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建文帝失敗的原因都是什麼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的慘敗的原因,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除了對建文帝最終結局感興趣,最主要的是探究建文帝在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優勢的情況下,為什麼會在短短四年後就失敗了,而且結局非常悲慘,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一番。

建文帝

建文帝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文帝生性軟弱仁慈,沒有身為帝王該有的果斷謀略。建文帝從小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最講究仁義道德,他不願揹負誅殺叔叔的罪名,正是這份仁慈害了他。朱允炆在下令削藩之初便下令不準誅殺朱棣,但是行軍打仗最講究就是擒賊先擒王,建文帝未必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由於他的這一命令,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是建文帝不善用人。他身邊都是一羣儒生,這些人往往只會照本宣科,滿口仁義,根本不懂軍事,更沒有一個可以任用的武將,而朱棣從小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既鍛鍊了他的膽識,又在身邊聚集了一批忠臣良將,而朱棣手段高明,牢牢籠絡住這些部下,終於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建文帝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建文帝的統治集團內部不和,當時朝廷內部對削藩之事議論紛紛,流言四起,但是建文帝根本不能知人善任,更不會明辨是非,採納忠臣諫言,而且由於他的軟弱,也不能很好的制止這些言論,從而動搖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根基,給朱棣可乘之機。

建文帝削藩

建文帝削藩是明初的一件改變歷史的大事件,同時也是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導火索,這場明朝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最終導致建文帝下台,不知所蹤,而朱棣卻登上皇位,成為明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建文帝畫像

建文帝削藩的原因是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由於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導致民怨沸騰,政局不穩。而建文帝登基後的一個舉措便是改革吏治,用温和的統治手段穩定政局,緩和矛盾,使得當時政壇上出現一股清流。但是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地方藩王勢力過大,尤其是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阻礙了建文帝的改革計劃,於是建文帝在一幫謀臣的建議下開始削藩。

但是建文帝削藩的計劃並不成功,原因是當時建文帝剛剛登基,局勢不穩,削藩顯得操之過急,過於盲目,而且建文帝性格懦弱,根本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身邊又只有一些只講仁義的儒生,這些人也根本不是軍事人才,建文帝不過是被這些人蠱惑下匆匆下令削藩,導致藩王與中央的關係徹底決裂,也給了以燕王為首的藩王“靖難”的口實。

而朱棣的膽識和實力,根本是建文帝所無法與之抗衡的,短短四年,朱棣就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順利登上了皇位,而建文帝也不知所蹤,他手下的那幫謀臣要麼被誅滅九族,要麼被迫自殺,建文帝的勢力被消滅殆盡,而朱棣卻在大封功臣,這場建文帝削藩最終以建文帝徹底失敗而告終。

建文帝評價

建文帝是大明朝的一位特殊的皇帝,他在位時間很短,僅為四年。在四年中的政治舞台上,建文帝朱允炆的表現如何?他對大明朝的後世產生了如何的影響?後世之人對於建文帝的評價又是怎樣的呢?建文帝評價可以分為幾個方面呢?

建文帝朱允炆

首先,必須澄清為何用特殊兩字來形容建文帝,建文帝的特殊之處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建文帝是第一位直接從皇長孫成為皇帝之人,中間跳過了太子這個職位;

其二建文帝也是第一個被藩王逼迫離開皇位的君主,並且被下一任繼任君主永樂帝徹底否定,成為一位無廟號、無諡號的兩無皇帝。

建文帝在位僅僅四年的時間,他的政治治理對整個大明朝的發展有何種影響呢,後世之人如何評價建文帝呢,接下來主要來談談這個話題。

第一,建文帝不同於明太祖朱元璋,他生在太平盛世且從小在愛的環境之中長大,所以建文帝的人格中有着極其善良的一面,他富有同情心並且為人親和。

第二,建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的政治理念是希望明朝治理不再僅僅依靠嚴酷的刑罰,而是由百姓們自覺而發的覺悟,也可以説建文帝是一個理想化的人格,有着美好的期許。其三在百姓心目之中,建文帝是一個親民的好皇帝,他讓百姓們的生活在經濟程度和精神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與好轉。


建文帝在位多少年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極其特殊,正是因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並不穩當,登基後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麼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間曾經有何建樹?建文帝為何不能繼續在位呢?他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離開皇位的呢?

