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名醫張元素:不僅醫術高超而且心地善良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經典

  張元素不僅醫術高超而且心地善良,至今在他的家鄉還流傳着不少張元素行醫故事。

  張元素畫像

  第一個行醫救人的故事是説張元素有一次急診,在路上的時候看見一個面黃肌瘦的男子,他出於醫者態度,主動上前詢問,一問果然如此。這個男子患有嚴重的胃病,是常年舊疾了。一直以來也找了不少醫生去看病,吃了不少方子,本來家境還算殷實,但是長久下來,病也沒看好,錢也沒了。沒有辦法之下只能慢慢等死,張元素聽了之後非常同情,他細細給這個男子診治之後對他説:“你去這個地址,也就是我家五去拿幾副藥,不收你錢,吃個幾副應該就會好了。”這個男子將信將疑,但是別無他法,一試之下,竟然沒有兩個月病情好轉,他逢人就説張元素是神醫。

  第二個行醫救人的故事就是有一天張元素採藥歸來,看見山下村子裏停了一口棺材,旁邊親屬在哭,張元素上前詢問,得知這是一個難產的女子死了。但是張元素看見棺材底部竟然有血流出,他趕緊對家屬説開棺。周圍人覺得他瘋了,但是一位老者認識張元素,他思考了一下同意了。開棺一看,果然一個女子肚子隆起躺在棺材裏,張元素迅速下針,沒要多久,聽見孩子的啼哭,婦人也慢慢睜開眼睛。周圍人頓時以為張元素是神醫下凡,紛紛跪拜叩謝,凡是有個疾病便前去張元素那問診。

  這就是張元素行醫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張元素醫書的高明,張元素的這些故事也將一直流傳在中國的歷史中。

  張元素傳

  張元素,金朝的中醫大家,字潔古,生死年月不詳。從小就聰明絕頂,在八歲的時候就是“童子舉”,不到27歲考上了進士,可謂是一帆風順,但是到了進士,他的政治生涯因為犯了“廟諱”而走到了盡頭。

  張元素畫像

  張元素棄政從醫,但是他不是從小學醫醫術,雖然也是中醫世家,但是他卻沒有經手過。但是好在他聰明肯學,又有天分。熟讀醫書,並善於思考,長久以後,集醫學之大成。他是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和劉完素應該是同朝,略後於他。張元素的醫學著作有《醫學啓源》、《珍珠囊》等,以前者最能體現張元素的易水學派觀點。

  張元素謙遜,他的成名是給劉完素治病。當時劉完素頭痛乾嘔,雖然他自己也是一代名醫,但是醫者不自醫,身體不見好轉,所以很多人都來看望他。張元素也來了,但是張元素年紀輕,劉完素看不起他,張元素給劉完素開了幾個藥方,沒想到劉完素吃完居然好了,原來他是脾胃有毛病。術業有專攻,正好撞到張元素手裏去了,自此之後,張元素聲名大噪。

  張元素在腑臟理論和自己數十年臨牀醫學相結合的基礎上,在生理、醫理、病理上開創了辯證法的治療理論,並且他創制了枳術丸。枳術丸能夠健胃消食,用的是最平常的藥,白朮、枳實麩炒黃色去穰。兩者二比一,用最平常的藥方能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還不傷病人身體。

  張元素性格謙遜

  金元時期有個名醫叫做張元素,由於科舉失敗之後改行,開始研習醫術。他主創中醫理論,自成一派,與“河間學派”遙相呼應。張元素性格謙遜,遇到醫術比他好的人能夠主動去學習,承認自己的不足。

  張元素畫像

  張元素性格謙遜體現在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在家裏坐診,有一個叫劉景升的病人前來求治。張元素望聞問切,看見病人面色蠟黃,形容枯槁,已經是病入膏肓的樣子,他給病人相面之後診脈,果然是這樣:“你的病已經到了最後關頭,身體大熱,已經耗損嚴重,估計活不了幾年了。”那人聽完之後很絕望,他悶悶不樂的離開了。

  但是轉眼之間,三年已過,他去別的地方出診居然又在街上碰到了劉景升,他頓時驚訝萬分,因為劉景升此時是紅光滿面,不僅沒有病態,還身強體健,説話的時候中氣十足。張元素便問他是不是遇到了仙人,求到了仙藥。

  那人看到張元素態度謙遜,就告訴他:“我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在家絕望等死,但是路過一個道士,他説自己來自茅山,我命不該絕,他便讓我每天吃一個梨,生吃、燉湯,幹梨,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基本上人就好了。”從道士走了之後,劉景升每日吃梨喝梨湯,不曾想每天的精神越來越好,也能吃下飯了。

  謙遜的張元素聽完之後,立刻自愧不如,然後對自己的徒弟説:“行醫治病,但凡病人有一點生機,你就不能放棄,山外有山,我們要多去向別人學習。”

  張元素的徒弟

  張元素的徒弟叫做李杲,也叫東垣老人。他原本出生在金朝的一個富庶人家,但是因為母親因病去世而無良方,頓時感覺到自己不孝,於是前去張元素處學醫。

  張元素的徒弟畫像

  張元素的徒弟東垣小時候就沉默寡言,他出生的地方雖然屬於宋朝領土,但是瀕臨金朝,後來被金朝佔領。李杲從小就喜歡讀書,面容嚴肅,他的朋友為了測試他是不是真的正經還曾經用幾女來測試他,結果讓所有人敬佩。

  張元素教出來的徒弟在張元素的基礎上研究“脾胃學説”,主要是李杲的母親是因為胃病不治去世。他深感在病情面前的那種無力,於是專心研究因為飲食不均勻或者是鬱氣難解等導致的腸胃問題。李杲從小養尊處優,接觸到的都是達官貴人,這些人吃得好但是消化不好,因此容易得胃病。

  李杲認為脾胃居上,在五行中屬於土,李杲的學派又被稱為“補土派”,為後世脾胃治療奠定基礎。

  李杲身處兵荒馬亂的年代,當時瘟疫橫行,有很多人患了一種頭疼病,腦袋腫的像西瓜一樣,死的時候也是痛苦萬分。他不忍心看到這種情況,潛心研究《內徑》等書,最終研究出來了應對方法,他的藥方能夠很好地應對這種病情。凡是服了這個藥方的基本上沒有不好的,他的藥方還被後人刻到了石碑上,流傳甚廣,以至於後世的人都以為這是“神仙方”。