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戰國楚人屈原代表作《九歌》 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經典

屈原九歌

九歌是優秀詩人屈原的一首經典詩歌,這首詩想象力肆意狂放,用詞華彩瑰麗,讀起來朗朗上口,蕩氣迴腸,是戰國時期詩歌的典型代表作。

九歌舞台照

屈原和李白堪稱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的雙絕,和李白的豪放灑脱不同,屈原的詩歌裏有時會多一些悲愴,多一些憐憫,多一些優柔的情思。

——九歌就是這樣。詩歌講述了一位多情惆悵的女鬼在山之巔默默等待的故事。女鬼穿着漂亮精緻的衣裳,上面點綴着朵朵鮮花,山間的微風吹來,衣袖飄飄,芳香迷人;女鬼還畫着迷人的妝容,嬌豔欲滴,像是剛被露水打過的花瓣一樣。她從幽暗神秘的竹林深處而來,來到這座高高的山崗上面。

山崗下面過客很多,山鬼耐心的端詳着每一個人,等了很久還是沒等到自己的心上人。是不是自己來晚了?她恨自己走的太慢,她恨這山路太過陡峭崎嶇。她滿腔是恨,寂寞又淒涼的站在那,孤苦伶仃,行單影只。風吹動天邊的一片片白雲,連白雲都是成雙成對地簇擁在一起。

白雲變成了烏雲,山風越來越大,馬上就要下雨了,還是沒看到心上人的身影。烏雲越來越密,天地間一片漆黑。勁風吹的樹葉嘩嘩直響,吹散了女鬼漂亮的妝容,冷得她瑟瑟發抖。她多麼希望心上人此刻就出現,給她一個寬廣的肩膀,為她遮風避雨,驅寒取暖。

大雨傾盆而至,夾雜着電閃雷鳴,天地間一面灰濛,還是沒有心上人的蹤影。

屈原離騷

戰國時期楚國的離騷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詩歌,它篇幅最長,字數兩千多,句子達到三百多句,而且離騷所表現的意境和個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畫像

司馬遷對離騷兩字的解釋為,遭受憂苦。因為他們離的時代比較近,所以相對來説這個解釋還是比較正宗的。離騷整體講述了作者個人出生名字經歷和曾經的抱負,將古代傳説,人物對話,自然以及對美的追求,現實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詩歌所藴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用詞押韻上,它開創了詩歌的楚辭體,以兮押韻,字詞表達華麗率性,這種文體詩歌對後人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句子結構,字數要求則比較沒有限制,突破了之前舊文學傳統的禁錮。兮字的大量反覆運用,也是離騷的一大個性,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思想,經歷,轉變,神話和現實巧妙結合。這些也體現了屈原獨特的人格魅力,引發了後代詩歌史上對詩歌以豐富澎湃的個人情感來大膽創作的新潮

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敍述過去,陳述現狀。內容包括了詩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經歷,政治抱負,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鬱不得志和對楚國昏庸政治的憤怒。

後一部分描述嚮往未來追求真理,表達自己對賢明政治的不懈追求還有對人民羣眾的熱愛,甚至還表示出以死殉國的決心。

屈原天問

屈原有兩篇出名的長詩《離騷》和《天問》。《天問》在寫作和思考上的奇特卻要勝過前者很多。《天問》顧名思義就是問天,這裏的天不僅僅包含了天空和上蒼,還指大地和世上的一切事物。但因天是尊貴的,古人又有崇拜天地的心理,所以雖然是像天發問,但是因為某種情結不能寫成“問天”。

屈原畫像

屈原被懷王流放以後,心中的煩苦無人能替他來排解。因而寫了這篇上等佳作。

《天問》的奇特在於寫作的構思上,他問的不是生活瑣事,兒女情長或前途命運。問的是上古傳説裏的未解之謎中的一些讓人費解的奇怪的事,主要分為兩類事:第一類問的是和自然界相關的問題。比如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白天有太陽的時候天就是亮的,晚上出現月亮的時候天就黑了?這世界的本來面目究竟是什麼樣的?諸如此類的和天文地理相關的問題屈原還問了很多。

第二類問的則是和傳説相關的一些問題,詩人通過問和民間傳説相關的問題來藉此抒發自己的感情。尤其是針對鯀禹的傳説上,詩人認為他的死不是因為像儒家説的那樣因為治水失敗而死,而是因為被帝王懷疑和猜忌而死,其實詩人在心底未必真的不認同儒家的説法,而是想借此表達自己現在的境遇和對政治的失望。

