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科舉制度是怎樣的有何改變 科舉制度的利弊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經典

清朝科舉制度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清朝要想參加由國家舉辦的正式科舉考試必須要先參加科舉的初試,而科舉的初試中一共有三個環節的考試。

清朝科舉制圖片

首先是童試,童試成功者,便可以進入督學考試,在這場考試中合格的就是秀才。這個過程就是初試中的歲試。之後還要參加三年一次的科試,在完成了這一考試環節後才能正式報考科舉考試。

清朝科舉制度正式的考試分為三個階段,先進行的是鄉試,鄉試三年才舉辦一次,參加此次考試的都是秀才,而秀才也是通過當地的科試而選拔出來的。只有成績好的才會被推選去參加鄉試,在鄉試中考取了一定的名次後,第二年就可以參加會試,參加會試的必須是舉人,舉人就是在鄉試中考試合格的學員。

會試要進行兩次的考試,在第一次考試合格後不久還會有複試,只有複試合格才能進入殿試,殿試就是科舉制度的最後一道關卡了,而且殿試是由皇帝親自考核 ,通過者就可以直接進朝做官了。殿試只有貢士才能參加,貢士就是在會試考試中合格的學員。

清朝科舉制度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考查的題目以寫作為主,包括唐朝以及漢朝多個朝代的文學作品。涉及範圍較廣泛,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八股文是考試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佔考試中很大的比重。清朝科舉制度是十分嚴密的,通過層層選拔,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通過清朝科舉制度下的考試。

明朝科舉制度

明朝科舉制度有了一個新的發展。明朝科舉制度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級的門檻最低,考試目的是為了從縣裏面選拔出有知識的人。這個選拔的過程叫做院視,在這個階段考試合格的學生就是秀才。

殿試圖片

第一階段的考試成績一共被分為六個等級,只有成績達到前兩等的考生才能繼續報考下一個階段的考試。在當時,考上秀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特權了,不僅可以在家鄉附近教書,而且還可以免除家中一個人的徭役。秀才見到當地縣衙裏的縣長也是不用下跪的。但秀才是不能在朝廷上任職的。

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二個階段是鄉試,鄉試的考試範圍擴大到省,秀才都可以報考。不過鄉試並不是每年都有,這場考試隔三年才舉辦一次,在鄉試中考試通過的文人就是舉人。要是學子在鄉試中獲得一定的名次,就會有做官的機會,不過這個機會非常難得,只有朝廷上的官員去世了,官職空缺出來了,舉人才有機會接替這個職位。

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三個階段是會試,參加會試的都是各個省的優秀學員,競爭非常激烈。通過篩選,最終大約會有300人在會試中脱穎而出。學子通過了這三個等級的考試後,便要參加殿試。殿試中的第一名便是狀元。明朝科舉制度非常嚴格,一個學子如果想要最終站在殿試的考場上,至少也要付出十多年寒窗苦讀的時間,而因為鄉試又是每三年舉辦一次,一旦落榜,考生就又要等待另一個三年。

唐玄宗科舉制度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其中一直到現在為止都還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的一項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從出現在後來的被廢除其間經歷了非常多的曲折和變革,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唐玄宗在對於科舉制度的改革中有非常多的和他的前輩不一樣的地方。

唐玄宗像

以往的科舉制度的考試方法主要是在寫作還有文章的創作方面進行考核,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時候他開始對科舉制度做出了一些改變,那就是逐漸把詩歌的創作能力的考核加入到科舉制度的考核中去了,這種方法的考核其實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為什麼唐玄宗要把詩歌當作考核內容,但是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這對當時的那些非常喜歡詩歌創作的人來説其實並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他們開始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進入官場,就算不能當官也能結交一些官場的朋友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唐玄宗決定將詩歌的評選加入到科舉制度中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他的這一種做法除了有着方面的好處之外還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當時唐玄宗將詩歌的考核加入到科舉制度中去的話,現在的中國就不會有這麼多保存下來的完整的詩歌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説可能也不會有很多著名詩人的出現,因為他們最初寫詩的目的就是做官,所以這也要歸功於唐玄宗。


