹,要麼將雜事壓至年輕教師。絕大多數青年教師中,年工資收入 3 萬~ 6 萬元佔八成,只有 30% 的人每月有結餘,剩餘接近七成的人則處於收支平衡或入不敷出的狀態。由於入職時職稱低、薪酬低,為排解大城市物價上漲的生活壓力,這些教師在本職工作之外尋找生財之路也是被逼無奈,但久而久之對其學術發展和教學成果一定會產生不良影響。
除此之外,結婚生育、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等方面均需要拿錢“開路”,將這些成本疊加後已然不菲,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
02內憂下,如何為其“解壓”前文可以看出,低水平的基礎薪資、教研的考核壓力以及非升即走的職業前景是當下壓倒“青椒”的三座大山。教育部數據統計顯示,2020 年我國高校 39 歲以下專任教師人數達 881871 人,約佔總數的一半,是我國科研教學的主力軍。面對如此龐大的青年教師羣體,我們該如何解決其發展的難題,有效分擔其身上的重擔呢?
在校內環節,青年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非升即走”的人事“準聘→長聘”制度。即教師入職時簽訂事業單位聘用合同,聘用期限固定,高校定期進行聘用考核,根據考核結果決定是否續聘。但就目前高校自行設立的“非升即走”條款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唯量化指標論、量化指標不盡合理等問題。尤其在科研論文的重壓下,研究課題更顯得束手束腳。
去年 1 月,《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支持青年教師成長的政策舉措,明確要建立青年教師的多元補充機制,重點提出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確定青年教師的評價考核週期;鼓勵大膽創新,持續研究。
今年“兩會”,也有委員建議儘快出台針對高校“準聘—長聘”制改革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完善高校“準聘—長聘”制度設計,為落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戰略任務提供製度支撐。同時,加強對高校“準聘—長聘”制度設計與實施的督導督查,強化培養遴選創新型人才的價值取向,確保落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戰略任務。
民盟中央也就“預聘制”提出了四點具體建議,分別是探索建立規範的高校預聘制度,在設置“非升即走”崗位時,提前設計人員流動預案和明確的中期評價、轉崗、告知、解聘流程;優化高校教師的分類評價機制,對於偏重教學的崗位應把職業安全性作為重點考慮因素,不宜實施過於苛刻的科研考核制度;加強對高校教學活動的督查檢查,開展對高校優化考核指標情況的督查檢查,健全完善教師激勵機制;完善高校教師評聘方面的法律法規,有效杜絕惡性違法事件發生。
03外患下,怎樣助其“鬆綁”在校外環節,從 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的“要不斷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到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國家政策日益重視提高高校青年教師薪資水平,完善待遇福利。
一些地區及高校已為青年教師提供低價的週轉房、青年教師公寓,甚至首套購房補貼等配套措施,希望為“青椒”解決住房的後顧之憂。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及高校在合理提升高校青年教師薪資待遇的同時,還要着重保持其教學與科研產出與薪資水平的一致性,這也牽扯到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培養。
針對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問題,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羣曾表示,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育人育德能力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基礎,要加強對他們的“四史”學習,要求高校新入職教師崗前必須接受師德師風的專題培訓,達到一定的學時,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並上崗任教。
他還明確指出,地方和高校要加強統籌協調,通過多種方式和辦法,解決青年教師的住房困難,提高青年教師待遇,關心關愛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教育部鼓勵青年教師通過掛職鍛鍊和國內外訪學提升能力,通過擔任輔導員、班主任、支教、扶貧、參加國際組織援外交流等活動,厚植理想信念情懷,強化育人使命擔當。
結語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高校青年教師的話題或許永遠沒有盡頭,面對前赴後繼的“教育新兵”,我們應盡最大努力去呵護他們投身教育事業的初心。快樂總是短暫的,焦慮才是主旋律,新時代的高校青年教師也應時刻準備迎接挑戰,力求在日益殘酷的職場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