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名校、家長、學生:從共贏到博弈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經典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1200年前,白居易以一句“桃李滿天下”,令天下“為師”之人芳名遠播。

中華大地尊師重教之風古已有之,至現代,教育更是受到全民重視。一到招生階段,各地學校都大開開放之門,積極舉辦學校參觀日、互動日,以達到宣傳學校特色、吸引生源的效果。

但近日,上海一所初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公開發布聲明,竭盡全力“勸退”想要報考本校的家長和學生。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封公開信

5月1日,上海華二初級中學發佈名為《到華二初中讀書,你真的想好了嗎?》的公開信,收信對象為想要報考本校的學生和家長。

全文以“你真的想好了嗎?”為主題思想,對收信對象滿屏“勸退”。

原文較長,老沈總結了幾個要點,提煉如下:

華二的意思是,

要報考本校,學生、家長、家庭都需要“夠格”。

以家長為例,華二的家長佔比很高的羣體皆為教授、法官、企業家、書畫家、專欄作家、IT精英、心理諮詢師等;以學生為例,華二的學生在進校前就屬於“拔尖型學生”,有全市、全國、甚至全球各大參賽經驗等;以家庭為例,華二的各項參觀活動、遊學、平時的校服費和餐飲費等,都需要家庭支付不菲支出。

如果達不到以上標準,該校建議不要報考。換言之,

該校試圖勸退的並不是所有報考家長和學生,而是“不夠格”的家長和學生。

公開信一經發表,立刻引起軒然大波。5月2日,上海嘉定區教育局對民辦華二初級中學微信公眾號不當內容發佈處理意見。

至此,一眾看客們終於看到了公開信的關鍵二字:民辦。

是的,該校全稱為“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正是一所民辦學校。並且,這還不是一所普通的民辦學校,而是上海頂尖級別的學校。正所謂“龍頭代表風向”,

多數人認為,華二説出的不僅是本校心聲,更是多數私立名校的心聲。

那麼,一所名校為什麼寧可冒着得罪一部分家長的高風險,也要發佈這樣一封公開信?

答案就源於兩個字:搖號。

5月6日-5月8日,上海小升初民辦初中進行網上報名。

和往年不同的是,2020年,上海市教委發佈《關於2020年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對於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這一關鍵環節,民辦學校要在招生簡章中公開“三個承諾”,包括:不提前組織學生報名或變相報名,不舉行任何形式的測試、測評、面試、面談或調查,招生錄取不與任何培訓機構掛鈎。

今年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這對於可以吸引優質生源、擇優錄取、在“生源”環節佔盡先機的私立名校而言,不亞於當頭一棒。

私立名校陡然面臨一個困境:生源有從優質變成良莠不齊的風險,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升學率等等一系列後續鏈條。

事實上,這並不是上海獨有現象。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2020年3月,上海、浙江、江蘇三省市發佈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新政,將在幼升小、小升初階段全面落地公民同招、民辦超額搖號。

這對於當下的教育界而言,不啻為一記重磅。

私立名校的盈利機制,有人稱之為“學校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有人稱之為“一騎絕塵的利潤線”。

無論是哪一種,在當下,它都正在遭遇顛覆。

大勢所趨

近年來熱度高居不下的一個議題,私立名校一定是其中一個。

中國的私立學校發展已有不短的歷史。

1982年,《憲法》修正案,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

1997年,《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民辦教育發展有法可依,確認了民辦教育的社會地位;

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在民辦教育舉辦者獲取“合理回報”問題上實現突破。

至2020年,民辦教育依然是大熱的受鼓勵行業。4月,教育部發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民辦幼兒園扶持工作;同月,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武漢,也出台12條措施支持民辦教育。

換言之,

民辦教育是“大勢所趨”。

數據也支持這一趨勢。

第一,民辦基礎教育在校生增長迅速。2018年,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在校生總人數為2.2億人,同比增長2.4%,2012-2018年,年複合增速為0.9%。民辦基礎教育階段在校生總人數為0.45億人,同比增長5.1%,2012-2018年,

年複合增速為6.2%。

第二,民辦基礎在校生佔比逐年增長。2018年,民辦普通高中、民辦初中、民辦小學、民辦幼兒園在校生全國佔比分別為13.8%、13.7%、8.6%、56.7%。

第三,市場規模增速較高。2016年,我國民辦基礎教育市場規模為2416億元。

2012-2016年複合增速為18.1%。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為將達4665億元,2016-2021年,年複合增速為14.1%。

這一系列數據導致的結果,正是民辦學校最關心的問題:

利潤的增長。

對民辦學校而言,不斷開設新校是學生數量持續增長的引擎,提升學費是利潤增長的直接催化劑。除增加日常學費外,民辦學校還可疊加多項增值服務,例如,冬夏令營、課外興趣培訓等,增加收入。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

以2016年為例,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公立學校90.9%收入為政府撥款,學雜費收入僅佔比3.5%;同期,民辦學校學雜費收入佔比約71.4%。這也造成了民辦學校學費普遍高於公立學校數倍甚至數十倍的現象。

民營學校試圖打通這樣一條產業鏈:家長高投入——學校師資、硬件等各方面力量高標配——升學率等學校考核指標高成績——吸引更多家長高投入。事實上,近年來,民營學校,確實已經打通了這一條產業鏈,學校、家長、學生三方獲得了“三贏”局面。

因此,不難理解2020年3月江浙滬一紙文件,對私立名校造成了何種顛覆:

它從源頭造成了這條產業鏈的不穩定。

可以説,江浙滬的這一紙文件,一改之前民辦學校“掐尖”招生的做法,將其納入統一招生軌道,守住了教育公平的第一關。

國家在教育公平上的決心可見一斑: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位學生,保障每一個適齡兒童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同時,這也給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究竟是優質學生成就了名校名師,還是名校名師成就了優質學生”,潑了一盆降温、理性思考的冷水。

公平和爭議

但事情至此遠遠沒有結束,更多人選擇了發聲,民眾對此的爭議達到空前熱度。

有人認為,每個家庭對下一代的付出都不盡相同。有傾注心血努力做到“家校合力”將下一代培養成才的負責任的家長,也有把孩子扔給學校不管不顧的不負責的家長,這就導致了不同家庭必然培養出不同性格、價值觀的孩子。

在同一所學校中,後一類家庭的孩子勢必佔用更多公共資源、師資力量,學校必然要動用更多力量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這對於前一類孩子而言,無疑是一種不公平。

也有人認為,如果私立名校的存在,是將“人”從幼年時期就“分門歸類”,那麼,如果可以推翻這種不公平,其他任何方面的不公平都可以忽略。

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公平,從來不易。

朋友們,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