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

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應是端午節,接着就是吃粽子,再接着就是粽子是蘸糖還是蘸醬油的問題。如今,除了屈原當年投江的地方的人會大肆紀念,其他的人多是吃個粽子象徵性過一下吧。

越劇中的屈原

話説,當年楚國的滅亡不過是壓死屈原的最後一根稻草。屈原身為楚國貴族,按理説仕途應該會一面坦順。壞就壞在他性格中的那份耿直,眼中的容不得一粒沙。他自己一心為這個國家着想,其他人若有過失他會當面指責,毫無餘地,這樣性子的人在官場自然是結下不少的怨。

再者,楚王昏庸無能,輕易的被秦國張儀挑撥與齊國的關係,最終導致兩國關係破裂。趁着屈原去齊國當説客的空檔,他堅決向秦國要了張儀回來不殺,反倒讓人誑了去楚國。屈原雖然極力勸阻卻抵不過大家的聲音,終於楚王此行是一去不復返。兩個兒子上位,全部人都在支持,只有屈原一個反對的聲音。那新上任的王不拿他開刀拿誰,二話不説將其發配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裏,依然憂心朝政,那種有心無力的感覺想必是不好受。在他的《離騷》種有一段描述他跟漁夫的對話。漁夫勸其在這亂世中求得自保,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如今的境遇對他來説或者是一件好事兒。但是屈原骨子裏的傲氣不允許他在這亂世中當一個躲避的懦夫,最終在國破的時候,他選擇了投江。

屈原的這份愛國情懷真是讓人又敬佩又惋惜。

屈原離騷

戰國時期楚國的離騷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詩歌,它篇幅最長,字數兩千多,句子達到三百多句,而且離騷所表現的意境和個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畫像

司馬遷對離騷兩字的解釋為,遭受憂苦。因為他們離的時代比較近,所以相對來説這個解釋還是比較正宗的。離騷整體講述了作者個人出生名字經歷和曾經的抱負,將古代傳説,人物對話,自然以及對美的追求,現實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詩歌所藴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用詞押韻上,它開創了詩歌的楚辭體,以兮押韻,字詞表達華麗率性,這種文體詩歌對後人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句子結構,字數要求則比較沒有限制,突破了之前舊文學傳統的禁錮。兮字的大量反覆運用,也是離騷的一大個性,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思想,經歷,轉變,神話和現實巧妙結合。這些也體現了屈原獨特的人格魅力,引發了後代詩歌史上對詩歌以豐富澎湃的個人情感來大膽創作的新潮

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敍述過去,陳述現狀。內容包括了詩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經歷,政治抱負,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鬱不得志和對楚國昏庸政治的憤怒。

後一部分描述嚮往未來追求真理,表達自己對賢明政治的不懈追求還有對人民羣眾的熱愛,甚至還表示出以死殉國的決心。

屈原的精神

屈原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國家憂慮。當朝為官的時候,真正的考慮百姓所需;被髮配流放的時候,心上也時時牽掛。雖然自己的生活無憂,身體倍兒棒,但是思想負擔上的壓力也只能寄於詩詞之中,才得以緩解。

屈原石像

屈原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令人為之動容。在楚國後期滅亡的時候,他作為一個被流放二十多年的人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做一個隱士。連捕魚的漁翁都在勸他亂世之中,自保方是最重要的事兒,但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投江殉國。他這份對國家的愛,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後人設立端午節最初的願望也是希望江中的魚兒們不要吃屈原的屍體。

再者是屈原性格中對“真”的追求,在他當朝為官之時,他仍然是黑白分明,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不管對方是誰,只要做錯事情,他會毫不猶豫地當場指出。或許也是因為他貴族的身份,讓人明面上不敢説些什麼。但是這樣直接,怎麼可能不給自己招來怨恨。但是如果長袖善舞,這也不可能是後面能做出傳世佳作的屈平了。

