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一般指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南北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天下真給評書上説的那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三國這個亂世中,英雄層出不窮。
武神趙子龍、關羽等至今都是膾炙人口的人物,諸葛亮是三國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更是挽救漢室的肱股之臣,諸葛亮自隆中對被劉備三顧草廬,為劉備是真正做到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諸葛亮出山時,曹操已經基本完成對各勢力的肅清,就連烏桓也被曹操除掉,此時的曹操意氣風發,真正應了那句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幾乎沒有敗績,就連六次伐魏之戰,也僅僅是因為糧草不足的原因,而不得不撤退,諸葛亮在三國中很少有人可以算計到他的頭上,可是在三國中有一人不僅算計到諸葛亮的頭上,連曹操、劉備都被算計。他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何會説水鏡先生擺了諸葛亮一道呢?要知道對諸葛亮水鏡司馬徽可是有着授業之恩,不僅如此更是水鏡先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按照道理説水鏡先生應該是諸葛亮前行路上的領路人才對。
其實,之所以説水鏡先生擺了諸葛亮一道,還是要從他説過的話來分析,在諸葛亮出山後,水鏡先生曾説過這樣一段話
:“
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
”
這句話要結合上文説到的諸葛亮出山的背景來説,此時曹操勢力已成,東吳孫權偏安一隅,依仗長江天險,或可與曹操分庭抗爭。劉備雖自詡漢室後裔,但勢力是幾方中最弱的,更為重要的是,曹操已經派兵勢必要扼殺劉備。
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誰可以力挽狂瀾呢?恐怕如果不是因為孫權與周瑜的好戰之心,天時地利之便,劉備早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任憑諸葛亮再有才華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史書上只會寫到,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謀臣諸葛亮,某某年劉備、諸葛亮卒,僅此而已。
水鏡先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也是有自己的私心,因為此時他的侄子司馬懿已經在曹操處謀職,假以時日必定可以成為魏國的權臣,而曹操雖然勢力大,不過天有不測風雲,以少勝多的典範比比皆是,司馬徽自然不願意冒險,因此他讓徒弟諸葛亮和龐統分別前往劉備和孫權處。
司馬徽的心思就和如今,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盤子的概念相同,司馬徽這樣做贏得了劉備的尊敬,更為重要的是為自己贏得好名聲,在尊劉貶曹的時代下,司馬徽為自己樹立了一塊活字招牌,只不過這塊招牌是用諸葛亮來打出來的。也許是因為知曉老師的心思,在幫助劉備攻克荊州後,諸葛亮並沒有去拜訪老師。是呀!任誰也無法原諒老師利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