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天才”這樣的詞雖然在近幾年被批判有些譁眾取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自己家的孩子,展露出一點點學習上的天賦時,每個家長都是歡喜並且自豪的。當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第一次拿回滿分的試卷時,家長滿心的驕傲與自豪,認為孩子在讀書方面頗有些天賦。
但當孩子們的年齡逐漸增長時,關於他們的孩子是否是學習天才的想法也逐漸減少。甚至很多家長都會懷疑孩子們的表現是不是很好,但現在下降的很嚴重。是不是因為孩子們的“傷仲永”?一直在小學擔任班主任的田曉璐也遇到過許多家長類似的質疑。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多已經拉開了分數差距,曾經被認為是“真”才的孩子們似乎也逐漸顯露出了自己的才華。
田老師認為,很多家長其實本質上都是被孩子的“假”聰明給矇蔽了,而適當的教育以及引導的缺乏,導致孩子的天賦與潛能無法長時間的保持,所以最後只能出現成績下滑,孩子變得“平庸”。
在最開始學習的時候,由於學習內容簡單,並且比較單一性,所以對孩子能力的要求也比較簡單,在這種時候孩子最開始的學習能力被激發,譬如記憶能力、複述能力以及最根本的邏輯思考。就像一株小苗獲得了雨水的滋潤,此時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的誇讚,而是適當的深挖能力與潛質,在原本的基礎之上,繼續將能力連續化,而不是隻是曇花一現。
每天適當的練習,將學習與生活兩結合,最重要的是保持連續性的學習習慣,是將孩子天賦進一步發揚的關鍵。此時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基礎,由淺入深的進行教育引導,讓孩子從一開始的完成任務有成就感的心態,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進而為今後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家長的教育以及引導,對於孩子的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孩子常被誇獎聰明,所以很容易產生自傲的心理,對於學習認為自己可以隨便聽聽就能掌握,心思沉不下來,就會出現短暫的記憶後,反而更加容易遺忘,也就是形成“假性記憶”,導致知識學得不夠紮實,而這也是導致成績分層、下滑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重視學習的心態,是每個家長都要學會的重要一課,而這也是讓孩子在學習路上能夠順遂前進的兩架馬車,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