科舉制度分哪幾個等級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政治選拔制度,其中人們知道最多的也會是為後世留下最深刻影響的還要説是科舉制度了,要問科舉制度分哪幾個等級,想要考取功名的人怎樣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其實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回答。

科舉制等級示意圖

因為科舉制度的改革和發展速度以及進程是隨着市場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的,所以想要非常準確的説出來科舉制度分哪幾個等級這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不同的時期科舉制度中的等級是不一樣的,想要非常準確的列舉出科舉制度在哪一個朝代他的等級是什麼樣的,其中相比於上一個朝代增加了什麼減少了什麼,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簡單的來説科舉制度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在隋唐的時候,也就是科舉制度最開始出現的時候,那個時候科舉制度還只有兩個等級,那就是非常簡單的鄉試和省試兩種,過了一點時期之後科舉制度又開始有了新的發展,那就是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殿試,從那之後科舉制就可以説是基本上是定型了,也就是説科舉制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由鄉試省試和殿試這三個等級構成的,最後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在年份上有所變化,例如有些考試漸漸開始不是一年舉辦一次了,所以科舉考試的等級籠統的來説就能夠分為這三個等級,也就是鄉試省試和殿試。

所以説科舉制度分哪幾個等級在不同的朝代其實是不同的。

科舉制度的利弊

科舉制度自從產生到它被廢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爾曾説“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舉制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必然有它的優點。但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科舉制也必然存在弊端。那麼科舉制服的利弊分別是什麼呢?

科舉制考官

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根據前朝歷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利弊創新的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它是通過公平公正的考試方式選拔人才,這使得廣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華的平台,同時科舉考試選拔的人才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於皇權的集中,並且消除了魏晉時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脅,鞏固了統治階級地位,促進國家安定統一。

科舉制的優點還有就是因為它不限制參加科舉考試的對象,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讀書狂潮,促進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而且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不斷的豐富着中國文化。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每個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巔峯的文學。科舉制度帶來的全民學習,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文壇巨匠,極大的充實了中國傳統文化。

説過了科舉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處呢?縱觀歷史,科舉制度的不斷髮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會後期,政府採取八股取仕,科舉制的弊端就日益顯現。八股文,有着嚴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內容僅限於儒學經史,這些都嚴重束縛了考生的創新思想,成為鉗制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扼殺了創新能力。

八股取仕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思想的進步,從而導致科學技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也使得中國從此落後於世界文明潮流。因此從科舉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會需要發展,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科舉制度也將會被取代。

科舉制度對世界的影響

説起科舉制大家一定都不會感到陌生,科舉制是我國在早些年間發明的一種選拔政府官員的考查方式,通過這一種方式當時的中國得到了非常多的優秀的人才,這種制度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説是非常好的,下面説一下科舉制度對世界的影響。

科舉制圖片

歐洲很多國家例如英國和美國,在選舉以及人員的選舉上都採用的是類似科舉制度的一種制度。其實在很多年之前,他們的傳教士來到中國的時候見到了中國的科舉制度那時候中國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他們的這種方式令傳教士感到非常的欣喜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拔下班人才的方式,於是把這種方式傳到了自己的國家。科舉制度對世界的影響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它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

就這樣科舉制的雛形逐漸開始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開始出現,但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他們國家的政治制度在最初的時候其實是由中國的科舉制度演變而來的,其實在很早的時候科舉制度就開始傳播到不同的國家或者是城市,科舉制度對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作用,作用主要集中在主要是在歐洲的一些國家,科舉制度在由他們國家的傳教士傳到他們的國家之後,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對科舉制進行了一些改造之後,將這一項制度運用到自己的國家之中,就這樣科舉制度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