建文帝圖像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時間為公元1398年6月,離開皇位時間是公元1402年7月。為何用離開皇位而非退位或者薨逝呢?這與建文帝的親身經歷息息相關。

建文帝作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嚴酷的理政治戰略,在國家政治上施行仁政,以儒家思想為治政的主導思想,廢除了明太祖頒佈的過於嚴酷的刑罰七十有三條,並且減免了地方的税賦,讓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但也是過於推崇儒家思想,建文帝在國家治理之上反而顯得有些停滯不前,猶豫不決。

正是建文帝的軟弱,導致了他的悲劇下場。建文帝成為明朝第一位被藩王趕下台的君王,堂堂的國軍之力量居然無法抵抗住小小地方藩王的散兵遊勇。一場大火後,建文帝生死未明,永樂帝朱棣登基居然不承認建文帝的存在,對外宣告是從明太祖處接任的皇位。

這也是為什麼不能用薨逝或者退位形容建文帝,而只能用離開皇位來形容建文帝的原因。

建文帝后代

如今有個關於建文帝后代的説法,説是讓姓人也許是建文帝的後人。靖難之變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明成祖朱棣派人四處查找建文帝的下落,然而一無所獲。建文帝是自焚身亡還是流亡到異地出家為僧,這些都有待考證。

建文帝畫像

關於建文帝后代的問題,據金陵晚報的報道,日前八十多歲高齡的讓慶光老人帶着一本家譜告訴記者,稱建文帝當時並沒有死於火場,而是逃出南京之後,假扮僧侶,改姓名為讓鑾。並且世代繁衍,而讓慶光自己就是建文帝的十五代孫。讓鑾在遊歷大川山水之時,題詞作畫,意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建文帝,死後便葬於武昌洪山。而這些事蹟在《讓氏家譜》中有所記載。

那為什麼建文帝要改姓為讓呢?讓慶光解釋説,建文帝自己認為他把皇位讓位於朱棣,所以改姓為讓。為了能夠讓世人相信自己是建文帝后代,讓慶光舉例説自己在武昌出生,建文帝的墓葬就在寶通寺旁,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動盪,這座墓已經尋覓不到了。讓慶光的舅舅曾經作了一篇文章名為《明惠帝出亡考證》,力證讓氏一族是建文帝后代,但是這並沒有引起考古學界的充分關注。

後來,記者還了解到,貴州黃果樹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碑上的字也證實建文帝可能死於那場大火之中。但是讓氏始終堅信自己是建文帝后代,《讓氏家譜》中説建文帝生前書法頗佳,在武昌留有一副對聯。由此可知,只要能夠找到那副對聯,就有助於解開這個謎團。


明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建文帝生死之謎是古代十大謎案之一。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下令火燒皇宮,朱棣在宮中尋跡三天仍舊找不到建文帝的身影,只找到馬皇后和朱文奎的遺骸。侍衞們均不知朱允炆是生是死,找了一具殘骸説是建文帝的屍骨,屍骸被燒得根本已經辨不出性別,沒有辦法,朱棣只能下令將其下葬。

劇《穿越時空的愛戀》建文帝劇照(徐崢飾)

關於明建文帝生死之謎,民間大致有兩種説法,其一是建文帝下令火燒皇宮之後,自己與少數隨從秘道逃出,乘船前往寺廟做了和尚。而後的明成祖一直相信建文帝還在世,認為他可能逃到海外,於是派鄭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另有一種説法便是建文帝的的確確是葬身於火海,但是他為什麼要下令縱火火燒皇宮,甚至要將自己燒死呢?這似乎説不通。歷史學家對明建文帝生死之謎討論得非常熱烈,但是各抒己見,並沒有統一的答案。

南京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帶着自己保存多年的家譜找到記者,力再證明自己是朱允炆的後代,他告訴記者建文帝當年沒有被燒死,而是逃到了別地並且改名為讓鑾,而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孫。然而明建文帝的生死之謎終究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沒有存在足夠的證據斷定明建文帝的生死。

建文帝墓

2008年,福建省寧德金貝小村發現了一座古墓,此古墓沒有建造的年代,沒有墓碑。福建省考古專家率隊對此進行考古調查。古墓的格局精緻豪華,很有皇家氣派,考古學家推測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他甚至提出這可能是建文帝墓。沒想到,這樣的猜想一出現,便有了將近一年的爭論。

建文帝畫像

整座古墓裏面已經空空如也,可見被盜的次數起碼在三次以上。為了能夠找到支持是“建文帝墓”的依據,他們還組成了建文帝墓的研究隊伍。專家鄭寬濤認為古墓上的火龍珠的雕刻是佛教中比較有標誌性的建築,很有可能象徵着朱允炆昇仙的意思。

後來馬渭源給當地的本報記者打電話稱建文帝墓找到了。記者詢問是否有相關文字或文物能夠證明事情的真實性,他説:“是的,你可以報道了。”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就是建文帝墓。後來,福建省文物局各個專家對古墓進行了一週時間的考察,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寧德上金貝古墓的墓主人是滄海珠禪師,並不是建文帝朱允炆。僅僅靠古墓造型就推測墓主的身份的確過於草率,若要確定墓主人的身份,必須要有準確的文字記載或文物才有足夠的説服力。

這次的烏龍事件並不奇怪,全國還有其他五十多座古墓都曾被推測為建文帝墓。但是考古是一件非常嚴肅的科學活動,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是不能夠妄下定論的。因此,建文帝的下落始終依舊還是一件撲朔迷離的歷史懸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54 字。

轉載請註明: 靖難之役建文帝失敗的原因都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