古代文人在政治上遇挫後,往往會在寫作或是文化文學方面有更高的造詣。正所謂“此事古難全”,而失去的不一定就是糟糕的,也許會為你打開另一個世界的通道。


屈原的資料

屈原出生於戰國末期的楚國,名平,字原。他被稱為我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都説“亂世出英雄”,身處亂世,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

屈原畫像

在大浪起伏的人世紅塵裏,有的人成功了,實現人生抱負;有的人卻鬱郁不得志,潦倒一生,成敗參半,全看個人造化。説到這裏,我看向屈原的眼神裏不禁多了幾分憐憫和惋惜。世人都知道他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卻很少注意到他在政治方面的建樹。

出身貴族的屈原,從小就同情窮苦百姓,他體恤民間疾苦,博得了鄰里鄉親們的一致好評。公元前321年,秦國入侵,屈原積極領導樂平裏的健兒們奮力抗擊,從此嶄露頭角,踏上仕途之路。不過他的仕途之路走的並不順暢,甚至可以説是崎嶇坎坷的。他一心致力於改革,卻因觸犯了貴族們的利益而遭排擠;因小人之讒言被楚王疏遠;先後兩次被流放,最後一腔憤懣投入汨羅江而死。

以文人身份示人的屈原完成了詩歌從集體合唱到個人創作的跳躍。著名作品《離騷》廣為流傳,時至今日仍被大家所傳頌。

有人説,他是開創浪漫主義先河的詩人;有人説,他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者;有人説,他是致力於改革卻壯志未酬的政治家;而我説,他是縱橫捭闔的遊説家,一心要楚齊結好的和平愛好者。

屈原投江的故事

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應是端午節,接着就是吃粽子,再接着就是粽子是蘸糖還是蘸醬油的問題。如今,除了屈原當年投江的地方的人會大肆紀念,其他的人多是吃個粽子象徵性過一下吧。

越劇中的屈原

話説,當年楚國的滅亡不過是壓死屈原的最後一根稻草。屈原身為楚國貴族,按理説仕途應該會一面坦順。壞就壞在他性格中的那份耿直,眼中的容不得一粒沙。他自己一心為這個國家着想,其他人若有過失他會當面指責,毫無餘地,這樣性子的人在官場自然是結下不少的怨。

再者,楚王昏庸無能,輕易的被秦國張儀挑撥與齊國的關係,最終導致兩國關係破裂。趁着屈原去齊國當説客的空檔,他堅決向秦國要了張儀回來不殺,反倒讓人誑了去楚國。屈原雖然極力勸阻卻抵不過大家的聲音,終於楚王此行是一去不復返。兩個兒子上位,全部人都在支持,只有屈原一個反對的聲音。那新上任的王不拿他開刀拿誰,二話不説將其發配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裏,依然憂心朝政,那種有心無力的感覺想必是不好受。在他的《離騷》種有一段描述他跟漁夫的對話。漁夫勸其在這亂世中求得自保,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如今的境遇對他來説或者是一件好事兒。但是屈原骨子裏的傲氣不允許他在這亂世中當一個躲避的懦夫,最終在國破的時候,他選擇了投江。

屈原的這份愛國情懷真是讓人又敬佩又惋惜。

屈原的精神

屈原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國家憂慮。當朝為官的時候,真正的考慮百姓所需;被髮配流放的時候,心上也時時牽掛。雖然自己的生活無憂,身體倍兒棒,但是思想負擔上的壓力也只能寄於詩詞之中,才得以緩解。

屈原石像

屈原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令人為之動容。在楚國後期滅亡的時候,他作為一個被流放二十多年的人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做一個隱士。連捕魚的漁翁都在勸他亂世之中,自保方是最重要的事兒,但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投江殉國。他這份對國家的愛,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後人設立端午節最初的願望也是希望江中的魚兒們不要吃屈原的屍體。

再者是屈原性格中對“真”的追求,在他當朝為官之時,他仍然是黑白分明,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不管對方是誰,只要做錯事情,他會毫不猶豫地當場指出。或許也是因為他貴族的身份,讓人明面上不敢説些什麼。但是這樣直接,怎麼可能不給自己招來怨恨。但是如果長袖善舞,這也不可能是後面能做出傳世佳作的屈平了。

可幸的是,屈平能夠為歷史所銘記。不管是他的佳作,還是他的事蹟,亦或是他的精神氣節。而這份精神也正是我們這個國家在最危亡的時候最需要的東西。

屈原的人是歷史中的,但是他的精神卻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不可能被歷史長河所湮滅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