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是高貴的,無論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神話體系當中,它都是這樣的存在。但同時,貓屎是真的很有味道,特別是貓屎咖啡。俗話説,狗是忠臣,貓是奸臣。作為“奸臣”的貓,可謂是怎麼喂都喂不熟,甚至,它還嫌貧愛富,喜歡到條件好的地方居住。那對於這樣的動物,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很少有吃貓肉的習慣呢?對於食物的需求,相信每一個吃貨都是“嗷嗷待哺”的狀態,但這並不代表什麼東西都會食用。相信每一箇中國人都有一個觀念,那就是貓肉不能吃。可中國人為什麼不吃貓肉呢?其實,這不是迷信,古人早就試過貓肉了,其結果並不理想。
關於食物,中國有八大菜系,其中包括的食材,更是數不勝數,但真的很少有吃貓肉的情況。肉類的食物,一般都是牛羊豬和雞鴨鵝,甚至,馬肉都未普及,只有少數民族才會吃馬肉。當然,隨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很少有人吃狗肉了,但拋開道德制高點不講,狗肉是真的好吃,並且有腎寶之稱。那貓肉呢?我國古代由於封建的原因,很是迷信,它認為貓能通靈,所以對貓充滿了敬畏,更別提吃貓肉了。
古代的科技並不發達,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由於對一些自然現象很難用現有的知識去解釋,又加上對未知的恐懼,所以,為了能“自圓其説”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出現了鬼神之説。古代人認為貓都有九條命,而人只有一條命,以一條命去吃九條命,實在是太不吉利了,並且從算數的角度,很可能吃不過它。 所以,鮮有人吃貓肉。古代社會是很封建的,特別是對“黑貓”的理解,但很明顯,貓有九條命是經不住科學的檢驗的。但那個時代的人,還是對貓敬而遠之了。畢竟,孔子都説莫談鬼神了。
其實,中國人不吃貓肉的真正原因,古人早就告訴我們答案了。李時珍是我國著名的藥聖,他在《本草綱目》中就對貓肉作出了記載。李時珍在編著《本草綱目》之初,對很多草藥都進行了嘗試,有點神農嘗百草的意味。李時珍是一個具有匠人精神的醫生,他嘗試了“N種”草藥,現代已經無法估計了,他也吃過貓肉,並作出了一番評價。貓肉具有一定的酸性,吃起來有一種變質的感覺,味道並不好。
雖然貓肉和狗肉一樣,同屬於熱性,吃多了會上火,但狗肉更能讓人接受,而貓肉卻無人敢吃。歷史上有很多嘗試用一些食材和方法,消解貓肉的酸,但都以失敗告終,再加上貓肉的肉質極差,所以很少有人肯食用,除非天災人禍,吃不起東西了。再加上《本草綱目》的代代相傳,人們看了醫聖李時珍的記載,久而久之就不吃貓肉了。所以,現代有“玉林狗肉節”,卻沒有貓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