可幸的是,屈平能夠為歷史所銘記。不管是他的佳作,還是他的事蹟,亦或是他的精神氣節。而這份精神也正是我們這個國家在最危亡的時候最需要的東西。

屈原的人是歷史中的,但是他的精神卻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不可能被歷史長河所湮滅的東西。


屈原的愛國詩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義的詩人,他具有非凡的自信與自負,為人狂傲,詩也是常常含着瑰麗出奇的想象,超脱物外的浪漫情懷,憂國憂民的愛民之心,更有那磅礴洶湧的愛國熱情。

屈原的名言

他的詩就如他的人,感情真摯,一不小心就會噴湧而出。

恰如《九歌·國殤》。

《九歌》創作於屈原晚年被流放的時期,那個時期的屈原懷着對於天地的敬畏,對於楚國先祖創下基業的懷念,滿懷着屈原對於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公認的屈原作品的最高峯,而《國殤》是其中的佼佼者。

穿着鎧甲,拿着吳戈的戰士在車轂交錯中噴灑熱血,既然離開國家想要開創基業,保家衞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回國。他深愛着他的國家-----楚國,願意為塔放棄生命,只求它的屹立不倒,所以即使是身首異處也從不後悔,他拿起武器就不曾放下,保衞它,守護它,只求在死後也能化作英魂,來看着它——他的楚國。

這是屈原對於英雄的讚歌,但這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感情,對於他深愛的國家,他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希望他的君王能理解他的苦心,希望他的國家能夠長盛不衰,希望哪怕失去了軀殼也能守護它。全詩不過十句,就將一場激烈異常,場面驚險的詩句描繪的栩栩如生,滿含着屈原異乎偏執的愛國之心。

雖然現在對於這段歷史幾乎不可考,我們不知道交戰的對方是誰,但是誰在乎呢,我們在乎的只有屈原的委屈憤懣,屈原的愛國之心。這就夠了,願他的詩陪着他的英靈,永生!

屈原漁父辭

公元前299年,屈原接二連三地勸説楚王不要去秦國赴會,稱秦國兇如猛虎,狡似豺狼,與這樣的國家結盟,無異於玩火自焚。

篆書漁父辭

屈原的直言不諱加上朝廷上小人的讒言,讓楚王對屈原忍無可忍,他罕見地對屈原大發雷霆:我去意已決,再有喋喋不休者,斬立決。這樣一意孤行的楚王讓屈原覺得十分陌生,這完全不是記憶裏宅心仁厚的楚王了。

屈原哪裏知道,楚王周邊的親信全都被秦國張儀買通了,這些親信終日在楚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此時的屈原在楚王心裏已經完全沒有地位。楚王到了秦國後,果然如屈原所料,剛入國境,就被扣了起來。

楚王再後悔也為時已晚,他身邊的護衞全被繳械,自己則被押送到秦國都城咸陽。有人質在手後,秦國立刻獅子大張口,楚不肯。秦國大軍進犯,丟掉國君的楚國已經毫無招架之力

三年之後,楚王在秦國鬱郁而死。同時,屈原也再次被流放。這是屈原第二次流浪,也是最後一次。他每日無所事事,形單影隻,披頭散髮,不修邊幅。汨羅江是他最常去的地方,那裏江水浩瀚,碧波千里,烈烈的江風或許能吹散他的愁思。一天一個漁夫問屈原:您是一國大夫,怎麼成天在江邊無所事事?屈原嘆道:世界如斯之渾濁,我還有何留戀?漁夫説:先生滿腹經綸,何不盪滌污垢,重整河山?屈原滿臉無奈:你願意讓污穢之物沾到自己衣服之上嗎?漁夫無語,轉身划槳而去。

不久之後,屈原根據這件事作出漁父辭。漁父辭成之後,屈原再也無心留戀塵世,縱身一躍,投入江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1 字。

轉載請註明: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