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父子墓
夏完淳父子墓,是指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與其子夏完淳合葬之所在。據悉,夏完淳父子墓始建於清朝初年,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蕩灣村,地處北邊開闊地帶的田野中,是一座保存得相當完好的中國民族英雄墓葬。
夏完淳父子墓圖
據明末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英勇就義後,其生前好友杜登春、沈羽霄等人悲痛之餘,私下出資為其收殮遺體,並將他歸葬於松江昆岡鄉蕩灣村夏允彝墓旁,讓他父子二人相伴長眠於此。時光匆匆流逝,夏完淳父子墓幾經後人翻修,這才有了一定的規模。
今存的夏完淳父子墓外觀呈半月形,墓碑總高度約兩米,面寬近三十米,佔地兩畝有餘,周邊青山環繞,環境十分清幽。
1956年,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夏完淳父子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委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羣眾的高度重視。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管轄後,夏完淳父子墓再次被列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出資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並重新立了墓碑,由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筆力遒勁,字字有神,體現了陳毅總理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深切敬仰和緬懷之情,此事一度被傳為美談,為當地羣眾所熟知。
夏完淳簡介
明末歷史文獻上,記載有抗清義士夏完淳的簡介。據夏完淳簡介描述,夏完淳原名“夏復”,字存古,為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人,父親夏允彝才學過人,是萬曆四十六年的舉人,因而夏完淳自幼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文武雙全,和父親一樣懷有滿腔愛國熱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
夏完淳父子圖
明朝末年,政局動盪,天下烽煙四起,滿清鐵騎趁機揮師南下入侵。時年十四歲的夏完淳立即隨父親走上疆場,保家衞國,肩負起拯救天下萬民的責任。
弘光元年,夏允彝領兵在江南一帶與清兵苦戰,終因寡不敵眾,自殺殉國。噩耗傳來,夏完淳悲痛不已。為完成父親未盡的事業,夏完淳與父親生前同僚陳子龍一起繼續抗擊清兵,最終卻在永曆元年春遭叛徒出賣,兵敗被俘,不久之後,堅貞不屈的夏完淳與其他四十二名義士一同在南京西市英勇就義,年僅十七歲。
此外,夏完淳簡介中還特別提到,他在世雖然只有短短十七年,然而在明末文壇上卻有着不可磨滅的光輝地位。據説,夏完淳短暫的一生中,著作頗豐,現存歷史檔案中顯示,他的作品中有賦十二篇,各體詩共計三百四十首,詞四十餘首,曲四首,八股文十二篇,內容多為感慨時局與抒發愛國情懷、立志與敵寇血戰到底的文字,讀來令人振奮之餘,亦對這位少年奇才生出不少感佩之情。
夏完淳怒斥洪承疇
夏完淳是明朝的一位年輕有為的將士,擁有着雄心壯志,並且立志為國效力,打退敵國的龐大軍隊。他很小的時候就跟着自己的父親上戰場,有着顯赫的軍功,為世人所讚歎和敬仰。
夏完淳怒斥洪承疇
然而,他終有一天,還是敗軍栽在了洪承疇的手裏,並且如洪承疇當年一個樣子,成了洪承疇的俘虜,跟洪承疇有着一樣的命運,等待着他的,也是勸降也是落得萬人唾棄的下場。
夏完淳從小的時候就很愛自己的國家,有着一顆赤子之心,不畏強敵,堅貞不屈,也有着一顆誓死知心,絕不叛國投敵。清朝怎麼可能放過這麼潛力無限的大好青年呢?這是人們都很好奇的一件事情.
當然這也是有典故的,故技重施,讓洪承疇去勸降夏完淳。夏完淳在當時也沒見過洪承疇,並不知道他的樣貌。他便怒斥了洪承疇,説自己這輩子最敬佩的是明朝的一位大臣,那就是洪承疇,他不屈不撓,忠心報國,為國效力,不想歸降於清朝而最終被敵人害死。
聽完這句話,洪承疇非常震驚,現實竟然這麼的可笑和諷刺,在自己的朝上,散播的是自己堅貞不屈的佳話,而自己做的很多事情都讓自己處於難堪的境地。他怎麼也想不到,他自己會是這樣的處境,但是也無能為力了。很多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就只能往下走了,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夏完淳是哪朝人
中國歷史上,因抗擊外族入侵而力戰殉國的少年英雄夏完淳是哪朝人呢?據有關文獻記載,夏完淳生於公元1631年,為大明崇禎四年,犧牲於南明永曆元年,以此,有關夏完淳是哪朝人的問題當可迎刃而解,他是明朝人氏。
夏完淳圖
出生於松江府華亭縣的夏完淳自幼聰明好學,相傳他“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故有“神通”美譽,他的父親夏允彝,是崇禎初年的舉人,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高人。在明末烽煙四起,外族虎視眈眈之際,父子二人同樣為亂世奇才,共有投身報國的一腔熱忱。
弘光元年,清軍大舉進攻江南,時年五十歲的夏允彝與同僚陳子龍等人在江南起兵抗清,然而寡不敵眾,兵敗後於九月十七日投水殉節。
父親亡故的消息傳來,夏完淳悲痛欲絕。辦妥父親後事,安置好家人後,夏完淳決定完成父親的未盡的事業,與陳子龍一起繼續抗清。
永曆元年春,夏完淳得悉清朝任命的蘇松提督吳勝兆要反正的消息,遂準備與吳勝兆聯手抗清,並率浙東義師準備與清軍決一死戰。不料,夏完淳苦心籌劃的大計卻因吳勝兆一方有叛徒泄密而導致失敗,浙東義師因而損失慘重,夏完淳與陳子龍亦先後被擒。
在被押往南京受審途中,陳子龍自殺殉國,夏完淳堅貞不屈,寫詩痛斥大漢奸洪承疇,最後在南京西市慷慨就義,留下身前身後萬古流芳的英名,因而不管夏完淳是哪朝人,他的愛國胸懷與民族氣節,永遠值得後人銘記和敬仰!
夏完淳他犧牲時的年齡
出生於公元1631年的夏完淳是明朝著名詩人,亦是一位因抵抗清軍入侵而英勇殉國的民族英雄。據記載,公元1647年,夏完淳在浙東起兵抗清,由於叛徒出賣,導致兵敗被俘,最終在南京西市慷慨就義。有關夏完淳他犧牲時的年齡,歷史資料上的記載不甚詳盡,有説十六歲,也有記載為十七歲,然而夏完淳他犧牲時的年齡“未及弱冠”,卻是後世歷史學家普遍認可的説法。
夏完淳圖
據清朝初年的民間文獻記載,公元1647年九月秋決的這一天,在南京西市的法場上,人潮湧動,共有四十三名抗清義士在鮮血淋漓的屠刀下英勇殉難,夏完淳便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面對眼前這位面容白皙、神色無懼的翩翩美少年,殺人無數的劊子手竟也忍不住戰慄,最終只能咬牙閉眼揮下手中的砍刀……
通過這段文字描述,當可得知夏完淳他犧牲時的年齡只有十六、七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大好年紀,並且在這之前不久,他剛剛娶妻,尚未看到自己的孩子來到人間,尚未享受天倫之樂,更不曾體驗為人父親的歡樂和喜悦。
夏完淳殉難後,他的妻子秦篆頓時陷入家破人亡的絕境,悲痛欲絕,精神幾近崩潰。數月後,她於艱難中生下亡夫的遺腹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折,夏家終於無後。孤苦無依的秦篆失去了唯一的精神寄託,她終於看破紅塵,削髮為尼,懷着對夏完淳的永久思念,常伴青燈古佛,孤獨地度過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